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 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 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 包豪斯风格 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 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 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 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 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 阿尔博斯(Josef A
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空间时间建筑》初由吉迪恩的讲稿和课堂讨论稿汇集而成,并由人译成英文,于1940年于麻省剑桥脱稿,并于1941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刊印版。由于“内容丰富、妙笔生花,成了无可相匹的英文现代建筑史和现代建筑思潮的里程碑”。此后它历经多次修订、扩充、重印,并多次再版,译有多国文字。在此次*的第五版增订版本中,有一些大量的增补,全书共628页,插图五百多幅(含大量精美图照与大师手稿)。
从本世纪初起,荷兰建筑的整体水平一直高居欧洲前列,并以先锋派的姿态倡导建筑的时代精神,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大批的荷兰建筑师涌现出来,如雷姆?库哈斯(OMA,曾于2000年获普利策建筑奖)……本书从荷兰建筑协会出版社(NAI)引进出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12个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的细部设计理念,并附有70余例荷兰代表建筑的节点图。
作为加泰罗尼亚的天才艺术家,安东尼·高迪一直都是建筑领域中的一个参照点,是当今建筑师的灵感源泉。当代的雕刻师、画家、摄影师和诗人也能从高迪的建筑中获得灵感。本书介绍的高迪的作品有文生之家、随性居、居埃尔公馆、圣家堂、居埃尔宫殿、巴约之家、特雷西亚学院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安藤忠雄全建筑:1970~2012》本书为首次集结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自1969年成立个人建筑事务所至2012年期间,设计及建成的228个建筑作品。每个设计均由安藤亲述其设计项目构思历程,并收录珍贵的构思草图、建筑总图与平立剖面图、施工详图及建成实景照片。本书适合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人士,对了解安藤忠雄的设计哲学、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大有帮助。
黄亚斌,徐钦主编的这本《建筑大师作品体验——德国历史博物馆》以世界设计大师贝聿铭所设计的建筑——“德国历史博物馆”为实例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RevitArchitecture软件进行建筑设计。一方面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RevitArchitecture在面对特定实例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本书设身处地了解大师的设计方案,学习建筑大师的创新设计思路。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建筑背景介绍、标高与轴网、地下一层平面、各楼层平面、体量建模、创建幕墙系统、模型细化、场地平面与漫游动画等。本书附带学习光盘,通过光盘中的附带的漫游文件,读者可以设身处地地体验大师作品,以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建筑大师作品体验——德国历史博物馆》可作为建筑设计人员、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三维设计爱好者等自学用书,也可作为RevitArchitecture软件培训课程的配套
本书对阿尔瓦·阿尔托的经历作了详细的介绍,深入分析了大师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思想,同时对他的重要建筑作品作了详细的展示和评述,并配有大量图片。希望本书能给建筑初学者和爱好者带来一个清晰、完整而鲜活的阿尔瓦·阿尔托。本书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各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建筑写作是建筑设计的说明书吗?建筑批评只是“批评”建筑吗?建筑理论可以,或者有必要教给人们具体的设计方法吗?本书摘选了作者在过去数年中写下的十余篇建筑思考文字,差不多每篇都有不同的取材、角度甚至文体,从对重要理论话题的论述(《渐变的歧路》),到带有再创作性质图文并茂的建筑“随笔”(《一座中国园林的生与死》)。作者认为,“论文(essay)”绝不是简单地以立场代替知识,以知识代替问题的,总合了立场、知识和问题的“智识”(intellect)是建筑写作的要义。它的目的不在于终结问题而在于打开新的问题。卡尔维诺说过: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围绕着“中国建筑”的现实的讨论不尽然是轻快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难以纯净的、“杂声”的物质现实,无法用任一种既有的理论囊括——正是这样的前提,改变了
英国伦敦大学巴特莱特(Bartlett)建筑学院是世界上领先的建筑教学研究机构之一。每年,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计的学生汇聚在此,参与到这些极具试验性并且涉及范围广泛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来。其毕业生在国际竞赛中屡获大奖、表现非凡,这也使他们在全球建筑实践领域广受赞誉,成为各大建筑事务所竞相追逐的宠儿。 《Bartlett设计:关于建筑的思索》一书收录了过去10年间巴特莱特建筑学院最出色的学生作品。书中详细展示了100余份学生作业,每份都附有指导教师的简单解释。通过这种展示,该书向我们表明建筑学如何通过建筑物或其他形式的建筑创作,有创意地应对当今世界最紧迫的城市及社会问题。他们在建筑的语境下创造出激动人心的趣味形式和极为丰富的美学语汇,并通过其想象力,有创造性地响应了诸如文化认同、住房问题、气候变化、健康、公
从本世纪初起,荷兰建筑的整体水平一直高居欧洲前列,并以先锋派的姿态倡导建筑的时代精神,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大批的荷兰建筑师涌现出来,如雷姆?库哈斯(OMA,曾于2000年获普利策建筑奖)……本书从荷兰建筑协会出版社(NAI)引进出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12个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的细部设计理念,并附有70余例荷兰代表建筑的节点图。
威廉·莫里斯和马里亚诺·福特尼,一位是现代设计之父,一位是改变世界的时装设计师,他们一位出身英国资产阶级,一位是西班牙贵族后裔。在艺术的语言中,莫里斯是大自然的拥护者,而福特尼致力于女性形式表达。两者的生活没有交集,艺术上也从来没有过互动。但《孔雀与藤蔓(福图尼和莫里斯的生活和艺术生涯)(精)》作者A.S.拜厄特却让他们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艺术对话,让我们重新理解艺术家们的之处。丰富的插图向读者展示了福特尼的优雅长袍、改变世界的百褶裙和莫里斯华丽的植物图案、传说中经典的红屋等艺术作品。作为一名杰出的作家,拜厄特用优美的文字穿插着在每一章节中介绍两位艺术家各自的生活与艺术,描述那些迷人的几何图案的故事,但很后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严格和高度有序的想象力,甚至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这两位的艺术家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