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 20 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 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 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 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古桥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其造型独特、气势如虹,蕴含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也承载着古老的文化。 本书聚焦中国古桥建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古桥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解读闻名遐迩的经典古桥的建筑艺术,阐述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几种不同类型的古桥的建造技艺,展示仪态万方、充满野趣的古桥的迷人风采。阅读本书,定会对中国古桥建筑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书包含寺庙建筑,道教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同时又不缺佛教和道教的关系,大都建筑在名山大川,各具特色,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其选址,集资,修建,规模,雕塑,碑刻,门窗等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耍组成部分之一,随鲝时间的推移,有的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由干战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善,现在它大多都屹立在名山大川,成为现在的名胜古迹和旅游圣地。本书分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寺庙建筑、道教建筑的背景、形成、发展、规摸、特征、文化意义、历史变化、文人逸事、对联等进行梳理整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也给广大读者奉献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读物。
《梁思成心灵之旅》由梁思成、林洙所著,收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梁思成、林洙夫妇珠联璧合的文集 。《梁思成心灵之旅》分为正编副编两大部分。 部分主体为梁思成建筑方面的文稿,主要系其古建调查报告,辅之林洙的导读、梁思成自少年至 成年的大批珍贵照片、还包括部分梁先生自己的古建摄影。其品位非常适合大众阅读欣赏。 第二部分为附录,约占《心灵之旅》二分之一分量。附录为梁思成晚年与林洙的通信。这部分内容, 从未公开面世,可谓首度曝光。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身体孱弱,情怀细腻,思想矛盾,追求进步的老人梁思成,这批珍贵资料,对后人了解 和研究梁晚年思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本教材涵盖古建筑油漆、彩画两大工程施工范畴,涉及等级分类、施工流程环节、施工质量监控等内容,且讲解古建筑油漆算量方式方法、彩画施工各部分算量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在后期的古建筑预算课程中油漆彩画部分的指导。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150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74处北京外来风格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颐和园清晏舫、六国饭店、西什库天主堂、顺天中学、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本书作者徐继承,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本书通过挖掘整理晋中地区附近古村落的地理特征、整体布局、自然资源以及当地多样性的人文历史资源,展现当地文化丰富多彩的历史风情,同时全面系统地梳理晋中祁太平一带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尝试通过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地的旅游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构想,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转型提供参考,古村落内部保存下来的历史遗存对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宗教学等都有着特殊意义。
欧阳怀编著的《从桃花源到夏都--庐山近代建筑文化景观(发现中国建筑)》从历史、文化、建筑、规划、园林等多角度对庐山近代建筑文化景观进行分析,采用了大量实例,并对它们的保护和再利用进行了总结。发掘和研究庐山建筑文化景观遗产,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遗产资源,赋予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促进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开宗明义,就是祖先所生存栖息之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生态型聚落,按其发育程度,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即原生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审美形态。古村落虽然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了,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是永恒的,不愧为中国乡土文化活的载体,在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出世与归隐的人格理想,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风水观念,重视自然山水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识,长幼有序、重于沟通的宗族意识,等等,即使在今天,人类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满足的同时,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精彩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营造和王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成熟、语汇完整,在历史上曾经谱写过无数瑰丽璀璨的建筑乐章。人们现在已经不喜欢“歌功颂德”似的华美文辞,认为这种激扬情调是“夸大其辞”.但是我一个年近六旬的人现在再重新来写这套“总序”的时候,反而比17年前要更加激动,因为我要直言告诉读者的是:中国古典建筑美术实在太精彩了! 构成中国古典建筑美术的元素包括城市、宮殿、坛庙、陵寝、寺塔、衙署、园林、民间建筑等,每一个元素又都形式丰富、千姿百态。这些元素又被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糅入了不同的内涵,因此,中国建筑美术完全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空间与造型的丰富变化是中国
