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是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何昌荣、陈群主编的《土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重点阐述土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将土力学的工程应用贯穿于整个教材,适当介绍了学科的成果和发展动态,使该教材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融为一体。本教材主要介绍土的基本性质、土力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体应力计算和有效应力原理、土的渗透性和渗透稳定性、土的压缩性及地基变形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填土的压实及其工程性质、土压力及支挡结构、土坡的稳定性分析、地基承载力等内容。 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农业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专业“土力学”课程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岩土工程专
曹云等编著的《基础工程》是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土木建筑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之一。本书共八章节,内容包括地基基础的设计原则、浅基础、连续基础、桩基础、基坑工程等。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弹性介质中表面波理论及其在岩土工程中应用》共16章,从波动理论出发,介绍了传递矩阵、薄层刚度矩阵计算平面或柱面瑞利波模态频散曲线及位移方法;基于模态在层中的能量透射率,分析了模态频散曲线高频及低频渐近趋势与分层剪切波速的关系;讨论了泊松比、密度及阻尼比对模态频散曲线的影响以及分层状态对波场各阶模态能量分配的影响;给出了半无限体在点源或面源作用下表面位移;利用传递矩阵法及薄层刚度矩阵法导出分层介质在点源或面源作用下位移解;分析了波场位移解与模态位移解间的关系。 书中还介绍了目前在岩土工程及金属无损超声检测中广泛应用的两点及多点表面波测试方法;讨论了测试及分析过程一些影响因素,给出了表面波测试得到的有效相速度分析方法。最后,书中还介绍了表面波在岩土工程及超声无损检测一些领域的应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资料1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机电专业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建筑给水排水资料集之一,全书共分七章。 章主要包括建筑给水排水方案设计制图深度和建筑给水排水方案设计说明统一规定的内容; 第二章主要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浓度、设计说明的统一规定以及建筑给水排水初步设计计算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列举了建筑给水排水初步设计计算书的实例; 第三章主要包括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设计计算说明的统一规定以及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设计计算书等内容,同时还列举了给水排水施工图设计计算书的实例; 第四章是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与其他专业互提资料统一规定; 第五章是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展开系统原理图绘制的规定,包括基本规则、基本功能和基本方法; 第六章是建筑给水排水专
《岩土加固技术与方法》作者在参阅大量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岩土加固工程的实践经验,编著了《岩土加固技术与方法》。《岩土加固技术与方法》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系统地介绍了一系列常规岩土加固技术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包括:换填加固、强夯加固、深层搅拌法加固、排水固结加固、化学加固、锚喷支护加固、格栅管棚与超前锚杆支护加固、边坡坡体加固、边坡病害工程加固、劲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超高压喷射注浆加固、锚杆静压加固,以及新奥法与监控量测等内容,并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新兴的岩土加固技术与方法。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岩土加固技术与方法》既强调对加固机理的探究,又注重对工程实例的分析。因此,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岩土加固技术与方法》的主要特点。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根据建筑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编写。采用任务驱动式教材模式,系统介绍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为十二个学习项目,其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中应力、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汁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压力与土坡稳定性、岩土工程勘察、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桩基础及其他深基础、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及山区地基、土工实验实训。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根据建筑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的实际需要编写。采用任务驱动式教材模式,系统介绍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相关知识。全书共分为十二个学习项目,其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中应力、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汁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土压力与土坡稳定性、岩土工程勘察、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桩基础及其他深基础、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及山区地基、土工实验实训。
