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乡村建筑工匠在乡村建设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提升乡村建筑工匠整体水平,作者组织行业内相关专家编制本手册。本手册共十个章节,从实用性出发,介绍了乡村建设工程中的常用符号及数据、建筑识图的常用图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木结构工程、架子工程、屋面与防水工程以及挡土墙工程等相关知识。本手册文字简练、图文并茂,力求切实满足乡村建筑工匠的学习需要。本书可供乡村建筑工匠、建房农户、乡镇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式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本书以传统的建筑史研究方法为基础,采用大量的历史和碑刻文献作为研究依据,并辅以建筑结构和特征的分析,厘清北京地区寺院建筑的发展脉络、布局特点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艺术史、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手法,对于寺院建筑的形成原因、形象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力图在融合建筑史和艺术史学手法后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本书以北京寺院建筑及遗址为主要分析样本,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寺院的布局形态和建筑形制,挖掘佛教建筑在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演化规律。本书章节以时间为顺序,解析北京现存寺院的重点实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寺院的布局以及佛殿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归纳。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大的一座寺庙,规模浩大,有各种建筑400余座,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王宝库等撰文的这本《中国精致建筑100:五台山显通寺》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宣传、介绍了显通寺的起源和历史,建筑形制、风格与构造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室内消火栓安装(15S202替代04S202)》为修编图集,根据《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进行编制,替代04S202《室内消火栓安装》。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工业、市政等建设工程中室内消火栓安装。图集为施工安装图集,可用于指导和规范室内消火栓安装。设计人员可直接选用,施工人员可照图施工。为解决机场、大型商场、会场等大体量建筑内室内消火栓的安装难题,新编了消火栓室内地面下安装。前后开门的消火栓箱给公建消火栓布置带来了方便。作为消防软管卷盘的补充,增加编制了轻便消防水龙的安装。图集内容丰富、安装方式多样、实用性强。 主要内容包括单栓(甲、乙、丙、丁);双栓(甲、乙、丙);薄型单栓、双栓;带应急照明单栓(甲、乙)、双栓(甲、乙);单栓、双栓带消防软管或轻便消防水龙;薄型单
本书为作者七年考察中国将要消失的古民居的心得总结,涵盖贵州、河北、山东、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内蒙古八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报京村、蔚县、乌镇、安化等三十余个县城、村寨,空间范围遍布中华大地,完整记录了这些地区古民居现状,展现了古建之美。写法专业且生动,并有情感流淌其中,宜于专业人士亦宜于非专业人士阅读。文路包含了建筑感情及技艺的两条主线,分别为明暗关系,互相交叉,以建筑外表能够感受到的情绪,加以抒发,两者相得益彰且互为添光。本书从古建追梦人的角度出发,游走于古民居的岁月山河间,书写了作者对于民居古建刻骨铭心的情谊和热爱。这些消逝的文化和记忆,都是所有感性之人的珍宝,希望这些回忆可以唤醒读者内心的铭记与坚守。
本书以传统民居为对象,以气候适应为目标,深入挖掘传统民居建筑形制在聚落选址、场地规划、平面布局、空间形态、结构形式、材料选择、营造技艺等方面的绿色属性;通过对与当地气候因素有极大相关性的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挖掘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气候适应性的内在机理,探究其内在的生态智慧,希望为建立立足于气候适应基础之上的现代生态型建筑设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推动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更为地域乡村绿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1世纪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水运和海洋建设装备方面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中自动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国外,严重制约了我国水运和海洋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目前,船闸工程的建造方式正在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总结了作者在大型船闸工程智能建造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从理论、技术到工程应用,涉及智能装备、智能建造、智能监测和项目管理等内容。本书可作为从事大型船闸工程智能建造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亦可供高等院校土木、交通和水利专业的师生参考。
全书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考察范围,通过挖掘该地域乡村聚落如何生发于特殊地貌、如何适应于气候环境,揭示并掌握其顺应自然、善用自然的生长规律和智慧,由此建立面向 包容性绿色增长 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可参考可应用的技术路径,并在理论层面为全球乡村研究的知识体系贡献中国乡村样本及其智慧。
本书通过上中下三篇,将村镇从宏观到微观,从内涵释义到外部形态,从历史发展到未来建设等方向进行全面解析。 上篇以村镇格局的历史演变切入我国村镇发展阶段,同时解析其发展原因与影响因素。再通过分级研究,将空间格局从外部空间逐级聚焦到单体空间,最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设计策略,以新颖的案例结合现代转译的手法解析。 中篇围绕村镇风貌保护与研究展开叙述。本篇着重研究如何分层级全方位的进行保护,宏观层面研究阐述了街巷肌理、建筑风貌、平面形态、材料颜色、界面形态、节点空间、环境设施和产业风貌的保护。微观层面研究从建筑结构、材料保护、装饰表达、建筑防护措施到精神文化空间的传承。村镇的发展与村镇的风貌是相互依存的,人文风貌、自然风貌和建筑风貌也是其发展的 金山银山 。 下篇以未来建设方向引领
秦岭北麓即秦岭北坡25 坡线以下至0 线,并向平原延伸数公里的浅山带状区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防线,但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持续下降导致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降低。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提升生态服务的基本途径,但作为连接格局与服务的关键环节 不同自然过程之间的耦合机制尚不清楚。如何基于不同自然过程之间的耦合机制进行空间格局优化,成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关键技术挑战。本书基于不同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解析秦岭北麓鄠邑段多维空间特征;采取历史地理学定性分析和景观生态学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秦岭北麓鄠邑段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根据本书提出的情境化变量因果关系研究法,揭示秦岭北麓鄠邑段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基于多过程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的景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