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针对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习者,由实践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建筑技术与建筑结构教学的同济大学曲翠松副教授编写而成。书中由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入手,着重讲解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设计的支撑作用。全书共分七章,包括设计顺应气候、能量、通风、双层立面、中庭、被动式与主动式。各章节中均选取了相应的建筑实例以更好地说明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本书适合建筑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广大建筑从业者阅读与参考。
建筑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和自然界发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建筑环境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排放、废弃物,让建筑和人的生活成为地球这个美丽星球上生生不息的一部分,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需要回应的重要议题。本书力图通过一系列实际建成且经过时间检验的绿色建筑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绿色建筑的理念、策略、方法,并探讨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用轻松的形式,将回应气候的被动式设计,日新月异的智能化系统,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等多角度、多维度的知识和理念有逻辑地串联在一起,让读者重新认识建筑、人、环境的整体性。
可再生能源应用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一体化设计施工为绿色建筑提供系统性技术保障。为了展示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一体化在世界绿色建筑中的运用,介绍国内外绿色建筑技术和实践成果,中国建筑文化中心编撰了《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建筑一体化》一书,集中关注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应用、自然通风、水循环技术、潮汐能发电、地源热泵等。
本书共分六章,包括建筑节能检测概述、外保温系统及组成材料测试技术、建筑幕墙、建筑门窗、采暖通风空调系统、节能建筑现场检测。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外保温系统及组成材料检测技术、建筑幕墙及门窗检测技术、采暖通风空调系统检测技术、节能建筑现场检测技术、门窗节能性能标识等,同时在附录中给出了一些常用检测项目的检测记录表,内容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书可供从事建筑节能工作的检测、生产、施工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学习使用。
本书为《混凝土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本书将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按水泥基体的组成、纤维的作用、制备工艺和复合材料的性能等,分为纤维增强水泥与纤维增强混凝土两大类,在简明地阐述两类复合材料的定义、发展历程、增强机制与力学性能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类中主要品种的原材料、配合比、制备工艺、力学性能与耐久性以及应用领域与应用实例等均作了详尽的介绍,其中包含近年来国内外开发的若干新品种与新技术。 本书的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对我国从事纤维增强水泥与纤维增强混凝土的设计、研究、生产、施工与使用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作为高等院校与职业技术学校有关专业的参考读物。
本书介绍当前智能建筑领域所使用的技术。本书内容主要有:智能大厦(建筑)的概述,智能大厦智能小区工程使用的主要线缆,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的实用技术,出入口控制系统,LED大屏显示系统的实用技术,有线电视和卫星接收系统,广播音响系统,电话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舞台机械、灯光、音响系统等的系统设计和施工要点以及测试和验收要点。 本书的特点是:取材新颖、实用性强,叙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内容系统全面、重点突出,概念清楚易懂。本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书,可供建筑及相关计算机、通信、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和楼宇建筑培训的教材使用。
本词典是根据国内及涉外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而编辑的一本法汉/汉法建筑工程工具书。选词内容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艺术、体育、气象、地基与基础、结构工程、设备工程、电气工程、建筑经济、建筑材料、建筑机械、建筑施工、建筑物理、建筑安全、测量仪器、物理化学、国际土木建筑工程承包管理、外贸及机构等。全书共收词约8750条。 本书适合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土木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翻译人员、援外工程承包人员、出国劳务人员和建筑及艺术类院校师生的使用和参考。
本书第2版是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及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并结合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编写的实用工具书。本书内容包括:材料标准与一般规定,钢筋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柱牛腿,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构造,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建筑防水构造与做法,预埋件及吊环,常用资料。本书技术标准新,内容丰富,简明实用,可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监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土建专业师生及科学研究人员使用与参考。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已由建设部2002年第64号文发布,自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便于有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规范,本书针对新规范中软土地基及软土预压处理的内容,深入介绍这种地基处理技术的设计、施工经验和地基处理的应用范围、质量检验及验收、技术经济分析等,并收集了大量工程应用实例等,以便帮助读者加深对新规范的理解和应用。 本书可供设计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在推广新技术中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生在工作中参考。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应执行的条款,并列举了数个实例,使读者能够很好地将应执行的条款与实际设计内容进行对照,便于对有关新规定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内容完整,既有设计参数,又有按新规范条款设计的实例,有一书多用的功能,实用性强。本书既可作为设计人员的应用手册,也可作为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中专学生的参考资料。
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岩土体的本构模型;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主要介绍了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边界单元法与离散单元法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在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和建筑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常用的GeoStudi0、ANSYS和FLAC3D等岩土工程软件的应用方法和一些工程实例。 本书可作为地质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课外阅读材料,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参考使用。
本刊物为建筑与都市中文版创刊号,为双月刊,本期为2005年3月期刊。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及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编写完成的。全书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土中应力,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变形,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土坡稳定性分析,地基承载力,地基、基础设计,桩基础,软土地基处理与特殊土。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技术、道路桥梁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螺旋桩是一种桩体表面附有螺旋形叶片的桩基,其中发挥抗拔功能的桩基也称为螺旋锚。其施工工法有预制拧人式、现浇式,桩的材料可以分为现浇混凝土、铁管混凝土、钢结构和玻璃钢四种形式。这种桩基础类型一般具有高承载、施工功效高、环保等特点,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输电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工程。因荷载施加不同、叶片分布特征的不同、桩周材料属性的差异导致螺旋桩基础的承载机理不同。 对于变截面、异形的螺旋桩而言,无论是竖向荷载,还是斜向荷载,桩体的力学性质、桩土系统的力学响应、外荷载的倾角以及荷载耦合作用等因素导致了螺旋桩基础的荷载传递机理和破坏模式更为复杂。当前,螺旋桩基础的竖向荷载、斜向荷载设计理论缺少系统性,荷载传递机理、破坏模式、极限承载力计算、群桩沉降计算等诸多方面尚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