本书结合宝钢工程钢管桩、钢管混凝土桩、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和薄壁钢管离心混凝土管桩等长桩桩型的应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宝钢工程长桩在理论和实践所取得的进展。 本书部分介绍宝钢工程长桩的特点,包括工程地质特点、长桩持力层的选择和停锤标准、桩基础沉降长期发展规律;第二部分为钢管桩和钢管混凝土桩在工程试验和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第三部分为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工程试验、土芯问题以及施工应用问题;第四部分为薄壁钢管离心混凝土管桩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中的工程试验、力学性能试验以及设计施工问题。本书还介绍了宝钢工程长桩的一些关键技术,如施工因素对桩端持力层沉降的影响、管桩的土芯问题、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的打桩施工可靠度问题、薄壁钢管离心混凝土管桩的特殊力学性能检验、钢管和混凝土动力相互作
本教材读者的对象主要是土木、水利、交通类各专业的本科学生,同时,还可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岩土工程工作者的参考。其特点是比较严密地阐述了土力学经典理论,试图从机理上说明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并给出设计、计算和持量验收方法及验收标准,以利于新的地基处理方法推广和判断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与兄弟院校的土木类土力学教材相比,本教材对于土力学的基于理论的叙述更加详细,对难点理论的阐述更加明了,适当增加了复习式习题数量,因此更适合自学。本教材较多地反映了岩土工程规范和其他土工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使其具有工具书的功能。 本教材各章节的安排,在土力学部分基本上与河海大学编写的《土力学》(第2版)本科使用教材相同。近年来,由于土木、水利、交通工程飞跃发展,以土为建筑材料的填方工
环境岩石力学是应用岩石力学及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岩石工程中存在的各种环境工程问题,分析其力学性质,研究其力学作用和规律,探讨人类岩石工程活动怀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途径,基于力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提出符合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岩石力学预测和调控对策。边坡及滑坡的环境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体现把边坡与滑坡岩石工程与自然融合起来,或将边坡及滑坡岩石工程植入自然的环境地质工程生态准则本书汇集著者十余年来开展的边坡及滑坡环境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基本成果,以长江三峡工程船闸高陡边坡岩体工程,清江水布垭水电站马崖高陡边坡,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黄河小浪底坝址地区边坡,清江隔河岩库区杨家槽滑坡,长江三峡黄腊石滑坡、新滩滑坡、雷劈石古滑坡、盐关滑坡,水布垭坝址鱼洞河滑坡、大
工程中每一个地质问题的最终解决都要落实到决策问题上。《工程地质决策概论》从解决工程地质决策问题的角度出发,针对工程地质问题的特性,以数理统计及有关计算方法为工具,以系统科学及决策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在实际工程中对于工程地质问题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工程地质决策概论》提出了工程地质系统分析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工程地质耦合理论及工程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工程地质决策概论》根据决策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工程地质决策问题的特征,提出了工程地质决策的几种基本方法:经验判断法、工程类比法、优劣对比法、决策分析法、综合决策法。《工程地质决策概论》提出了工程地质决策的阶段与步骤,并给出了几个实际工程中的决策实例,供读者在阅读《工程地质决策概论》和进行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决策时参考。
作为土建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学习领域,许富华主编的《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项目(学习情境)、工作类型(学习单元)及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工程任务为载体,全书内容包括地基处理、基坑工程、浅基础施工、桩基础施工、大型构筑物基础施工五个工作项目(学习情境)。每个工作项目(学习情境)根据其工作类型又分若干学习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三个部分:工程任务、案例示范和知识链接。工程任务——以实际工程或模拟实际工程为工作载体、明确学习目标要求;案例示范——围绕工程任务进行全面、务实的工作示范;知识链接——围绕工作项目(学习情境),为完成工程任务而的理论知识。 教学过程即为工作过程,而工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全书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注重实践,能力为本,突出应用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地基与基础工程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桩基础工程和基坑工程等。 本书内容翔实,语言简洁,重点突出,力求做到图、文、表并茂,表述准确,取值有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建筑工程项目各级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建设监理人员、施工操作人员等的工具书,也可作为大中院校相关专业及建筑施工企业职工培训教材,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概论》以时间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构建、形式、装修与雕刻、彩画等进行了介绍,并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国古代建筑形式进行了鉴赏,包括私家园林、文化名楼、桥梁、书院和礼制祭祀建筑等。《中国古代建筑概论》在进行文字阐述的同时也加入了大量的图片,不仅起到了对理论内容的补充说明作用,也使得理论内容变得更加可观可感。《中国古代建筑概论》逻辑清楚,论述翔实,可以为广大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条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情况的新途径。
