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的城市环境量化分析 遥感技术厦门应用》使用多种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开展城市环境的量化分析与典型应用,涉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欧空局Sentinel-1A/B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影像、日本Himawari-8 气象卫星影像、美国 Landsat 系列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美国 DMSP 系列卫星夜光遥感影像,以及瑞士 senseFly eBbee 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等,涉及的城市环境领域包括近岸风场、海面温度、陆地温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地形形变、环境承载力和城市活力。 全书分为四篇共 10 章,分析和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灾害评估、人文社会影响等领域,可作为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海洋科学与技术、园林景观、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生态、旅游管理等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北方采暖地区开始,到全国范围内顺序辅开,直到现阶段全面开展,走过了坚实的历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当然,不可否认,还仍然存在如施工阶段没有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困难,节能技术与产品元法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有鉴于此,本书试图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从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历程、民用建筑能耗状况、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与推广、低能耗建筑工程与示范、绿色建筑发展与标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地阐释。
当下,在很多经济不景气的地区,可持续建筑和设计继续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许多专业人士正在带着关注于这个不断发展的区域来重塑和认识他们的职业,带着一个国际的经历写一本关于绿色建筑和资讯专业的书,《成为一个绿色建筑专家》使你可以访问到你需要在这个令人兴奋的领域中找到你的路径的一切。你将要探索绿色建筑的需要,它意味着什么是绿色建筑专业人士,如何进入该领域并且什么是绿色建筑视野。另外,你将发现:1 绿色建筑专家通常的原则2 绿色建筑教育3 如何得到这些绿色建筑的经验4 对找一个绿色建筑方面的工作有什么期望5 绿色建筑的过程和工具不论你是一个学生或者专家,你将会发现《成为一个绿色建筑专家》这本书是启发和鼓舞人的。本书处在当今可持续建筑和设计领域的前沿,是这一领域清晰精准的调研,也为人们建立成功的事业
本书根据技术体系应用对象的不同,共设置了四篇,分别围绕办公类、场馆类、住宅类、园区类示范工程的特点,通过总计十四个工程展开介绍。这些示范工程分布在华东、华北、华南和西南等多个地域,建筑规模从几千平方米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每项示范工程对应的章节中,不仅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总体特点、技术目标和技术体系,也对技术体系的效果测评、经济性分析和应用推广价值进行阐述,全面展示了人居环境改善技术体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推广性,以期提供切实的技术借鉴和引导,通过示范的放大效应,推动城镇建设中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进。 本书的架构兼顾了具体工程和技术体系,因此既可供建筑领域的开发业主、建筑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借鉴,也为高等院校的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参考之资。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屋顶绿化建设及其景观营造的技术信息,内容详实,对建造具有实用性、可达性和有效开放空间的屋顶绿化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全书共分10章,对绿色屋顶系统的规划、设计、各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以及屋顶绿化的组成和应用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诠释了将未充分利用的建筑屋顶转变成多功能屋顶绿化系统后所带来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阐述了以综合、全面的方法去理解、设计、建造和维护绿色屋顶;从技术视角,审视了屋顶绿化的投入和产出;为城市设计和规划、工程、建筑和园林以及雨洪管理问题提供了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参考。本书适用于绿色屋顶系统的设计和建造相关的专业人员,同时可以为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等与屋顶绿化相关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成果。生态建筑学作为当代一项热门课题,它是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之一,书上系统地分析了研究生态建筑学的意义,生态建筑学的概念,生态建筑学的思想,生态建筑学的理论,生态建筑学的设计方法,当代城市生态建筑学理论,城市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绿色建筑理论,生态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生态建筑的地域性与科学性,生态技术,以及生态建筑学的拓展──建筑仿生学。本书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总结,宏观与微观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可以作为从事生态建筑研究与城市生态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参考。
江亿主编的《中国建筑节能理念思辨/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丛书》汇集了关于建筑节能理念的一些思考。上篇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现状与历史发展过程的比较出发,综合社会状况、资源与能源条件等诸因素,指出中国很难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实现我国的建筑节能目标,而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中篇则按照北方城镇供暖、住宅节能、公共建筑与商业建筑节能及农村居住建筑节能四个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主要任务分别展开论述。下篇收入了四篇专题文章,作为对前述各篇内容的补充。
