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从整体上可以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西方建筑的老祖宗为什么在古希腊,罗马角斗场是否是帝国的 ,哥特式大教堂怎么就成了黑暗化身,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初学者阅读,也适合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建筑的意境》是建筑史家萧默关于中西建筑史的学术随笔,文章短小,浅显易懂,可读性强。 作者把中西建筑置于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读,清晰地展现出了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呈现出的独特气质。让读者深入了解中西建筑大到宫殿小到民居的形态和制式所含藏着的文化内涵。 本书通过文化解读建筑,为中西建筑的每一种造型每一个细节都找到了文化的脚注。同时还比较了中式建筑和西方建筑大相径庭的审美意趣,揭示出了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
《现当代建筑十五讲》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的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一代四位主要现代大师的建筑思想进行分别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的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问题与国际化问题。
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工程技术,本身已成一个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大宗遗产。 《中国建筑史》是由SHOU位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梁思成先生编写,同时也是SHOU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其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涉及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建筑类型,小到阶基、勾栏、柱础、斗栱、雕饰、门窗,大到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在丰富的历史文献基础上,列举实物、分析特征,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我们今天读中国建筑史,是为了防止犯之前削足适履、张冠李戴式的错误,是为了在未来选择、创造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
这本书展现的是技术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事实上,技术本身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重点,作者关注更多的是技术如何被社会塑造以及技术又怎样反过来影响和重塑我们的社会。近年来,数字与移动媒介正在大幅度改变我们的日常城市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如何体验我们周遭的城市环境。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数字工具,或者数字屏幕来体验不同的城市,甚至,我们通过不同的算法来体验城市,这些算法可能来自商业机构,也可能来自非政府组织,甚至可能来自某个市民本身。借用一些新媒介的使用案例和历史案例,作者想展现新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的更加个体化和更加自由化的城市社会有怎样的贡献。有一个可能的未来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数字媒介构建了一个关于城市公共范畴的新定义。同时,数字媒介也赋予了 城市作为一个开放、民主的陌生人社群
文明的城市地下,暗流涌动 下水道,滋生细菌,也孕育文明。我们生产的每一滴废水,最终都汇入这座地下城市。这里藏污纳垢、臭气弥漫。又是在同一座地下城市里,废水经过收集、输送、净化,最后以 人畜无害 的方式回归自然。下水道是城市的静脉,有时因疾风骤雨而外溢,有时因污物沉积而堵塞,考验着考验着市民的觉悟、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胆识。下水道是人类文明的显微镜,从5000多年前巴比伦简单的深坑式厕所,到现代便捷卫生的抽水马桶;从古罗马的马克西姆下水道,到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巨型城市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从中世纪夜间出没的掏粪工,到21世纪大型高效的污水处理厂 作为不断进化的超级工程,下水道的发展几乎与人类文明进程同步。下水道也是一座城市的显微镜,见证了一个个历史事件、一次次技术革新、一段段城市秘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整理城市更新的概念、起源、发展历程与国际典型案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从历史与实践中发现可能遇到的问题,规避发展中曾犯过的错误,学的验。 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的城市更新政策。除了技术研究,也亟须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撑,很多城市陆续出台了城市更新条例、设计导则等,明确了城市更新的发展计划与关键规划管理问题的处理导向,除了设计引导,、广州等城市还出台了城市更新土地政策、设计审查流程等创新内容。 第三部分:提出了涵盖产业、居住、交通设施、公共空间、市政设施等五大类的城市更新工程分类体系,并针对不同种类工行了问题梳理、特结,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结城市更新建设理念,既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建设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部分:案例部分展示的29个城市
本书从古代天文学、文化地理与山川模式、礼文化与制度、器物与空间考古、传统绘画、堪舆理论等多角度,综合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空间文化的主要源流、概念、内涵、现象、特征与规律,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剥茧抽丝,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如何测定超大距离方位,进行了充分论证,得出了全新的结论和研究思路。
这是一部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著作,集中反映了1980年代身处后现代思潮旋涡中的作者在日本语境下对 解构 方法的独特思考。 作者认为,西方20世纪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 形式化 的倾向,但这种 形式主义 革命不仅没能真正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反而使种种思想努力落入 结构 的深渊。而出路则在于通过 世俗批评 ,在马克思 社会性外部 和维特根斯坦 绝对他者 的概念之上重建作为批判理论的 解构主义 方法。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建筑十书》论述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总体上看,它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机械工程等范畴。从细目上看,它包括建筑教育,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污染、筑港等),建筑构图基本理论,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各种建筑物的设计原理,建筑环境控制(如炎热环境、音质设计、日照、采光等),建筑材料(如性质、制备、使用和运输),建筑构造做法(如主体结构和装修),施工工艺,施工机械和设备,建筑经济等方面。 这部著作记载了大量的建筑实践经验,阐述了建筑科学的基本理论。为了奠定这些理论的基础还引用了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诸如几何学、光学、声学、气象学、天文学以及哲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等,作为解释理论的依据,其目的在于昭示这些学科对于建筑创作的作用。
