该书为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的修订版本,作者为原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类别、用途、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结构清晰,按用途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大类,加上建筑小品,共列7章;内容丰富,不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源流、特点,还辅以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并加以详细阐释。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入门读物。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长城史话》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解析建筑理念与传统文化之融合、再现古典建筑精妙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大师珍贵手绘,复原中国古代建筑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北京建城建都以来,很多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北京的古代建筑载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客观的记述,配以珍贵的历史地图与照片,通俗性与可读性兼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形式更是愈加丰富多样。建筑、建筑形式、建筑的生产方法、建筑师的社会文化地位、欣赏者与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身份,以及建筑与建筑形式的社会功能等等,都随着物质的增长,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诸多新特征。本书正是探讨了建筑形式与消费时代的关系,并通过大量的建筑案例分析,阐述了建筑形式的社会功能作用,对当代建筑创作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适合建筑学、社会学、美学等理论研究者及中国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本书是《中国民居五书》的第三册,讲的是福建境内4个地点的乡土住宅。在《中国民居五书》第二册的序言中,我曾将浙江比喻为清华乡土组的“大本营”。按此说法类推,福建可算得上是一个“次本营”。清华乡土组在福建省的研究点,一共有5个,仅次于浙江,与山西省的研究点一样多。考虑到福建和北京之间的距离,以及福建在几年至十几年前的交通状况,能选择并完成这5个研究点,已属不易。
这本书作为《中国文化遗珍丛书.古建筑卷》丛书中的一本,谈的是传统建筑门窗。门户乃进出之道,窗牖是聪明之所,作者是把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乃至传统文化之堂奥的一个发掘与发现工作来做的,充满好奇更充满激赏和尊崇,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是古建筑的灵魂;门窗虽属“小木作”,但却有非同小可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建筑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体现。 如今,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一座座古建筑灰飞烟灭,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以及千百年风雨雕刻留下的岁月幽思和先人的印记一并化为乌有,后代将如何看待这样的劫难。 我们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美,追寻它承载的文化精神,梳理中华文明的一条血脉,也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良知,来珍惜和保护我们宝贵而又珍
本书内容包括:四合院的历史变革、四合院的基本格局、四合院的单体建筑、四合院的装饰文化、四合院的现状。
“墙”的传统讲法是土、木、石、砖等材料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古时墙的结构大多不复杂,由墙下部的基础、中间的墙体和顶部的墙帽三部分组成。形式上分房屋墙、院墙、影壁、围墙、城墙等。墙也有非封闭式的长条形墙垣,可以长达数百里,上千里,万里长城就是长长的墙。古代很多墙体建筑是统治者策划,劳动者建造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合成纤维等新型建筑材料,建造出了现代的墙,从钢筋水泥墙、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能储藏保温的保温墙、能吸收声音的吸音墙、能保持无细菌的隔离墙、能防电磁波和核辐射的金属墙、能防盗的金融库房墙,发展到电脑防病毒的防火墙等等,墙的本意已从物质形态延伸到虚拟形态,并且还在发展。 本书叙述的北京古墙都是清朝(1911年)以前的各种墙
在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引人人胜的旅游美景多如繁星,除了鬼斧神工让大山河川变得如此雄姿秀丽的自然景观之外,还有千百年来人文的古建筑景观,也在谱写着浓彩重墨的华美篇章。 古建筑给原生态的自然增添了活的灵魂,是历史与文化的沉积,是物质与精神的交织,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雄伟、宏大、精美、独特、绚烂等等繁多的赞赏之词,常常会脱口而出,这就是“热闹”。 但“热闹”的背后是什么呢?如何真正进入到“游趣盎然”的境界昵?值得有心的游人去思索和诠释。 建筑群的布局与方位有何讲究? 屋顶形制的样式与等级有何联系? 路、门、桥等等彰显出怎样的礼制? 螭吻、翘角、仙人走兽等物件有何物质与精神的作用? 古建筑中暗藏的数字、色彩、形状表达着怎样的情感? 五行学说怎么贯穿在古建筑之中? 佛陀的
本书是作者厚积薄发、博观约取之作,是其入刑法学之门二十多年来的思考和总结,亦在其长年给学生授课的讲义基础上加笔而成。《21世纪法学规划:刑法学》有清晰的指导思想和体系,在阐析刑法学基本理论和制度外,力图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作者以“严谨求实”为“开拓创新”之前提,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刑法学理论和体例,对于很有必要引入的新兴理论,也是使用耳热能详的传统话语进行阐述。二是本土与域外的结合。作者认为即便中国刑法学骨子里是外来的,但至少在形式上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知识,所以本书在解释中国刑法条文的过程中,均以我国学者的观点为主。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认为刑法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强有力的执行和应用,因而本书穿插有大量的司法解释和案例分析,以助读者理解不同学说间的细微差
本书通过借用西方学术中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古代宫廷建筑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寻找了一种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研究方式。本书借用了西方学术史中的现象学、语言学、符号学、解释学等理论形态,重新解读了部分中国古代城市、皇城和宫廷建筑,力求探讨和建立一种更为理论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主要内容包括:寺庙综述;古刹——河南白马寺;天下名刹——少林寺;灵鹫飞来仙灵隐——灵隐寺等。《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寺庙建筑》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灵居:解读中国人的建筑智慧》内容介绍:“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一个“五行理论”——天地万物按照自然属性都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中的一种,山也不例外。圆形的山被认为是“金”的形状,因而象征富贵;如波浪般蜿蜒的山看上去很像水波,象征财富,而“智者乐水”,因此也象征智慧。从远处缓缓地、曲折地流向村子、住宅的水被称为“九曲水”,因为“屈曲有情”,所以被认为是吉水;如一条腰带一样环绕着村子和住宅的水叫做“腰带水”或者“玉带环腰”,故宫太和殿前的金水河就是这种格局。”这是来自汤虎书中的内容。《灵居:解读中国人的建筑智慧》是谁都看得懂、用得会的风水入门书。风水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许多风水书比较深奥,现代普通人难解其理。实际上,风水并不难,只要有一位具有通俗语言的“解说员”,配合一些古
本书是作者在二十多年教学经验和学科研究基础上著就的,旨在给美术院校提供一部适用的教材。本教材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在叙述过程中,本书注重美术通史的体系性,线索清晰,观点明确,资料收集详尽、广泛,并且把史料与议论相结合。 第二,在纷繁复杂的美术现象面前,本着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原则,对美术现象进行综合归纳与分析,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枯燥性,使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趣味性。 第三,在绘画上虽然不能把美术的发展看成是技术进步的历史,但历史证明,技术的不断进步的确给美术的发展带来明显的变化,进而导致艺术观念的变化。 第四,本书避免以往同类书中的以点带面的空洞,艺术家及艺术流派涉猎较广,在以往同类书中是少见的。 笔者本着以史料准确翔实为主、以客观评论为辅的原则,尽量对形成艺术家风格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