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扬州,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气候宜人。一方面,江南秀润清丽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清秀细腻、富于诗意的江南文人风尚,明清时,这种风尚无论在文学书画还是工艺美术上,都成为当时江南甚至中国的主流;另一方面,扬州依托运河,从汉代至明清,有着千年的繁荣,是除京城之外比较大的城市之一。 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枢纽,盐商聚居之地,四方豪商大贾,鳞集糜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千万。 盐商们财力雄厚,富比皇室, 衣服屋宇,穷极华靡 。他们在扬州大兴土木,大肆建造园林、住宅、会馆等,追求住宅的宽敞气派,园林的奇巧变化,并不惜重金装饰和点缀门楼。乾隆年间,扬州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由于乾隆六次南巡,各盐商穷极物力以供欣赏,自北门直抵平山,两岸楼台,数百里相接,无一处重复。除园林、会馆、住宅外,清
壶是茶人丰富心灵的写照。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的乐趣。品茗泡茶、茶香四溢时;壶在眼前已十分。等待爱壶者在自己的心。情绪,思维上找到壶之美,经由赏壶心法来观壶,融合在壶的旋律中,照见了壶里乾坤.镜射壶的大千世界!
什刹海,你可以在这里聆听悠扬顿挫的暮鼓晨钟,流连烟雨迷蒙的名宅古刹,想象当年的百业杂陈,品评什刹海的物是人非;你可以春天来踏青斗草,夏秋来纳凉赏荷,冬季来踏冰步月。沿着《什刹海》作者赵林灵动的笔触,你会发现自己突然从万丈红尘中走进了汪汪一碧的静地,好一片画意诗情,好一片清灵天地……
石狮是一种雕刻艺术,是中国特有的,在中国有很大的普及性,是中国的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已有之,而北京因为是六朝古都,石狮很多,等级很高,确实值得研究。本书正是梁欣立先生对北京古狮的研究专著,在书中作者林林总总讲述了百来只石狮子的故事…… 本书根据古狮的摆放地,按皇宫、王府、林园、寺观、墓地、望柱等分类,对北京地区现存的古狮进行分类。每一尊古狮作者都亲自考察过,因此书中有对每一只“古狮”的细致描写,还有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与文字相互印证,本书既可供学者专家学习参考,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乔家大院是中国北方民居的代表,也是最早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晋商大院。乔氏家族自清代中期以来,在以乔致庸为代表的历代菁英执掌下,纵横商海百余年,造就了汇通天下、富可敌国的商业奇迹。作为其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双重载体的大院建筑,也随之充满了浓郁的商业气息。在辉煌的大院中,处处体现出山西商人的铺张、豪放、精明与时尚。 《画说乔家大院》从整体构思上秉持专业水准、大众视角的理念,在叙述方法上兼顾知性与感性。图书以专业的观点和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大院建筑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与文化积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湘水》杂志创刊于2013年,是原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内刊,以“发掘湖南人文历史、阐扬湖南人文精神”为宗旨,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鉴赏性。从第三辑起,公开出版发行,现为第七辑。 本辑聚焦“湖南早期留学生”这一群体,结合党的百年华诞,重点介绍杨昌济、蔡和森、宾步程等湖湘人物,邀请王兴国、王奇生、王跃文、柳肃、龚旭东、夏晓红、袁一丹等学者和作家撰文,展现湖南早期留学生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
重庆文化研究·己亥秋》是由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编辑的论文集,该论文集的出版旨在促进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工作,展示文化艺术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政策研究”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学术争鸣”进一步思考重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文化前沿”为青年戏剧评论者热议第四届川剧节;“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戏剧、诗歌、书法、广播影视艺术、考古、美术、公共文化服务等门类的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记忆”介绍重庆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艺文空间”分享重庆本土文学艺术作品。
重庆文化研究·己亥秋》是由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编辑的论文集,该论文集的出版旨在促进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工作,展示文化艺术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个部分,“政策研究”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学术争鸣”进一步思考重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文化前沿”为青年戏剧评论者热议第四届川剧节;“基础科研”传递艺术基础理论戏剧、诗歌、书法、广播影视艺术、考古、美术、公共文化服务等门类的理论研究成果;“巴渝文化”展示重庆历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成果;“人物风采”专题推介文化名家;“文化记忆”介绍重庆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艺文空间”分享重庆本土文学艺术作品。
朱明娥著的这本《旷世城垣(南京明城墙)》从南京明城墙的总体设计、平面形状、墙体结构、空间布局、瓮城形制、建筑材料、城砖铭文以及相关人物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南京明城墙的规模之巨、体量之大、设计之新、布局之奇、构造之巧、材料之精、艺术之妙,集实地调查资料、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于一体,熔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
对于王府井,即使是北京本地人,也少有人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历史上王府井曾经是什么样子?王府井的“王府”是指什么王府,“井”又在何处?“王府井大街”如何形成又有过哪些变化?王府井何以是一个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的商业街区?王府井是如何沿着历史的轨迹一步一步成长为今天的样子的?且听《王府井》作者王之鸿、姚德仁为您娓娓道来……
纪世超、于玲玲二位继《春和苑食话》之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又推出了《春和苑食话2》。这是什么精神?分明是拼命三郎的精神,是有备而来的有话要说。《春和苑食话2》比之于上一本,文诗相配的形式没有变。从《梁实秋笔下的顺兴楼拿手菜及其他》、《寨花》、《崂山会场梭子蟹》、《青岛大白菜》等作品上看,作者地域文化的情感之流依然汩汩地流淌。除此之外,此文集中作者已将饮食文化的视角转向了大江南北更广阔的领域。燕窝、鱼翅类高档的山珍海味,佛跳墙、东坡肉、鱼香肉丝类国入耳熟能详的美味佳肴,辣椒、韭菜、笋、杏、西瓜等日常的蔬菜水果,它们的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历代国人对它们的态度以及它们在当今时代的形形色色,都被作者用学者的眼光,用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胸襟一一打包,然后展示给我们。阅读此书,我们眼前会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