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可编著的《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专著。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主要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本书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该书重点探讨了动物园中的动物学习及训练内容。全书主要分为两大框架:1. 部分框架主要包括通用原理(学习原理、认知原理、训练原理,等),实际训练工作中的要点及心得(如何将训练融入饲养工作、如何在动物园内实现动物的学习、训练安全,等),以及训练工作对于动物园的意义(训练在动物园的教育意义、训练的福利意义,等)。这一部分的内容为面向动物园所有动物训练均可通用的内容。2. 第二部分框架主要为部分的补充信息,针对一些专题类内容,如特定物种的训练要点(象的训练、灵长类训练、鸟类训练、爬行动物训练,等),与学习相关的感知能力要点(动物独特的视觉、听觉、嗅觉能力)。 本书为2020年出版的专业书籍,也是国际范围内本针对动物园动物学习及训练的书籍,既包括了的动物学习及训练中的基础通用理论,又总结
建筑彩画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但这都离不开对彩画整体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此《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也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彩画的相关理论,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而不是只限于模仿书中有限的图例。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对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构图比例的研究方法正是延续先辈指点的途径,在多位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对6座都城,118处建筑群和276座单体建筑(共计400个实例)的大量实测图进行几何作图、数据分析,找出一系列构图比例,以探索古代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
本书主体为第一到第七章,为总分结构。第一、二章又构成了一个总分结构的整体。第一章讨论了从仿木行为、仿木对象到仿木现象这个过程,介绍了 仿木现象 这个对象产生和变化的营造传统、伦理观、生死观、对死后世界的看法、仿木对象、技术储备、制度因素等。第二章综述是对绪论的深化,有关于 仿木现象 的思考,何为 仿木 ,为何 仿木 ,如何 仿木 , 仿木现象 的所指,仿木砖墓的技术储备,仿木砖墓的地域差异,仿木砖墓的后续发展等内容。这两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视野、抱负与学力,完全超越了单个学科的局限。从本文第一部分和本书中列举的考古学、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就足以让人惊叹了。第三到第七章分别对宋金仿木砖墓的内容组织、空间营构、设计思路、加工方法、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进行论述,算是对第一、二章中理念的实践。这几
25805山西古建筑(上) 《山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山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分为上、下两卷,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山西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山西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涉及山西全省境 119个县、市、区现存的古建筑,插图计1904张。上册包括 绪论 、 城乡聚落 、 民居建筑 、 书院建筑 、 衙署建筑 、 宫观建筑 、 寺庙建筑 、 山西古建筑地点及年代索引 等内容。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书馆馆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样式雷是清代供职于皇家建筑设计机构的雷姓世家的誉称。本书系统回顾了清代样式雷世家及其建筑图档的研究历程,自19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开始整理研究,经过80多年的发展,该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反映出该领域研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福建在中国版图上所占的面积不大,可以说是中国面积比较小的省份之一,但是福建在中国建筑史学上的地位并不低。福建古建筑像一颗颗五彩缤纷的宝石,在古老的八闽大地上熠熠生辉。它们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悠久的技艺传承、优美的建筑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珍贵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章是绪论,概述了福建的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闽文化源流与特征,以及福建各区建筑文化;第二至九章分别介绍了福建的城镇与村落、寺庙宫观、祠堂和文庙、民居、土楼、土堡、桥梁、塔幢和牌坊;*后,第十章阐述了安徽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与装饰特色。
《山西古建筑》为《中国古建筑丛书》的分卷, 系统论述我国 山西 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各类型建筑的分布及特点。分为上、下两卷, 按古建筑类型分类编写,每一种类型选择山西当地*代表性的建筑,按其历史年代、构造类型、细部装饰等方面全面阐述,不仅展现我国古建筑的建造知识,还对其历史文化、人文特点等作综合介绍,使其全面反映山西古建筑的卓越成就。 本书 涉及山西全省境 119个县、市、区现存的古建筑,插图计1904张。 下册 共分五章,系统介绍了山西现存的宗族祠堂与圣贤祠庙、自然神祠与民俗神庙、楼台亭塔及其他建筑的形制、结构、构造、构成要素、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详尽介绍了山西不同地域古建筑的形态与风格,归纳总结了山西古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成就 。 本书既适合于建筑史学研究、建筑设计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适合于各大图
