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路斯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锋人物,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加清醒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建筑困境,并提出了创造性的应对策略,柯布西耶称赞路斯“就像荷马一般用其思想和实践创造了现代建筑的史诗”。《言入空谷(路斯1897-1900年文集)》是路斯生前出版的仅有的两本文集之一,收录了路斯为1898年维也纳博览会所写文章和同时期其他的一些评论。其中著名的文章有“饰面原则”和“一个可怜富人的故事”。路斯的文章观点尖锐激烈、充满文采,抓住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某些本质特征,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之一。
1
伦佐·皮亚诺早在米兰理工大学读建筑学专业时,就已经在建筑大师佛朗科·阿尔比尼指导下工作了。他父亲也是一名建筑师,承接过不少设计项目,这些项目也成为皮亚诺设计经验的重要源泉。他在1993年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本书介绍皮亚诺的作品有哥伦布国际展览馆、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重建波茨坦广场、奥罗拉广场、尼科罗·帕格尼尼音乐厅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槙文彦于1928年出生于东京,他被看作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先行者。在东京大学取得他的个学位之后,槙文彦又进入了哈佛大学和匡溪艺术学院学习。1965年,在SOM事务所和约瑟夫·路易斯·塞特的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他被看作是新陈代谢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并且从那时候起就一直保留着他在建筑界的崇高地位。1993 年,槙文彦被授予了普利茨克奖。 槙文彦的建筑语言以理性、精确而不失想像力的形式为特征。对于槙文彦来说,设计与环境尤其是城市之间值得称道的关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他老练的空间和形式中充满了从日本文化中继承的感性。 在本书中,詹妮弗·泰勒把槙文彦的作品放进现代建筑,周围环境和日本文脉的视角之中。她阐述了作为确定模文彦作品参数的空间、城市、秩序和建造;它们像丝线一样编织成了建
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就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世界建筑师(套装上下册)》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比起巴尔扎克,特别是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富戏剧性,经历更为坎坷,命运也更残酷。茨威格把他六十年的生活看做是一场与命运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并把自己对命运的操纵权交还给了命运:茨威格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成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是一个完善的矛盾产物,是人类中,也是艺术中的一个伟大的二元论者。“淫欲产生纯洁,罪行产生伟大,喜悦产生痛苦,而痛苦又产生喜悦。矛盾永远都是互相牵连的。他的世界横跨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在上帝和魔鬼之间。”茨威格用诗一样的语言对陀恩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散文化而非学究式的
模式,从范式和样式的意义上说,自中世纪就已经成为建筑的参照点。模式同样还是装饰历史沿革的基础。20世纪早期的先锋运动对于装饰进行了批判性的重新审视和质疑,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模式概念的新的相关性才得以建立。在抽象性和解释性之间,模式在不同的学科(包括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物学)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哪些与建筑相关的模式方面的观点需要探讨?这本关于“模式”的论文集试图准确回答这一问题。
《景观启示录:吴欣与当代设计师访谈》的采访对象有七位,涉及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家的景观设计师。全书围绕景观设计的一些思想,环环相扣,并无冗笔。采访的设计者——吴欣教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很好地让被采访者准确谈出其设计的思想精华;被采访大师们都能简洁地凝聚他们思想的精髓。
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是继伦佐·皮亚诺、诺曼·福斯特以后第三位以擅长在建筑中极力表现技术美为特征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的突出成就是将作为原生态技术的一根大梁、一榀钢架、一组设备管道升华为艺术技术,充分赋予它们以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他的建筑作品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体现着建筑技术对建筑创作的强大作用力。他的设计理念以深邃的哲学思辨审视着高科技主导下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前沿动态。 解读理查德·罗杰斯建筑作品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要准确把握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审美属性,以技术审美表达为切入点进行逐层分析,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理论脉络。 理查德·罗杰斯的建筑作品在技术审美层面上表达出独特的视觉形态。他迎合当今大众审美口味与审美习惯,运用艺术手法使原生态技术向艺术技术升华,创造了前卫、新奇的建筑
本书是大师系列丛书的(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与思想)分册。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部分是妹岛与西泽的生平简介和SANNA事务所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妹岛与西泽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思想,第三部分是妹岛与西泽的6个经典作品赏析,包含详细的图文介绍和精彩点评;第四部分简要介绍了妹岛与西泽的其他22个主要作品。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有一个相对完整了解。 本书内容丰富,版式新颖,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受计算机编码操作功能的影响,如今编码的概念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这特别适用于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成,因为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程序的算法定义的。同时,编码的概念开始在建筑功能和意义这两个*之间摇摆。关于这种重要发展趋势的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编码那些多样化的、与建筑学概念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基础。
本书从内容上共分四大部分。部分简略介绍了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的生平、思想背景及获得普里策奖的经过,让读者不仅了解他们是怎样成长、怎样选择彼此的,也了解到瑞士这个国家的建筑发展。第二部分以访谈、评论和一篇综合性分析使读者对他们的设计乃至其他相关方面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第三部分为东京prada和鸟巢这两个方案的深入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和上一部分的思想研究,读者可以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设计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第四部分简单介绍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25个作品,透过这些已建成或存在于概念中的设计,他们对建筑本源的追求尽显眼前。