完成于1974年的杰作《空间的生产》于1991年的英译出版,使列斐伏尔在英语世界的读者群中获得了更多声望,但他对建筑与城市实际产生的影响相较之下却颇不为人所知。尽管今日各高校的建筑、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均普遍地在阅读列斐伏尔,但他关于实践的教诲却少有人领会。这其实无法避免,因为英语圈在接触列斐伏尔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排斥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这两个在其思想中争议性的要素。而此二者既具进步性(progressive),亦是对现代性的正面回击。 可以说,这个时代对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反感妨碍了列斐伏尔的学说由理论研究对象向实践指导思想的转化。若舍乌托邦和浪漫主义而欲以列斐伏尔之学说理解建筑与城市并进行相关实践,则或将抹杀其思想的真正意义。尽管于今时今日,乌托邦看似并无存身之所,列斐伏尔却指出,抛弃乌托邦无异于自私自
吕彦直(1894 1929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有关吕彦直先生稀有文本的整理、校订,并对其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研究,以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谨此纪念吕彦直先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吕彦直评传,介绍建筑师吕彦直传略、作品及吕彦直建筑成就浅析;中编为吕彦直先生文存,通过孙中山先生陵墓建筑图案说明书、吕彦直君之谈话、吕彦直致夏光宇函、《建设首都市区计划大纲草案》等珍贵文献,研究其建筑思想的发展;下编吕彦直建筑设计资料例选,附大量原始建筑图纸,详细介绍其作品。
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几乎普遍使用,随之而来的观点也两极分化:有人厌恶,甚至恶心,但另一些人则对混凝土充满激情。本书不是一部通过混凝土去认识历史的材料史,而是将混凝土视为一种有历史的材质,作为材质,混凝土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关于建筑的、摄影的、艺术的等等,它呈现的不是一种物质简单而纯粹的平凡世界,通过对混凝土的考察,我们同样进入了一个信仰与反信仰、希望与恐惧、渴望与厌恶的无常世界。阿德里安 福蒂探讨了混凝土如何改变了我们对 自然 、时间、甚至 物质 的理解。虽然这本书主要关注建筑师对混凝土的反应,因为他们对这种媒介有了更多的了解,但它也考虑了混凝土在政治、文学、电影、劳资关系以及当今关于可持续性的争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政治家、企业家、神职人员、摄影师、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都利用混凝
《砖雕石刻》详细讲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石刻艺术。共分七个部分:屋顶砖瓦装饰,砖墙上的装饰,砖栏杆与影壁,石柱础与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碑、石牌楼,砖塔与石塔。既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多彩的砖雕石刻艺术,又提示了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威廉J R 柯蒂斯的这本著作《勒 柯布西耶:理念与形式》(原著第二版)从他青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开始,探索了他的一生,详细展示了勒 柯布西耶对于建筑坚韧追求的过程,阐述了柯布在创作其建筑作品时所处的境遇和意图,并介绍了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与意象。 故事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瑞士,年轻的夏尔 爱德华 让纳雷(勒 柯布西耶的原名)出生并成长于制表中心的小镇拉绍德封,早年由他的老师夏尔 莱普拉特尼耶,他接触了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一些影响,他的*次建筑实践是一个结合基本形状的追求和沉浸于 杉树的民间传说 的地域主义作品,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在19世纪成形的小镇里对迅速消失的农民价值的怀旧。让纳雷出生时间足够晚,使他能够越过浪漫主义的迷雾,去回顾当时的 山地 根源。 之后,随着让纳雷到土耳其、希腊以及意
《建筑与文化人类学 遗产新知文丛》一书是一项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十章,第二章至第五章选择了文化人类学若干典型的理论流派,对这些理论流派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空间、建筑与聚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六章至第九章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身体、建筑、城市、遗产等话题,讨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有可能对它们进行怎样的解读。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较为广泛,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院校的建筑学、人类学相应课程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也可供对建筑与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本书由初版于1955年(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俄罗斯建筑史》《古典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三本书辑和而成。在1950年代学习苏联的大潮中,陈志华立足于建筑史研究,甄选苏联名家撰写的建筑史名作翻译出版。本书反映了在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世界建筑史研究的状况。 《俄罗斯建筑史》叙述了公元10 20世纪俄罗斯民族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将各时期的代表性建筑遗物加以分析研究并指明其特征。《建筑艺术》选译1950年出版的俄文《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关于建筑艺术的内容,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简要勾勒了世界建筑史发展的脉络。《古典建筑形式》系统、细致地叙述了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组合的要素和手法。
本书是20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鲁道夫?威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论述文艺复兴建筑的权威著作,公认为它是该领域*影响力和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之一。本书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古典文化思潮对人文主义建筑师的影响,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当时*伟大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的主要思想、理论和实践原理,并深入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比例问题。本书有助于全面客观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创作动因和基本原理,以及建筑师创造和谐视觉形式的途径,对我国建筑师、建筑文化和哲学研究者,建筑院校、艺术院校和人文学科等相关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是一本可供学习、了解西方古典建筑创作原理和方法的基础参考书。
这是一本为建筑、规划和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而著的有故事的古代西亚、埃及和希腊建筑史。本书将不仅为您详尽介绍西方文明诞生初期的城市和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脉络,还会拨开笼罩其上的神话面纱,为您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打开通向孕育了西方文明的伊甸园和雅典学堂的探奇之门。本书配有590余幅精美的插图辅助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