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但养老单就建筑论建筑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建筑的同时也扩展到与养老相关的方方面面。所以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包含了养老制度与政策、养老体系与机构、养老建筑与设施、养老服务与运营、辅助产品与应用五个大方面。由日本工业出版社组织日本各方专家执笔,终由本书主编汇总并做点评。 要想深入研究了解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必须知道养老制度与政策是什么、怎么制定的,制度与政策对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有着方向性的决定作用。对养老设施的体系与机构深入了解,才能知道建筑怎样建?建什么?运营模式会决定建筑功能及其样式。而建筑本身的选址、规划、功能设置、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结构及设备选型、色彩照明、建筑材料、建筑防灾、节能环保、各细部节点等等都对老年人的日常生
《一个小家》是由著名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撰写的回忆性作品,回顾介绍了他在1923年至1924年间在莱芒湖湖边给父母设计并建造的住宅。其中包含设计草图、照片和柯布西耶创作的一系列思想随笔以及对家人的爱。本书篇幅不大,但意义却十分重大。透过一个 私人项目 ,我们得以了解一代建筑大师职业生涯中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观念的建立过程,并窥见其真实的成长足迹。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序、正文与后记。序由长期对勒 柯布西耶的生平及作品进行研究的法国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巴黎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院教授玛丽-珍妮 杜蒙所撰写,他向我们介绍了柯布西耶的成长历程,小家设计建设的缘由,《一个小家》出版的背景,引导读者了解柯布西耶及其小家。正文部分共分五个章节,从房子的设计建造,到父母搬进小家后的居住情况,以及日后小家的发展等,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书的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八章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第二版发表后据一些读者反映,新增的第八章理论偏多,手法偏少。因而本次修订增补了第九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
主要介绍了16位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品,书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三维动画版在纸质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这16个代表作品的三维动画文件及文字图片资料,模拟人在其中行走所产生的视觉感受,运用富媒体的手段,给读者更加直观和丰富的多感官体验,从而加深对纸质图书内容的理解。
1.本书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系统的将传统藏式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按照构造组成,划分为绪论、材料及工具、木作构造方法及技术、梁架构件的制作与安装、斗栱制作及安装、木装饰、木雕技术等章节,并辅以大量的墨线图和少量拉萨地方藏语解说词,详细讲述了各类构件的类别、选型、制作、安装等技术,使读者对传统藏式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2.本书系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藏式)专业的专业教材,系列图书有《传统藏式建筑泥石营法》《传统藏式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传统藏式建筑彩画营造技术》《藏式仿古建筑构造与施工》《藏式建筑发展史》等(均未出版)。
《跨界设计 绘画与建筑》通过一系列揭示绘画与建筑之间关系的图像操作,阐明绘画与建筑之间所存在的于空间操作层面上的结合点,希冀能够为艺术与建筑之间重新建立起互动关系,为现代艺术确立新的价值的同时,能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视野和构思途径。本书适合建筑、设计、艺术专业的师生及建筑与艺术爱好者阅读。
BIM技术*近几年在建筑行业很是火热,而且国家也推出了大量政策来鼓励BIM技术的应用,可见BIM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从学生未来就业角度,将BIM技术引入到学生的教学课程中。目前尚缺少专门针对高校暖通空调相关专业的BIM教材,已有的都是介绍BIM技术应用于管线综合设计的书籍,笼统地介绍了给排水、暖通、电气三个方面的软件基本操作,并没有详细介绍暖通空调系统实际设计过程中BIM技术如何应用,不适合现有的学生课程安排,不能够满足高校的教学要求,而本书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除此之外,本书也可作为暖通设计人员学习BIM技术的参考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 *章 主要介绍了BIM是什么以及Revit软件各部分的构成,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BIM技术及其软件。 第二章 主要介绍了BIM在设计中的运用,即正向设计,目的是帮助读者了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书的一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八章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第二版发表后据一些读者反映,新增的第八章理论偏多,手法偏少。因而本次修订增补了第九章当代西方建筑赏析。
本书自大同城始建开始,经汉代平城故城,北魏京都平城,辽金陪都西京,明清重镇大同府城,述及今日。从文化根源上深入探讨了大同城的形成、变迁与发展。并首次在学术界提出 北魏平城南北两城论 的观点,试图对当日北魏平城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做一个宏观上的历史搭建。同时书中亦首次系统的提出 大同城市建设模式 与 大同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并对二者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归纳与理论性、概括性的总结。书中亦更正多处大同史志中关于城市与建筑方面的历史谬误。
《结构 空间 界面的整合设计及表现》主要内容:建立了建筑与结构整合设计的思维逻辑,详细论述了结构与建筑的整合设计的原则、层次及技术操作路径;对结构子系统的自性整合的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面向结构一空间一界面一体化的整合设计目标,讨论了结构与建筑的功能整合,从空间整合与界面整合的角度,研究了结构属性拓展以及对建筑系统的贡献;四是在实现自性整合与功能整合的前提下,研究了结构与建筑的完形整合设计方法和策略。