这是一本有关“会走的房屋”的建筑小史。活动房屋(MobileHomes)在现代社会中又称作“房车”、“拖车屋”等,但其实无论是古埃及靠人力拉动的可移动的金字塔、古希腊用马拉的帕克城,还是现代靠发动机驱动的房车,都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本书是职业建筑师、漫画家史蒂夫·谢克尔的“大师的建筑小品”系列绘本之一。
柯布西耶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一栋住宅一座宫殿--建筑整体性研究》其建筑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他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
冯纪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冯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建筑的一种新文人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融入建筑教育和文化传播系统中,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过去十年间写的有关建筑领域和城市的各种文章,既是一部个人写作的历史档案,也是作者观察和了解当代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窗口。景框是一种呈现机制,它生产出千变万化的风景。以个人呈现历史,以评论呈现学科,以建筑呈现城市,这是三种看不见的景框,也是这本文集所隐藏的多重景。
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怕缺什么?创意! 在这本书里,台湾知名设计师姚仁禄以其广阔的视角、跳脱的思路与不拘一格的创意方式,将作为设计师的自己在室内设计、产品企划、媒体工作等方面的思考向读者一一展现。其中有针砭时弊的犀利观点,也有对年轻一代的建议与鼓励。 在真正具备创意的设计师眼中,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意,也蕴藏着创意。把握核心、善于融合、勤于沟通……具备了这些思维品质,创作的灵感自然源源不断,设计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斯蒂文·霍尔作为当代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执行者,同时在场地、色彩、光线及建筑的相互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切都让霍尔有着与众不同的非凡魅力。 本书首先对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的生平作了详细的回顾。然后参考多篇国外文献对他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同时对其代表作品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后采用建筑实例图片和简要介绍相结合的方法,概述了霍尔的大多数建筑作品。希望本书能为建筑初学者和爱好者们提供全面了解斯蒂文·霍尔的平台。
在西方20世纪建筑的摩登运动中,*代表性的人物有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本书分别讲述了三位建筑大师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生活、设计理念和经典建筑作品,对建筑师、设计师、建筑学师生及建筑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建筑之梦: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著述精选》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编著。 有关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书籍浩如烟海,其中很多都是他所做文章和演讲稿的选本——从作品全集,到有关某些主题的文集和选集,前者让人望而却步,后者则关注范围较窄,或者选材较泛。《建筑之梦: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著述精选》所选十五篇文章来自赖特有影响力、发人深省、*持久魅力——更不必说具有可读性了——的著作,它们是赖特于1900年至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文章,就像他当时的建筑作品一样,在欧洲和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影响了现代运动的发展历程。 赖特是20世纪建筑界的浪漫主义者和田园诗人。他的草原风格成为20世纪美国住宅建筑设计的基础。他设计的作品以对本质的深刻理解和以形式与细节的相互烘托为主旨。他看到自然界的结构存在着类似的关系
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主要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的设计范围很广,包括建筑、家具、玻璃器皿、珠宝等。无论是设计建筑物还是对城市进行规划,他都极力做到艺术上的和谐,做到人和环境的协调。本书介绍的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有派米奥结核病疗养院、维堡图书馆、玛丽亚别墅、贝克宿舍楼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师的成就。
本书是大师系列丛书的《西萨·佩里的作品与思想》分册,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介绍了西萨·佩里的生平、事务所以及获奖作品列表和展览列表;第二部分介绍了西萨·佩里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思想,包括访谈、演讲和评论;第三部分详细评述了西萨·佩里的6个经典建筑作品;第四部分则简要介绍了西萨·佩里其他的21个主要建筑作品。 本书内容丰富,版式新颖,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各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建筑写作是建筑设计的说明书吗?建筑批评只是“批评”建筑吗?建筑理论可以,或者有必要教给人们具体的设计方法吗?本书摘选了作者在过去数年中写下的十余篇建筑思考文字,差不多每篇都有不同的取材、角度甚至文体,从对重要理论话题的论述(《渐变的歧路》),到带有再创作性质图文并茂的建筑“随笔”(《一座中国园林的生与死》)。作者认为,“论文(essay)”绝不是简单地以立场代替知识,以知识代替问题的,总合了立场、知识和问题的“智识”(intellect)是建筑写作的要义。它的目的不在于终结问题而在于打开新的问题。卡尔维诺说过: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 围绕着“中国建筑”的现实的讨论不尽然是轻快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难以纯净的、“杂声”的物质现实,无法用任一种既有的理论囊括——正是这样的前
本书是大师系列丛书的《安藤忠雄的作用品与思想》分册,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部部分是安藤忠雄的独特经历、获奖列表以及作品年表;第二部分介绍了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和创作思想;第三部分是安藤忠雄的5个经典作品赏析;第四部分对安藤忠雄的其他20个主要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安藤忠雄有一个相对完整了解。 本书内容丰富,版式新颖,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大专院校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居斯塔夫·亚历山大·埃菲尔是著名的工程师、事业家和建筑师。埃菲尔著名的成就为巴黎埃菲尔铁塔。本书介绍的埃菲尔的作品有埃菲尔铁塔、圣让桥、托尼尔大街的犹太教堂、Neuvial高架桥、Rouzat高架桥、比特·绍蒙公园的步行桥、尼斯的天文台等l0余个案例。内容包括每个设计案饲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大9币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