第七届国际土木工程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ISISS 2018)汇集了8个大会主题报告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等6个国家学者的124个分组报告。《第七届国际土木工程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内容反映了土木工程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在国际上的新研究进展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供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大量理论解读与案例分析,从城市化及其对生态城市发展的挑战、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特性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的特质、城市栖息地与城市自然、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城市脆弱性与城市韧性、生态城市实现路径、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生态学及其应用等八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管理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在城市发展中如何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依据。
《西部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研究论文集--中国绿 色建筑与节能青年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西部生态城镇 与绿色建筑技术论坛论文集》由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 青年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西部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技 术论坛的精选论文汇集而成。论文内容反映了以下研 究成果: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标准与方法,生态城镇 ,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中的声学研究,空调系统 及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建筑工程实践。本次年会共 征集到论文74篇,其中44篇论文全文收录于本论文集 ;另有15篇论文发表在《绿色城市与生态建筑》杂志 的专刊上面,为便于大家了解本次会议的全部论文情 况,特将该部分论文的摘要作为附录收入本论文集。
本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多功能智能会议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整体机房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智能楼宇可视对讲系统、门禁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一卡通系统、中央集成系统(IBMS)、空调及通风系统调试、广播系统调试方案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智能建筑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等人员使用。还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和相关专业人员任用。
本书试图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为决策者、建筑师、工程师或其他需要这方面知识的读者提供一些有关建筑生态问题及设计方面的参考。生态建筑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低技术、轻技术及高技术。低技术生态建筑通过精确的技术分析,不用或用很少的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而轻技术生态建筑则通过*的建筑技术来使建筑物更轻、更灵活,从而节省建筑材料和运输费用;高技术生态建筑则积极地运用当代*的“高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营造舒适宜人的建筑环境,以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本书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高技术”生态建筑方面。高技术建筑利用自然条件的技术手段不同于传统技术或普及性技术(低技术和轻技术)建筑,但这种不同并不表现在技术本身。高技术建筑同样需要经常使用一些传统技术手段来利用自然条件
孙鸿昌*的《绿色建筑节能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从现实案例出发,涵盖了网络化测控技术、传感器 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建筑 能源系统优化方案设计和施工环节进行应用研究。书 中结合多种绿色建筑新技术成果,通过科研和工程实 践编写而成,采用图解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绿 色建筑部分能源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方 法,能够较大程度上从设计和施工阶段推动绿色建筑 工程的发展。本书有以下创新点: (1)补充、完善大型机房余热回收利用中的控制 技术环节。 (2)分析了燃气冷热电联产系统中相对薄弱的控 制系统,为冷热电三联供在绿色建筑中普及使用提供 理论依据。 (3)建立起公共建筑机电设备末端节能控制模型 ,找出基于人行为的节能规律,对提高建筑物用电能 效比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4)结合工程实例,对建筑
丹尼尔·威廉姆斯的《可持续设计:生态、建筑和规划》全面概述了可持续设计原则和实践的多重尺度,并配有实例和实例分析加以说明。章探讨了生态模型,从生物和生态系统功能中学习,并使用生态学原则作为可持续设计的模型。第二章的内容为可持续设计,评述了我们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设计一个可持续的未来。第三章至第五章都是对不同规模的设计的分析和实例探讨,从区域到城市,再到建筑,部分是基于生态模型的。第六章则特别呈现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环境委员会历年十大绿色建筑获奖项目。