广东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陆培炎教授生前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的研究、教学与设计共40余年,研究成果丰硕,在国际岩土学术界享有盛誉。他理论基础扎实,治学严谨,锐意进取,在岩土力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上都有较深的造诣。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曾成功地解决了广东省及许多高难度的岩土及基础工程问题。陆培炎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不但是他对科学技术和工程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也是我们科技界和工程界的宝贵财富。因此,本书按时间顺序(1977~2001)选编他主要的六十篇著作和论文重新出版,供科技人员参阅和学习,期望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促进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可供建筑结构设计、工程地质勘测、工程结构及地下建筑等专业大专院校师生以及从事与岩土工程有关工作的科研人员阅读。
《21世纪建筑工程实用技术丛书:房屋地基基础》是“21世纪建筑工程实用技术丛书”之一。根据新修订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地基土的物理性质及岩土的分类,地基中的应力,地基变形的计算,土的抗剪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建筑物地基的计算原则,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基槽检验与地基的局部处理,软土地基,桩基础设计。 为了简化计算,书中对地基基础中需经常反复试算的内容,如按应力比法确定压缩层厚度,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换土垫层厚度的确定,以及偏心荷载作用下桩的数量计算等,都给出了直接计算法,克服了反复试算的缺点。 为了便于读者掌握《21世纪建筑工程实用技术丛书:房屋地基基础》所叙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有关规范条文内容,书中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
本手册共12章,主要介绍了岩土锚固工程的设计、施工、材料、机具等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湿法喷射混凝土、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自钻式锚杆、树脂锚固剂及新型锚索等,并增加了岩土锚固工程设计软件、工程管理和应用实例等内容。 本手册汇集了近年来岩土锚固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充分反映出我国岩土锚固技术的发展水平。 本手册是一部系统、全面、实用的大型工具书,可供从事岩土锚固工程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有关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汇集了66个地基处理工程实例。按处理类型分,共10类:换填与加筋土法,预压法,深层搅拌法,强夯与强夯置换法,振冲挤密与碎石桩法,高压喷射注浆法与灌浆法,土桩与灰土桩,低强度桩与刚性桩复合地基,已有建筑地基加固与纠倾,综合处理与其它。 本书介绍的都是近年来成功的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实例中介绍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施工工艺、监测方法及新的探索,对类似的地基处理工程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书结合宝钢工程钢管桩、钢管混凝土桩、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和薄壁钢管离心混凝土管桩等长桩桩型的应用,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宝钢工程长桩在理论和实践所取得的进展。 本书部分介绍宝钢工程长桩的特点,包括工程地质特点、长桩持力层的选择和停锤标准、桩基础沉降长期发展规律;第二部分为钢管桩和钢管混凝土桩在工程试验和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第三部分为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工程试验、土芯问题以及施工应用问题;第四部分为薄壁钢管离心混凝土管桩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中的工程试验、力学性能试验以及设计施工问题。本书还介绍了宝钢工程长桩的一些关键技术,如施工因素对桩端持力层沉降的影响、管桩的土芯问题、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的打桩施工可靠度问题、薄壁钢管离心混凝土管桩的特殊力学性能检验、钢管和混凝土动力相互作
《土力学》教材在已有很多种版本,由于各院校的专业设置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因而各种土力学教材满足了不同院校的不同需求,在土木、水利工程不同专业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土力学》教材现状看,基本是具有各专业侧重点的《土力学》教材居多,或侧重建筑行业、公路、桥梁、铁路等,或侧重水利水电行业、港口工程与海岸工程等行业,面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所有专业的通用《土力学》教材并不多见。尽管在我国与上述各个行业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各具特点,所采用的地基基础规范也存在很大差异,短时间内不可能统一,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具有的专业性。但是,“土力学”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目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土力学”是面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所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采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