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多年来的心血,他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本书通过轻松易读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串联起了从史前时期的聚落到明清北京城的建立这一宏大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四讲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都城或城市来进行分析,后六讲是总结性的内容,分别从城市的形态与建造、城市的军事防御、城市的风水理论、城市与水利的关系、城市的商业发展、中国城市的伟大之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总结。本书基于大量专业著作文献,却以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无论你是专业读者还是零基础小白,只要热爱中国古城和中华文化,都可以轻松阅读。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 消失 ? 《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 狂热粉丝 ,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 好奇宝宝 ,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 费解 的 学院派 ,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历代继承,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凝聚着建造者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本书以梁思成、林徽因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对中国古建筑考察、测绘、研究并撰写《中国建筑史》的经历为主线,介绍了他们在那个艰难岁月执着勘测的种种古建筑,带领读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访古寻迹,了解中国古建筑之美,体会他们的家国理想、人文情怀与工匠精神以及他们为中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本书图文并茂、文字平实易读,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优秀建筑文化读物。本书作者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梁思成,从建筑设计岗位退休后,花费多年时间,查阅资料、实地探访古建筑,热衷以轻松、幽默的文字普及传统文化与建筑知识。
《世界建筑3000年:设计、工程及建造》按年代排序分为9章,探索了上古时期迄今3000余年西方世界的现代建筑工程历史。书中着重讲述了工程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活动和事件,那些影响工程学及建筑学数千年的重要人物、建筑、著作、观念亦跃然纸上。书中配有取自世界各地的近800张图片、文献图纸、源技术图解、专业原始资料页等,其中不乏珍贵的历史资料;还收录了大量参考资料,并设计了时间轴等,可谓所有建筑专业学生、教师及建筑从业者、建筑爱好者的建筑 圣经 。 随书附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托博士为本书特别撰写的《中国建筑(工程)发展简史》一册。
天上有彩虹,人间有长桥。桥作为一种有魔力的建筑,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构造,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一国文化的特征之一。从实用性来说,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它帮助人们跨越江海、飞跃沟壑,使彼此联通,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物质财富。从科技和艺术的层面来说,这些建造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桥梁建筑,桥梁建设背后的思维以及围绕其发生的故事,展现的可能正是那个时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神美学,记载了人类文明的传承,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线索。本书选取了国内外26座人们在旅行中常遇到的名桥以及在社会上闻名遐迩的代表性桥梁,把桥梁文化和旅游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科普、历史文化和旅游的视角,专业知识通俗化,用浅白易懂和风趣灵动的语言辅以精美的图片,带领人们走近桥,认识桥,读懂这