明代官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特殊贡献,它上承宋式,下启清式,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从大量保存的实物来看,其技艺精湛、手法成熟、审美高超,独步一代,然而明代官式建筑未有总结,十分遗憾。本书将展现明代官式建筑诸作法的系统研究成果,特别是诸作范式图版的清晰而直观的表达,将提供给读者耳目一新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对于中国建筑发展史作了重要补阙工作,也是进一步研究明清官式建筑的重要新起点。 本书包括对明代官式建筑木作(大、小木作)、明代官式建筑砖石作(石作、砖作)、明代官式建筑髹饰作(彩画作、琉璃作)的系统研究,体例完整,逻辑严密,图文并茂,学术性和实用性兼顾,将是从事建筑科学研究、建筑专业学习、古代建筑实践等专业人员的基础教材和专业参照,也将是一部权威性的关于明代建筑研究的专著。
中国古建筑瓦石构造技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展示了独树一帜的结构和造型。《中国古建筑瓦石构造 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丛书》一书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构造方法,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各类石构件、砖石拱券结构、装饰构件、屋顶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做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参考。
青岛市市南区是青岛市历史文化的核心区,也是资源聚集区,拥有8个历史文化街区,265处省市级优秀历史建筑、57处名人旧居,其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复制。本书围绕辖区内历史建筑资源编制成书,是一部系统介绍市南区历史建筑的图文画册,书中对所收录的近五百座历史建筑的时间和空间作了明确定位,逐一列了能收集到的建筑信息和沿革信息,并通过历史图片和现实照片的方式呈现了一些建筑细节,对于发掘和保护利用市南辖区内的近现代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梳理这些历史建筑的形成与演变,呈现整体风貌与历史价值有积极意义。
潮汕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成部分,其营造技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的重要一项。本书是在概述潮汕古建筑的地域分布与环境影响等基础上,系统归纳了潮汕古建筑的类型、构成以及特征;通过分析其堪舆、规划、设计、营造等制度,完整阐释了潮汕古建筑的选址布局与设计构思;进而从基础、墙体、大木作、瓦作、石作、小木作、地面等不同部位,详细解读了潮汕古建筑的建造技艺,展现了其独特的古建筑规制做法。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潮汕古建筑特有的嵌瓷、灰塑、油漆、彩绘、石雕、木雕等技艺。潮汕古建筑传统做法和精湛技艺的形成,与材料和工艺、营造和施工、文化与民俗,以及以纪传英先生为代表的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重量和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践行息息相关。 本书
本书以传统建筑及仿古建筑的修缮与施工为主题,结合现阶段亟待维修和保护的古建筑进行介绍,详细阐述了古建筑的损毁情况及修缮方法。除了传统施工方法外,本书还介绍了现代(仿古)的做法,在部分章节里还列举了实际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案例,使广大读者通过实例的示范作为参考和铺垫,能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书可供古建筑文物管理和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古建园林爱好者参考,还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古建筑专业的教学用书。
浙江是一个地域面积小省,却是历史文化及古建筑大省。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孕育了浙江丰富多样的古代建筑,其类型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城市、村镇、宗教建筑、祠堂庙宇、文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牌坊、桥梁、水工建筑、会馆、戏台等。 全书共十章,*章是绪论,概述了浙江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与文化、建筑发展与特征;第二至九章分别介绍了城镇与村落,儒学与礼教建筑、寺观、庙宇,祠堂、住宅、园林, 古塔、经幢,藏书楼、书院, 古桥梁, 海防建筑,戏台、牌坊;*后,第十章阐述了浙江古建筑的营造与装饰特色。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建筑匠师建造了无数的建筑物,许多古代建筑遗存至今,具有优秀的技术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精)》是一部关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发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作了阐述,还对建筑工程做法、技术经验和成就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全书共分十五章,按历史发展顺序,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土工建筑技术、木构建筑技术、砖石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产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防护技术;少数民族建筑技术;城市建设工程;园林工程技术;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技术著作和著名匠师的评价等方面。*后附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精)》可供建筑
这本书是对1926出版的一本法语手册的翻译及相关研究成果的集成。其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 这部手册的研究和翻译,让我们得以从异域的角度审视自身历史文化轨迹,丰富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文化意向的认知。(2) 这部手册的发现、翻译、注释等研究工作和所获得的学术成果,树立了国际合作开展中国近代建筑遗产研究的范式,即由中欧学者基于共同的建筑考古学术理念,发挥各自所长,合作完成的研究,在揭示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价值的高度和文化背景的广度上,皆有所突破。这种突破源于历史文献和建筑实例研究的有机结合,这一研究范式为全面发掘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 这部手册的研究与翻译,为中国本土建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这是本次研究的另一重要的收获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