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罗马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罗马各个时代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发展脉络,还会抖开历史的尘土,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再现罗马从共和国走向帝国、从恺撒的世界变成基督的世界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又跌宕起伏的历程。本书配有51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天上有彩虹,人间有长桥。桥作为一种有魔力的建筑,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构造,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一国文化的特征之一。从实用性来说,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它帮助人们跨越江海、飞跃沟壑,使彼此联通,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财富。从科技和艺术的层面来说,这些建造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桥梁建筑,桥梁建设背后的思维以及围绕其发生的故事,展现的可能正是那个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神美学,记载了人类文明的传承,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线索。本书选取了国内外26座人们在旅行中常遇到的名桥以及在社会上闻名遐迩的代表性桥梁,把桥梁文化和旅游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科普、历史文化和旅游的视角,专业知识通俗化,用浅白易懂和风趣灵动的语言辅以精美的图片,带领人们走近桥,认识桥,读懂这
本书用五章为读者展现“繁华”上海,从城市地标到街头巷尾,从名人典故到市井生活,从传说中探讨真相,解读这座城市的55个关键场景、建筑物和它们背后的典故。本书第一章为城市地标“大巡礼”,解读深根于这座城市中的文化底蕴,为您开启与上海亲密接触的奇妙旅程;第二章为五湖四海的来客,展现上海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第三章为海纳百川的申城,重点聚焦发生在各式老建筑中的“中国故事”;第四章为传说与真相的距离,当翻开史料的那一刻,建筑背后历史的真相浮出水面;第五章为老楼钩沉拾遗补缺,深入挖掘申城老建筑的故事。本书适合建筑专业从业者、老建筑爱好者、旅行爱好者阅读。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建筑文化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支持的系列出版物,每年一本,由国内(包括台湾)著名建筑学府的最重要学者任编委,由胡恒主编的建筑理论文集。本书为胡恒主编的《建筑文化研究(第8辑)》,是系列专辑之一
这本书集结了作者借助审美哲学的问题意识角度,针对现代建筑的特定方面所写的最重要的几篇文章。第一部分收入了作者的一本小书《大都市》,以及另一本书《瓦尔特·拉特瑙和他的生活环境》中的一章。第二部分包括《路斯与维也纳》一文。第三部分还有作者最重要的文章《路斯和他的天使》,其他几篇短文选自作者的另一本书《来自斯坦因霍夫:20世纪初的维也纳风景》。后记《论虚无主义的建筑》则是为这个英文版特地撰写的,本质上这是一篇审美哲学的论说文。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 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 陆韵、陶祎珺编著的这本《走近上海医院深处的老建筑》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近代医院的产生与形成、文化人物及其代表性医院。
在《赖特与约翰逊的戏剧性碰撞》一书中,霍华德巧妙地追溯了把两人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脉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观察他们很好活跃的年代。通过许多即使今天还在定义我们对生活和公共空间进行思考的建筑物—
丁光辉著的《建筑批评的一朵浪花--实验性建筑》专注于《时代建筑》杂志,探索批评性建筑是如何由编辑、建筑师、评论家、学者、客户、官员等许多实践者所生产、展示和讨论的。本书的写作有两个目的:一方面试图建
为配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33—2022的实施,我们组织编写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33实施指南》。本书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规范》正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
城市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聚焦点,是特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载体。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正当迎来振兴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之时,如何给老工业基地以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又要注重环保、气候、资源、生态……如何使老工业基地迅速崛起又能够保持可持续地发展和不断发送人民的生活环境,又如何建设中国国际化的大都市,这是许多建筑工作者、教授、专家、学者是关注的焦点。作者对此可谓倾注心血、努力为城市规划与发展献计献策,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思考与设想,提供给领导作为决策参考。 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章共有62篇,其内容涉及建筑历史与历史建筑保护、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领域,对建筑理论研究与实际城市建设很有价值。 本书以满族建筑发展为脉络,介绍了社会对古建筑的考证与保护、为
本书围绕创意设计、文化消费和未来城市三大主题展开,每个主题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5~6个提案者专访组成。在内容形式上,本书仍以“深度访谈大稿”为主,通过对国内外各个行业的佼佼者的深入采访,帮助读者了解他们
本书以五代宋金时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为研究案例,通过木构建筑技术史研究,解答自五代至金代后期晋中地区木构建筑形制与技术的历时性变化的问题,从而揭示唐宋时期建筑转型与《营造法式》做法在华北地区传播、融合的
本书整理挖掘并介绍了严州府城思范坊、建德侯坊、三元坊、理学名邦坊等15座古牌坊,并结合梅本书挖掘史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严州府城的十五座古牌坊。与当代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发掘古牌坊的当代思想文化价值。对范仲淹、孙韶、商辂、方逢辰等古严州知名思想家、作家等作了介绍,弘扬了严州文化和严州精神。 本书是梅城古镇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对古镇发展旅游产业和打造宋韵文化项目起到助推作用。本书还精选了从中国山水诗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到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纂修官纪昀的50首古诗,作为附录以飨读者。
《中国手绘(第3辑)》以访谈、自述等形式介绍手绘名家和他们的作品。内容包括用手绘的方式诠释设计的内涵——沙沛手绘艺术浅析、设计思维的拓展训练——浅谈照片的临绘、手绘表现城市景观设计的语境、意大利之旅等。
也许是一处风光,也许是一座城市,也许是一场梦境——“别处”往往象征着现实的存在,满足着人们对于美好的想象。 《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内容包括意大利——城市的灵、意大利·行迹、意大利·印象:城市的灵、罗马·笔记:建筑几何、威尼斯·笔记:陆上的威尼斯、威尼斯·印象:“的书店”、佛罗伦萨·印象:建筑的胜利、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一)、锡耶纳·笔记:戏剧性空间(二)、维罗纳·印象:歪街窄巷等。 《寻找城市(一名建筑师的欧洲旅行笔记)》由陈曦编著。
在世人看来,建筑是反时间的,一成不变。当代城市中有太多这样的建筑,拒 融入城市肌理,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意图成为自己的纪念碑。本书作者认为,时空并不可分,个体只有将本真的生活经验映照其上,才能真正进入逝去的建构的世界。 本书含引言与后记,共21篇文章,以时间为标题与线索,串联成整体。作者基于多年见闻通识和研究心得,将对建筑的审视与反思置于时间的语境中。书中以一个个“镜头”串起了紫禁城的墙和阿尔罕布拉宫的突角拱,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的建筑奇迹和灾祸,对照现代化大都市纽约的繁华与堕落,宋徽宗的看不见的艮岳,柯布西耶将“取消一切边界”的光辉城市……无论上古的城市、近代中国的故事还是现代社会的生活,都仅是设定了各篇文章所指时间段落的开端。无论回望过去还是拭目前瞻,作者希望,一次时光漫游会
本书聚焦中国当代标志性的文化地标、特色建筑、重大工程等。通过这本书,你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了解到中国各大城市不同文化特色的发展规划,还可以见识到中国是如何把古人的智慧保留下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这些新的地标性建筑,都 代表性,它们代表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了解这些新地标,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历程。同时,在这些地标的修建和改造过程中,你也能感受到中国人一直以来的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以及与时代相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