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国历史上的千年古都,辽、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定都之后,北京就成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贸易中心,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分布于京城各个商圈的餐馆饭店食品店、丝绸布帛鞋帽店、茶庄药铺戏园子、书籍文房古玩店等行业的老字号的兴衰沉浮,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都北京传统商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成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字号》图文并茂地为你介绍了老字号的字号话源、明清商事、皇商结缘、商圈布局、天府后市、上元灯市、儒雅名号、经商有道等内容。
《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同时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遥远。因为它还是一面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重锤战鼓,身处逆境者更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品读《易经》,体悟《易经》,也完全可以用之来谋划和指导我们的事业和生活。 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理解《易经》,深悟《易经》,我们将对每一卦的解释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卦辞阐幽”。接录该卦卦辞和易传的原文。并予以提纲挈领式的解说,使读者可以初步领会卦辞的意义。 二是“爻辞解意”。对每一爻的意义都逐一解释,至少提出一家之言,供读者作为领悟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三是该卦点悟。就作者的个人理解,从中挖掘其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并力图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给出忠告,给出警示。 四是该卦例解。以活生生的实例,给
我国古代,兵书丛集,蔚为大观。仅见于记载的就有三千余种,保存至今的也不下千余种。其中,《三十六计》格外被人看重。故古书有云:“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可见,《三十六计》所涵盖的有关智谋的丰富内容,历来被人们所重视。今天,人类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但是,人们对《三十六计》还是情有独钟,那是由于被其所富含的“巧”与“智”所深深吸引,认为其不仅可以用于军事,推而广之,还可以将其引入政治、经济、哲学、人生、管理、商界等各个相关领域。 《三十六计》是我国流传较为久远,普及面较为广泛的兵法通俗读物。它集历代兵家“韬略”、“诡道”之大成,素有兵法和谋略奇书之称。书中的不少计名、用语为人们耳熟能详,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它不仅可以用于军事,对于启迪人们的心智亦功不可没。本书不仅载述原文并加以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流逝在时间里的市井吆喝》天津自1404年建城设卫到今天,只有区区600年的历史,但是,天津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历史变迁。同是“津味吆喝”但也是各有千秋,味道也是不尽相同,刻下了当时的社会烙印。这与天津商业中心的不断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天津的“方言岛”也有内在的联系。品味着韵味十足的叫卖声,点燃一支,驱散倦意,仿佛按下启动按钮,抖擞起精神,开始了新的工作……这就是半个世纪前,老天津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京,是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旧北京的历史遗存和标识也在逐渐地消逝着。至于那些不见经传的常故轶闻和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史料,则往往被更多的湮没了。而“旧闻”对我们了解北京的历史与北京地域文化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可有些“旧闻”的内容更不见于正史记载。《北京旧闻丛书》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更热爱北京的今天和未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该书由30余篇散文组成,每一篇都代表了北京某个时代的记忆。那些令我们心潮起伏的往事、那些令我们魂牵梦萦的风物,在文字和画面的记录下,优美而充满智性、厚重而不失幽默。洪烛曾创作一系列关于北京历史文化的散文,作品散见于各种媒体。他怀揣着对老北京的眷恋,弹拨着怀旧的心弦,寻古访幽,为读者展现着老北京风情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记忆的书。在洪浊的笔下,老北京的古迹和风格一一跳到我们面前,随之而来的还有那些远去的故事。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淡淡的诉说着老北京的迷人风物,给我们送上了一组独具风味的城市大散文,有一丝忧愁,更有几许美丽。收入书中的文字散见于各种媒体中,反响十分强烈。本书献给所有热爱老北京的人们。
