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一部关于现代建筑史的经典著作,是 建筑学家罗小未4篇早期文章的集萃。书中围绕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赖特这4位颇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以及作品,详尽论述了二十世纪新建筑流派的历史、特色、区别及影响。本书简洁清晰,是难得的建筑史入门佳作。
?《桥上桥下的中国》是李晓杰教授专为“九说中国”撰写的读本,桥梁是如何起源的?津渡是怎样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风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都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在本书中。 ?《桥上桥下的中国》从桥梁起源和它们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讲起。从古今史话、营造之术、建构之妙、园林飞虹、诗中赏桥、桥上战事、佳话典故、神仙传说、桥俗民风等九个方面让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对桥梁的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技术,还是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来说,都是近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的不可多得的普及型读物。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赵逵、邵岚所著的《山陕会馆与关帝庙》以山陕会馆和关帝庙为专题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关帝庙和山陕会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从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论述了关帝庙与山陕会馆的传承与演变,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种种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标志性的文化地标、特色建筑、重大工程等。通过这本书,你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了解到中国各大城市不同文化特色的发展规划,还可以见识到中国是如何把古人的智慧保留下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这些新的地标性建筑,都 代表性,它们代表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了解这些新地标,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在这些地标的修建和改造过程中,你也能感受到中国人一直以来的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以及与时代相融的智慧。
本书向读者介绍了若干种住宅建筑上常用的钢结构构造方法、钢结构的特点、基本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如保温、防潮、防火处理的方法和环保问题等。除了一些技术数据外,书中还介绍了钢结构在住宅建筑中应用的历史,从21世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本书首次对不锈钢在建筑中的各种应用及其对建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介绍和评述。书中详尽阐述了不锈钢的构造技术及不锈钢在建筑中的应用。介绍了大量与不锈钢相关的芬兰及欧洲的建筑工程实例。
[乡土瑰宝]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等在历时十五年进行乡土建筑调查的基础上按专题编写而成,文字凝练,平实,并配有丰富的手工绘图和精美的照片,具有历史档案价值和极强的观赏性。 本书集中介绍乡土建筑中建筑群体的门,包括一个村寨的村门,寨门,整座寺庙,祠堂的大门,住 宅的宅门等。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丰富的中国乡土建筑文化。 本书集中介绍乡土建筑中建筑群体的门,包括一个村寨的村门、寨门,整座寺庙、祠堂的大门,住宅的宅门等等。本书收集了各地区乡土建筑群的门共计一百一十余座,主要展示的是这些门的测绘图,并附以相关的照片和文字,按不同的地区顺序排列。 本书的开篇“中国古建筑的门”,介绍古代建筑群各种门的形式和它们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然门在建筑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而在门上
出版于1909年的《芝加哥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讲述了《芝加哥规划》的时代背景、创制经历和推行效果,揭示了《芝加哥规划》如何影响了人们看待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活自身的方式,并且指出,《芝加哥规划》在出版一个世纪以后,依然持续引发着人们对于“怎样才能创造出充满生机而又宜居的城市环境”的讨论。
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后来居上,经过短短30年便一跃成为欧洲、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这段工业奇迹造就了大批近代工业建筑。作为德国工业的发祥地,柏林在工业鼎盛时期留下的大量工业建筑遗产如今成为德国统一后城市更新中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本书论述了在百年工业兴衰中柏林工业建筑从繁荣、闲置到再生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对城市工业历史及其建筑的发展轨迹的回顾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力求寻找出影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总结出柏林在建筑保护法规、文物管理政策、建筑保护技术和低能耗改造措施等各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工业城市的保护和再生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书为研究柏林近代工业历史及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依据,可供城市规划、建筑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和建筑设计等专业工作者以及相