本书用五章为读者展现“繁华”上海,从城市地标到街头巷尾,从名人典故到市井生活,从传说中探讨真相,解读这座城市的55个关键场景、建筑物和它们背后的典故。本书第一章为城市地标“大巡礼”,解读深根于这座城市中的文化底蕴,为您开启与上海亲密接触的奇妙旅程;第二章为五湖四海的来客,展现上海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第三章为海纳百川的申城,重点聚焦发生在各式老建筑中的“中国故事”;第四章为传说与真相的距离,当翻开史料的那一刻,建筑背后历史的真相浮出水面;第五章为老楼钩沉拾遗补缺,深入挖掘申城老建筑的故事。本书适合建筑专业从业者、老建筑爱好者、旅行爱好者阅读。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这本书集结了作者借助审美哲学的问题意识角度,针对现代建筑的特定方面所写的最重要的几篇文章。第一部分收入了作者的一本小书《大都市》,以及另一本书《瓦尔特·拉特瑙和他的生活环境》中的一章。第二部分包括《路斯与维也纳》一文。第三部分还有作者最重要的文章《路斯和他的天使》,其他几篇短文选自作者的另一本书《来自斯坦因霍夫:20世纪初的维也纳风景》。后记《论虚无主义的建筑》则是为这个英文版特地撰写的,本质上这是一篇审美哲学的论说文。
《陈从周说塔》一册为作者研究和评价中国古塔的相关作品,收入陈从周先生文章共三十七篇,既有关于古塔研究的通论性文章,也有具体考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河南、山西、北京等地古塔的调研性文章。并配有大量历史照片、手绘图稿、后人补拍的古塔照片。图文相映成趣。
上海中心,中国第一高楼,作为中国第一次自主建造高度超过600米的超高层建筑,上海中心是一项上级的“超级工程”。《智造密码》一书以数字为载体,从开篇至结束,通过“外观印象”“观摩体验”“地下探秘”“建造追问”“理念解码”5个篇章,99个密码点来实现对这幢建筑的精准解读。
本书以隽永的文字和精美绝伦的图片带我们巡视世界上23所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德国维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意大利梵蒂冈图书馆,法国马扎林图书馆,瑞士圣加尔修道院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雷恩图书馆,捷克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 这些或国立、或私立,或学术性、或宗教性的图书馆,无一例外是饱经岁月沧桑、承载着重大文化功能的建筑瑰宝。 本书是对人类文明体系中具有卓越地位的图书馆文化的礼赞,它生动地描述了欧美众多著名图书馆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以及它们是如何为著名的知识人以及普通大众服务的;尤为难得的是,还传递出了中国读者比较陌生的西方文化细节,如图书馆与贵族文化、僧侣文化的关系,图书馆的 普遍主义 文化使命,名人藏品的*后归属,图书的阅
美妙的建筑历来被誉为凝固的音符,它保存着人类文明中那些动人心魄的旋律;金字塔的永恒,古希腊廓柱的经典,古罗马穹顶的宏阔,巴洛克建筑的雍容,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现代主义建筑的简约……徜徉艺术殿堂间,您便可聆听天籁之合奏,惊叹宇宙这浩茫。回首用建筑音符谱就的世界各民族的辉煌,我们为创造者的无穷智慧所深深震撼。
哥特式风格是一个强有力的充满个性化的风格术语。本书对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的起源背景进行了介绍。包括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以及设计作品。*章对哥特式风格进行了定义,对这种风格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介绍优秀的哥特式风格的设计作品以及优秀的建筑师。第三章介绍大量的模仿*设计师的住宅以及流线型半独立式住宅。第四章介绍了哥特式艺术风格的细部特点,包括门、窗以及装饰。第五章介绍了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室内设计,包括房间的装饰、配饰的特点等。
本书为“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的一种,《金陵明故宫图考》《南京明故宫制度与建筑考》两种合为一册。《金陵明故宫图考》所记为作者考证民国时期明故宫遗址状况、历代建宫沿革、明故宫地理位置以及明故宫布局建置等。全书分为故宫遗迹、故宫兴废、故宫地址、故宫建置、故宫宫阙等五个章节,卷末为作者经过考证并参考古籍所绘的《拟明故宫宫阙图》。此书提供了第一手研究资料,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故宫,也是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研究明故宫的开始,并体现了将地下证据与书籍史料相结合的新研究方法,对研究南京宫殿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南京明故宫制度与建筑考》是重见天日的朱偰未刊手稿《从一篇新发现的明人故宫记中研究明故宫的制度和建筑》。全书分概述、 段至第第十一段引证、综述、结论几个部分,是研究明代故宫制度与建筑的重
许多建筑之所以看上去时尚、现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表皮和建筑造型上借鉴了美学的概念,比如雕塑法,比如平面构成的法则,比如结合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其他形状等。《变形记:建筑立面的衍生与突破》结合了材质分析,与细部节点图一同展示,试图从建筑与平面构成的角度切入,探究立面及造型设计之美。《变形记:建筑立面的衍生与突破》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建筑形态的基本形。
本书以讲座的形式,基本按历史顺序,介如19世纪新建筑运动开始之前的外国建筑。全书共20讲,分上下两篇,不是完整的建筑史,而是择重点而述,以不同的视角,却为读者展现了历史的延承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