建筑节能,是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设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阶段,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三分之一以上能够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同时,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要实现节能50%。第二阶段,到2020年,要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能够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 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推行力度有目共睹,2005年上海所有的新建(在建)住宅全部按照新的节能标准设计、建造。同时,2005年6月13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第50号令《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的责任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的要求。 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主编的《建筑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设计选用指南》一书,正
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节能浪潮的主流之一,建筑节能技术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建筑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 本书根据*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对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的质量要求,结合国家、行业及各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规定,重点介绍了全国不同建筑热工分区、不同建筑类型以及不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节能(包括墙体节能、幕墙节能、门窗节能、屋面节能、地面节能)设计,采暖与通风空调工程的节能设计等,同时还介绍了绿色照明和新能源利用技术等。 本书可供建设单位、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厂等单位职工的培训教材,也可供政府有关部门、科研单位、物业管理等单位的人员应用与参考。
检测技术在建筑节能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能够为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数据,对节能产品和工程质量具有保证和监督功能,是能效测评的基本技术要素,在新能源开发和应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技术手段。而作为检测人员,除了对检测工作本身需要十分熟悉外,也应该对建筑节能的基本技术要点和工程质量管理具有必要的了解,这能够丰富建筑节能知识、开阔视野和促进检测工作更好地开展。《建筑节能检测与能效测评 (精)》基于这些考虑,对于建筑节能检测技术与能效测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节能检测与能效测评(精)》(作者郭杨)根据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现状、依据现行相关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介绍了建筑节能材料的试验室检测、工程现场检测和能效测评技术,具有知识性、实用性、技术性和资料性。全
本书以节能、低碳、环保、再利用、可持续性等绿色设计为主题,为读者精选出100例近期为突出的绿色建筑作品。从公共建筑到私人住宅,从高端建筑群到社会保障房,从被动式节能措施到零能耗领先技术,在书中都有所涵盖,同时配以详细的设计方案图和专业的理念解读,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到世界各地知名建筑师如何创造性地表现与诠释绿色理念。与此同时,专业读者通过对本书绿色创意的研究,将获得更大的行业竞争优势、利于拓展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
本书对欧洲一个大型研究项目及其主要研究团队的研发成果进行了介绍。该书涉及的知识和专业内容有助于水中病原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各项单独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样品采集、细胞裂解、DNA/RNA提取、微纳传感器检测、微流控技术与病原微生物传输扩散模型和风险评估等步骤高度关联,可以纳入欧盟当前及未来的相关法规管理中。水中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微生物培养过程通常较为耗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该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采用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形成一体化的生物传感器,并*终实现水中病原微生物分析的全过程自动化。
《指南》根据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策略和实践,提出了一整套能够应用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全新设计理念。详尽地描述了可持续规则和设计方案的主要构架和特征,以及如何使设计方案和建设工作得以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的操作模式。帮助中国的建筑师、开发商和管理者建设具有可持续性、人性化和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本《指南》包括6大方面,为读者提供完整思考路径、开辟广阔设计思路,从建筑体系的角度完成高质量的设计,涉及“核心问题”“程序”“设计策略”“设计工具”“体系、产品和材料”和“评估”等内容。 本《指南》提出50条设计策略,帮助读者了解国际设计潮流、掌握新鲜设计理念;覆盖建筑师、开发商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城市”“场地选择和分析”“场所规划”“生物气候型建筑”“新能源与新系统”“
《新型外保温涂层技术与应用》全面阐述了建筑外保温涂层和涂装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本书共分为八章,介绍了外墙外保温设计,外墙外保温施工方案,外墙外保温材料,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保温涂料与涂装及施工方法,外墙外保温系统问题疵病分析,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全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专业应用实例较多,希望能获得读者喜爱。是一本十分有价值的“建筑外保温涂层技术”与“建筑节能减排”、“新型建筑涂料与涂装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实用著作。 《新型外保温涂层技术与应用》除了适于从事外墙外保温一线及生产、涂装、检测和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外;也适合建筑涂料、材料、设计;涂装工艺及设备领域的科研、开发、生产、应用和相关管理人员与建筑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