跟随老木头的行踪,驱车遍访中国大地上现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足迹走过了的四座唐代建筑、四座五代建筑、八座辽代建筑、几十座宋金建筑以及现存的一百四十多座元代木构中约七十座有代表性的建筑。旅行者做了大量的案头资料阅读和实地考察考证,然后用玲珑剔透的文字和略显稚嫩的镜头,呈现出散落在中国乡间田野里的建筑瑰宝,发掘出古老建筑所蕴涵的坚韧而昂扬的生命力。
传统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铸就了我国传统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让传统建筑更富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性。 传统建筑装饰包括建筑物的表面装饰、建筑周围的环境布置和建筑室内装饰。编者刘许鹏编写的《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百问百答》以问答形式,分门别类进行解读。
《建筑意》丛书定位为人文性、艺术性;强调知识性、趣味性,于其中贯穿学术精神。内容包括建筑、城市、园林、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理论与评论、建筑文物保护以及建筑相关的诸多方面。既面向建筑界和建筑院校师生,也面向文化、美术、文物、历史、旅游、民俗等文化艺术界和广大公众,并在这两大人群之间架设一座至今尚无的沟通的桥梁。
《程远建筑美术教学精粹》内容简介:崇高就是一种精神的神圣、、庄严感。它是力量无比、巨大激情和超人意识的综合象征。它并不认为普通有用或需要的东西是难得的,唯有“非常”的事物才能引起赞赏与惊叹。由于它目的如此神圣,所以必须要求心胸豁达,浩然正气,具有“忘我”的气质。至于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自然便会以一种必然的考验心情来对待。 在行动中,“崇高”并不排斥对前人、旁人的模仿与学习,同时也乐意对自然进行模仿与学习,从中可获得想像与灵感的出发点。说穿了,就是一种与前人、与自然的“竞赛”心理,力图它们的强烈愿望。 现代社会,崇高更带有“个性”的特点。假如你环顾一下自己所崇拜的“明星”,哪个不具备内在的精神力量?当你的精神与他们共鸣时,实际上也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并不是所有学习艺术的人,
本书为本丛书第四册,内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重要的现代及当代建筑,以及这个时期最富影响力的建筑师的简介。书中每个实例都列出了建筑的原名、所在地原文(或者西文)名称和建筑设计者的名字,以便读者进行国际交流、实地建筑考察以及更深层次的研究。本书适合于建筑学及城市规划师生阅读,同时也可供建筑从业人员、历史学者及旅游爱好者阅读收藏。
赵巍岩编著的《潜在的建筑意义——从现代到当代》回顾了近年来建筑创作观念的变化,试图通过相关文化现象,来说明建筑意义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机制。意义是建筑行为的目的之一,它体现着创作的美学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受制于公众的观看方式。对建筑意义进行探讨\分析,意在能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正视当代建筑意义所呈现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状态,对建筑创作提供帮助。
几乎所有的城市、建筑遗产都可以说是前人留下的“墟”——在这个砖石木头围合的空间里有历朝历代人折腾的痕迹,有许多生命和文明存在的证据,可其中那些者如罗马斗兽场、北京故宫在今天已经演化成热门的景点,这让它们变得无比“实用”:要收门票,要修缮,要吸引更多的参观人群。而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仍然保持废墟的本色,大多在主城区以外,在地图的最边缘,也很少有游客愿意去拜访。 这些地方和那些游人如织的景点相比,有一种残缺之美——没有经过后者那样严密的维护和修补,毫无遮掩地呈现时光的刻痕;有一份安静之美,没有导游的絮叨和小贩的招揽,留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
《对话未来:中国当代新建筑》囊括了八家中国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作品,每家收录4部作品,共计32部作品。其中的主持建筑师大多有在美国求学或执业的经历,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回归中国本土,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踏入了在中国的建筑实践之路。这些的设计师为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寻求着各自的表达方式,用他们的作品引导着建筑设计界的潮流。八家建筑事务所包括: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URBANUS)、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Atelier Deshaus)、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Studio Pei-Zhu)、标准营造事务所(standardarchitecture)、迹?建筑事务所(Trace Architecture Office)、直向建筑事务所(Vector Architects)、OPEN建筑事务所(OPEN Architecture)和 DnA建筑师事务所(Design and Architecture)。书中收录作品类型主要以小型共建为主(游客中心、博物馆或艺术公社等),也有部分住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