新编《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是在原版的基础上,按照总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构造四大部分进行修订的,靠前、2集为总类;第3、4、5、6、7集为民用及工业建筑;后续为建筑构造。编写体例仍以图、表为主,辅以简要的文字。本集为第4集。 新编《建筑设计资料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更为系统、全面,涵盖建筑设计工作的各项专业知识。它概揽古今中外建筑设计的各个领域;不仅与水、暖、电、卫、建筑结构、建筑经济等专业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而且还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 人体工程学、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等诸多知识领域。 其次,此次修订,除个别项目保留原版内容外,绝大部分内容作了较大的更新或充实。新增项目有:形态构成;园林绿化;环境小品;城市广场;中国古建筑;民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无障碍
由薛文凯、陈江波编*的《公共设施设计(第2版 普通高等教育工业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站在 工业设计的角度来研究公共设施设计,力图将公共设 施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书中全面介绍了公 共设施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避免填鸭式教学,图文 并茂,系统完整,既有专业深度又易于理解。所举案 例具有创意性、前瞻性、概念性、系统性和可实践性 的特点。全书共分9章,包括公共设施设计概述、公 共设施设计的分类、公共设施的产品化设计、公共设 施的材料与工艺、公共设施的色彩运用、公共设施与 人的行为、无障碍设施设计、新观念公共设施的创新 设计、课题训练与设计案例分析。 本书适用于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和环境 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生作为专业教材,也可供其他 相关设计人员作为参考。
《AutoCAD 2011中文版建筑设计实战从入门到精通》是“从入门到精通”系列书中的一本。《AutoCAD2011中文版建筑设计实战从入门到精通》根据使用AutoCAD2011进行建筑绘图的特点,精心设计了300个实例,由优秀的建筑绘图设计师编写,循序渐进地讲解了使用AutoCAD2011设计和制作专业建筑绘图作品所需的全部知识。全书共分20章,包括绘制基本建筑结构、建筑图形常规编辑、绘制典型建筑结构、绘制复合建筑结构、标注与协调建筑图尺寸、标注与编辑建筑图注释、制作建筑构件三维造型、建筑资源的规划与共享、绘制建筑构件平面图、绘制建筑构件立面图、绘制建筑平面施工图、绘制建筑立面施工图、绘制建筑剖面施工图、绘制家庭装修施工图、绘制公共装修施工图、绘制园林景观施工图、绘制结构与水电设备施工图、绘制详图与大样图、制作建筑模型图与透视图、建
《建筑设计基础教程》(第二版)将向更广泛的读者介绍建筑设计。本书的章节是根据对建筑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来划分的,旨在涵盖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章是建筑的选址,介绍了建筑设计需要参考其周边场地,以及怎样在设计展开之前对建筑场地进行分析和理解。第二章是历史和先例,阐述了所有的建筑都是受到既有理念的启发和影响,不存在完全原创的建筑,它必然从历史先例中借鉴了大量的知识。第三章是构造,内容涵盖了结构和材料,以及建筑的生产和实质。第四章是表现,涉及建筑理念的交流方式,从徒手草图到计算机绘图和建模等。第五章是现代建筑思想,探讨了建筑设计受主流“时代思潮”或者时代精神影响的一些途径。第六章探讨了建筑的实现,从初阶段的理念思考,到终阶段建成于场所之上的建筑。
本书对20世纪初现代建筑产生、发展以来涌现的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着重于不同流派的设计思想和作品手法方面的阐述。内容包括建筑流派的历史与发展和现代主义建筑,其中主要为构成主义、功能主义、国际式建筑、有机建筑、密斯风格、未来派建筑、粗野主义、象征主义、典雅主义以及晚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方主义、新现代主义建筑;后结合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实际,从传统建筑的继承、变革、创新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进行了分析。
旅游规划与设计本期主题为 美食旅游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城市旅游的现状、发展趋势等。共约15篇文章。内容涉及美食旅游:概念、发展与战略,美食资源与美食目的地,美食旅游:产品与体验,美食文化与品牌构建
中间建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乡中部,西山风机厂附近,基地北至杏石口路,西临小府路,南至西平庄规划道路,用地呈“L”形。黑塔中路从用地中穿过,将用地分成东西两块,西侧园区分为A、B、C、D、E、F六个区块,东侧园区为G区。项目定位为无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基地。 本书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与研究丛书之一,深入地介绍了这个位于北京西四环、五环之间的建筑群。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建筑与环境艺术类精品规划教材”分册之一,针对建筑与环境艺术类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而编写。编写内容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概念清楚,突出应用,尽量减少计算,追求易教易学的效果。写作形式上力求活泼新颖,突出实践,强调案例教学,充分利用图形、图示语言。 本书内容包括建筑声环境设计、建筑光环境设计和建筑热环境设计三大部分,共10章,包括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等。建筑声环境设计包括建筑声学基本知识、建筑室内声学原理、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声学特性和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建筑光环境设计包括建筑光学基本知识、建筑光环境设计原理、建筑室内光环境设计和室外光环境设计;建筑热环境设计包括建筑传热的基本知识和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本书可作为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园林景观等专业建筑物理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