锦彩纹饰,这是“艺苑畅游丛书”中的一本。作者从文化的角度,生动地讲述了纹样与图案产生的原因,纹样的审美、题材和内容,纹样的表现手法。有特色之处在于,作者介绍了大部分吉祥图案产生和流行的历史朝代,以及民间吉祥图案寓意与构成规律,并列举了大量的图案实例。作者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应用大量的插图、作者本人拍摄的照片及易懂的文字描述来介绍吉祥图案的文化,无论是书的文字内容、插图照片的形象表现、还是优美的版式设计,都风格清新。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理想读本,也是专业人士设计参考及研究的理想图书。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作为邮驿制度的物质载体 驿站在古城风貌城镇格局甚至地方城市的演化发展上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驿站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其它类型,如寺庙宫殿官署书院等内向封闭的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系统性,它的功能是在邮驿系统网络中流动而产生与完成,因而更为开放更为灵活也产生了更多的变化。国内邮驿方面的著述不多,且成果多是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完成。本书则另辟蹊径,纯粹出于学术研究和兴趣,积几年的功夫关注并考察了国内外典型的邮驿聚落及建筑文化,选取了十余处驿站遗存进行跨学科研究,立足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视野,辅以考古、历史、地理、旅游、民俗、文化等研究方法,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文风朴实,把渐渐消失的驿站建筑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综合载体,民居建筑除了要适应生活的功能性需求之外,其起居的功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必然要与文化观念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北京四合院无疑营造并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文化的意蕴,展示了民众的恒久信仰和审美理想,成为一种民族气质的物化形式。从建筑的空间到装饰造型都寄托了民俗、政治等思想精神,铸就了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恒久性及文化氛围。本书概述了北京四合院的演化与发展、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及其文化意蕴、四合院的室内设计、景观空间,以及北京胡同空间的边界、建筑文化,后介绍了北京四合院式居住环境的营造。
本书以细节形式详细阐述了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新颖,易于理解,便于执行,方便读者抓住主要问题,把握施工细节。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古建筑修缮基本知识、地基与基础工程、砖石工程、木作工程、屋面工程、楼地面工程、油饰彩画工程。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古建筑施工、修缮、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文物保护工作者、建筑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唐宋时期古建筑木构架基本尺度的取值规律,主要包括面阔、进深、柱高等基本指标。 本书根据古建筑实例的数据分析,明确提出:唐宋时期古建筑基本尺度的设计取值规律为一种模数制的尺度规律。基本模数控制了建筑物的面阔、进深、柱高等几个方面,即决定了建筑物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基本尺度。本书同时对唐宋时期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基本模数的取值及其对建筑尺度的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对实例表现与《营造法式》相关规定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对该时期营造尺复原取值进行了探索。 本书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规律的认识,为古建筑的鉴定和修复工作提供帮助。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专业师生、建筑史学、科学技术史学以及文博考古学专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精选全国*价值、*特色的古镇、古村、古民居,古代建筑群,以当地的建筑元素为主体,进行功能性、历史性、溯源性的解读,深入浅出的解读,旨在让大家通过对当地建筑的了解,更能深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领略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睦墓建筑的一部分,是伊斯兰教*安葬和祭祀悼念亡人使用的专门建筑类型。本书收纳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不同时期具代表性的伊斯兰陵墓建筑艺术的原始资料,以类型学、图形学、符号学原理对其建筑形制、装饰类型、材料工艺进行分析。全书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一、对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艺术的研究背景、文献资料、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提出本书的创新观点。二、对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变迁进行阐述。三、从地理学角度对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的分布模式进行考证。四、从建筑学角度对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等级进行分类研究。五、对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的艺术特征进行分类论述,总结其形制风格、装饰特征、材料工艺的特点。后论述新疆伊斯兰陵墓建筑的 文化综合体 现象,从多元文化构成中分析研究,并提出
本书在相关材料的选择上,以现存的各朝各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为主,配合准确的文字、图形记录(如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部工程侧例》,以及一些碑文题记和古代绘画作品及雕塑作品)。以经过考古专家和建筑史专家努力后的复原图和真知灼见为主。另外,在构件名称和术语的应用上也尽量合理地避免繁琐性。虽作了这些界定性的努力,但中国古建筑是历史悠久,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人类社会的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很可能由于本人掌握的资讯有限或选择的材料不经典或主观认识判读有偏等因素存在,本书以中国古代建筑样式中的台基、栏杆、屋顶等建筑样式中的细节组成部分,结合建筑中的色彩与装修、园林艺术等大体建筑样式,图文并貌的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瑰丽。
本书着重总结老一代古建筑修缮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内容包括木、瓦、石、油漆、彩画、搭材等六大作的修缮技术和传统作法,并对若干新材料、新工艺也作了简要的介绍。 本书适合从事古建筑修缮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