《玩物:老上海文玩》是关于杨忠明先生历年采访和记录了有关老上海玩物的种种异致趣事,计有印章、碑帖、沉香、清供、陶俑、扇子、留声机、琥珀、盆景、红木家具、打火机、核雕、铜墨盒、鸟笼、牌子、蟋蟀罐……等等,盈眸瑰宝,万物琳琅,蔚为大观。文章部分曾披载于报间杂志,此番合集成著,其中之珍秘探幽,千里在握,情契趣合,读之有似宿梦重漫,引为眼福也。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蒙学读物中,《幼学琼林》是编得、影响的著作之一。对于它,古人曾有过很高的评价,说是“读过《幼学》会看书,读了《幼学》走天下”。从图书分类的角度看,《幼学琼林》属于正宗的古代启蒙类书。尽管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那样声名显赫,可要论普及之广、效用之大,该书则远远胜过了那些皇皇巨著。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同时还有过《故事寻源》等异名。关于它的最初编写者,历来存在着争议。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是明代的程登吉,但也有人说是明代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溶。而现在通行的本子,则是清代人邹圣脉在原本基础上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不过在旧私塾中,人们常省去增补部分不读,以求内容的精悍。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在编辑注解该书时,也略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道德观念,重视对自身人格的建设,重视诚信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今天新的历史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散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又一次突显出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一个人没有诚信,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究竟该怎么培养自己的诚信呢?我们要从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从今天社会的感人事迹中接受鼓舞,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朱宝元、高占祥编著的《诚信》针对青少年读者,讲述历史和现实中诸多诚信事迹,弘扬了诚信的精神,介绍了诚信在中华民族精神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论述了诚信在
当我在上海这个城市里穿行,那些平凡的、不平凡的,年轻的和不年轻的人们,他们在这个变得通俗和现实的城市里,描绘和编织的故事,令我感动。这些故事里有浪漫也有真情,更多的是现实的人生。
《衣食住行话文明建筑》不是一部完整的建筑史,也不是面面俱到的教科书,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史论。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对东西方数千年建筑文明进行了诠释和分析。《衣食住行话文明建筑》观点犀利,对建筑历史脉络有清晰的梳理,同时关注建筑历史事件的细节,描述和分析了围绕经典建筑发生的人和事。
汉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汉民族区域的岁事活动也来源于相同的源头或著录,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只不过因地理、气候、物产的不同会产生一点点的差异。所以,《逢年过节》在叙述岁事风俗起源与流变时,除了尽可能寻找与江南风俗有关的著作,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古籍的常见著作。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上海人写的“竹枝词”中有不少记录了上海地区的风俗,于是,《逢年过节》在叙述中也尽可能多地采用了上海的著录。在以往出版的著作中尚无专门介绍上海岁事风俗的著作,希望这本小书能成为这个领域的开端。本书由上海史专家薛理勇著。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历史上,从商鞅立木为信到季布一诺千金,从唐太宗以诚待臣到胡雪岩经商戒欺,诚信设计社会诸多方面,成为齐家治国、立业经商、修身养性等行为的道德规范。本书从表里如一、抱诚守真、信守不渝、赤心相待、一诺千金、诚信经商、诚信治国七个方面,通过古代诚实守信的故事,并结合相关古语名言,阐释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诚信传统,为当今社会和家庭提供了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
作者以为人是有命,生是有缘的。知命的人才有善缘,找到了生命的停靠,人生才不会一如无根的浮萍。本书收录了《缘与命》等五篇讲词,另还有若干篇哲理散文。作者以丰富的学思经验,解释缘与命的关系,在我们面对人生困惑动摇的挣扎时刻,此书可以给予适时的解答与支持。
《端午》的写作目标则是雅俗共赏,作者们在大量占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力求用精练、生动的现代语言进行表达,在细腻地讲述传统节日故事,给广大读者提供有品位、有趣味的阅读。在各位作者、有关专家,专业图像机构和摄影师的协助下,丛书还萃取了能传达传统俗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视觉材料,图文并茂,希望以节俗的化理美、艺术美、生活美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嘛叫天津人》讲述多位天津艺术家的故事,叙事行文,有浓郁的民俗味道和平民情怀。全书共写了20名文艺界的代表人物:王学仲、孙其峰、秦征、何家英、杨润身、王毓宝、苏文茂、赵玫、关牧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