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建筑空间的魅力 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 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和 人生体验记 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建极绥猷 ,高悬在故宫太和殿上的乾隆御笔匾,语出十三经《尚书》所记 建用皇极 克绥厥猷惟后 。关于 建用皇极 ,《尚书》传曰: 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 建用皇极 即 立中 。甲骨文卜辞常见 立中 之语,意即立表正位定时。关于 克绥厥猷惟后 ,《尚书》传曰: 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 意即惟天子推行教化之治。 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农业时间的掌握关系着社稷安危。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谁就提供了一种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也就因此获得了权力,得以推行教化之治。 本书作者首次发现并揭示了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之中央,太和殿高悬 建极绥猷 ,见证了支撑人类在东亚地区独立起源的农业文化与文明持续不间断发展的*基础性的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书写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文化价值。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乡土建筑研究的论述,一是精选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学术观点清晰,短小精悍,优美抒情,可读性强。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受到家园故去甚至遭受摧残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更有一份为 为抢救传统村落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的决心。
《建筑与文化》为什么不同的建筑蕴含着不同的意义?为什么有些建筑如此特别?哪些建筑可以名垂青史?从古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到普通的农舍,作者深入到建筑的背后,探寻其中的经济、政治因素和美学意义,揭示出建筑自身所负载的文化元素。
《营造之道:中国建筑与园林》内容简介: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是人的艺术,而人是文化的人。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道”的本体活动。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标志着传统中国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而且也标志着现代人的开放性使中国艺术成为走向世界和进行文化对话的当代话语。在中国艺术的当代历史文化建构和创造性转型问题上,那种认为只有走向西方才是专享出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观点,早已不合时宜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时性”文化抉择,置换成各种文化间的“历时性”追逐。西方文化较其他文化先一步迈人了现代社会,但这
这是一本包括梁先生在建筑学有关诸领域学术思想的选集,着重收集了粱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后发表的关于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建筑理论和设计等方面的文章和信函。这本选集并未收集那些只供少数专家研究的专著和科研报告,倒是收集了不少梁先生为报刊写的科普作品,所以也适合于有兴趣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读者阅读。 本书重点编选了城市规划、古建保护、建筑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三十余篇。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本书为“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的一种,《金陵明故宫图考》《南京明故宫制度与建筑考》两种合为一册。《金陵明故宫图考》所记为作者考证民国时期明故宫遗址状况、历代建宫沿革、明故宫地理位置以及明故宫布局建置等。全书分为故宫遗迹、故宫兴废、故宫地址、故宫建置、故宫宫阙等五个章节,卷末为作者经过考证并参考古籍所绘的《拟明故宫宫阙图》。此书提供了第一手研究资料,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故宫,也是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研究明故宫的开始,并体现了将地下证据与书籍史料相结合的新研究方法,对研究南京宫殿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南京明故宫制度与建筑考》是重见天日的朱偰未刊手稿《从一篇新发现的明人故宫记中研究明故宫的制度和建筑》。全书分概述、 段至第第十一段引证、综述、结论几个部分,是研究明代故宫制度与建筑的重
本书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最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 本书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 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本书是建筑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书,收录了梁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本书从 建筑是什么 讲起,从类型、体系、特征、艺术,甚至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等文则以时间为轴,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史,并重点讲了佛教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的脉络。纵观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写作一向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学术观点,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读。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可重温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可说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读物。
《边走边看:建筑内外的奥秘》是以人文历史和中外古典建筑为重点,用详实的史料和简约的文字配以精美插图,力图使读者从多角度领略各类旅游活动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获取尽可能广泛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和想象空间,帮助读者如何欣赏人文景观和各种风格的建筑,为大众旅游增添智慧风景。
本书将建筑文本作为民俗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个案,探讨它的民俗样态与法理演变、族群迁徙的关系。作者在书中力图回答:道教建筑的特质从何而来?它们和东方的、人类的建筑习俗有何关联?受制于什么样的法理?等等。本书在研究内容上拓展了文化/艺术与传播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新疆域和新手法,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还对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现象分析有指导意义。
本书是建筑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书,收录了梁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本书从 建筑是什么 讲起,从类型、体系、特征、艺术,甚至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等文则以时间为轴,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史,并重点讲了佛教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的脉络。 纵观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写作一向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学术观点,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读。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可重温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可说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读物。
本书是《哥特形式论》的基译本,作者用这种一般的艺术理论来解释哥特艺术,是现代艺术批评中*启发性的论文之一。在对以前所有哥特艺术批评标准的批评方法,它有首创性,因而也是依照一种推想而产生的有关哥特艺术的再评价。这种推想,作为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包括了作者的对哥特艺术真切、直观的感知或愉悦的体验——这里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和经济的状态,而是指哥特人,他的世界与意志的一般的精神性渴望。哥特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确实,沃林格尔教授在艺术理论方面*原创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哥特艺术与一般的哥特精神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分析的著作,它还是一部富于想象力与洞察力的著作。不但中世纪的外在现实,而且它的宗教与知识生活都在针对着我们理解力的情况下得到了创造和阐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建筑的诗意》阐述的是被称作“建筑的诗意”的建筑科学分支。这门艺术的特色包括建筑的国民性。它不仅有用,还很有趣它将探索各国建筑的显著特征。不仅包括建筑对周围环境和气候的适应,也包括建筑与其所属国家主要精神气质的高度一致和联系。《建筑的诗意》作者约翰罗斯金努力尝试去阐释那些被忽视的原则:精神气质的―致性、优雅的基础和美感的本质。他将带领读者考察各国建筑如何受到它们气质和风俗的影响,与周围景物的联系,处于什么样的天空之下。读者会看到街市和农舍,也会看到庙堂和高塔,会更关注那些被精神气质所支配的建筑,而不是被规则所约束和纠正的建筑。
简简单单造一座建筑,那只是一个建筑。如果建筑造得别致、出色,并且有了故事,建筑就有了生命。有生命的建筑可以透视出时代、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内涵,留住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让人在感受美的形态的同时,读解出建筑背后的人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