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细部》细部是理解一座建筑的基础,而非附属品。这并不是说细部包含着整座建筑的概念;这本书其实是要论证与之相反的观点,对整座建筑的理解不能脱离对细部的理解,而且细部的角色并不仅仅是要创造自然的影射与联系。深刻的细部远远超出构造本身,但是它们源自于构造。建筑,在我看来,是建造的艺术,如果它要传达出某种深刻的意义,就会通过构造来表达。构造并非仅仅意味着建造,也不仅仅是对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通过我们的诠释、我们的理解被视作为科技的展现,被视为会引起我们的直觉反应的事物,也被视为我们所知的历史的一部分。我坚信建筑会表达出很多信息,但无法仅仅通过影射来做到这一点,或者说无法仅仅通过影射就能实现很好的表达。 如果建筑想表达某种空间概念,它会通过尺度来表达。如果它要表达某种精神,它会通
《工业与科研建筑创作》的风格一如院风,朴实真诚,不事张扬,但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工业与科研建筑创作》的案例除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外,都附有实景照片和主要建筑平、剖面简图,同时大多还配有徒手创意草图。当下,电脑的普及应用以及设计软件的深度开发,已使设计可以无纸化了,以至于有些建筑师对手绘手书已不感兴趣,甚至有些陌生了。套用一句名言:这可能是的状态,也是最坏的状态。从省时、省力,甚至完成某些徒手难以完成的任务,电脑绘图的确有它的优势,但是从表达创意意象和创作构思来讲,欲将思维、灵感直接转化为形象和图样,手绘则是不可能被取代的。手绘是最直接、最简便、最真切的脑、眼、手联动表达构思的创作方式,不管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概莫能外。希望建筑师们,在掌握好先进工具的同时,不要忘掉自己的基
《中国现代建筑集成2:酒店建筑》包括了通州宾馆、天津万豪国际酒店、天津泰达洲际酒店、艾福敦商务酒店、珠海酒店改造、天津滨海新区白金五星酒店、天津白云酒店、北京中关村创新园宾馆、丽晶大酒店等。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建筑中一种建筑类型——亭子。对各式各样的亭子作了介绍,亭者停也,亭者景也,亭者情也,亭者蔽也,作为休息、观景、传情、遮蔽的亭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休息、游乐、观景的重要地点。书中不仅简述各类亭子功能、构造,还介绍了亭子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安藤忠雄的作品,包括他从成名以来到现在的一些代表作以及他的一些作品。 书中所用的图纸和资料都由安藤忠雄事务所一手提供,内容专业、资料齐全。安藤及其作品的独特与已无需多言,本书既是一本了解安藤作品的作品集,也是一本学习安藤建筑设计的教科书。它将是目前国内本以手资料翔实地介绍安藤作品的专业书籍。
本书是以用照片为主媒体的建筑丛书之三。作者拍摄、遴选了许多瑰丽美观的幕墙新建筑谨呈读者鉴赏;同时还结合工程设计实例及幕墙构造节点加以简介,提供房产开发部门、制作安装单位和建筑设计师参考。
《医院建筑》是由韩国A&C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建筑设计全方案”系列中的一册,书中介绍了GLMHAE残疾人康复中心、JUJU国立大学医院、KEIMYUNG大学DONGSAN医学中心、GLMHAEDONGBU福利中心及妇女中心等实际案例,是一本值得欣赏的图书。
《RIHAN.CC>46住宅特辑(上)》的缘起,有感于这本住宅建筑的专号裹面,建于的作品和境外作品只见一眼就可以辨识出的差别。 这让作者想起了我们的建筑评论家们足够多的对于全球化和地域特点的讨论。讨论中,虽然大多数人褒扬地域特色而将全球化视为一种陷阱。但商业噱头似的符号却常常不恰当的被当作地域性的代表而被大唱赞歌。一些对问题的常见的模糊和混淆,使讨论失去了共同的基础和平台。 《RIHAN.CC>46住宅特辑(上)》所能做的,就是提出几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并以此将有点混乱的头绪作些许整理。
《靠前年度很好商业空间 建筑设计》介绍了靠前年度很好商业空间和建筑设计的作品,其色彩鲜艳,主要内容包括:House、Office Others等。
2000年底,来自SOM公司的合伙人的一份不同寻常的邀请函分别寄给了5位人土:艺术家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纽约);建筑师杰西·赖泽(Jesse Reiser,纽约);结构工程师塞西尔·巴尔蒙德(Cecil Balmond,伦敦);建筑师、历史学家兼评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h Frampton,纽约),以及建筑师兼评论家维尔弗里德·王(WilfriedWang,柏林)。 邀请函询问5位人士是否愿意对SOM公司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和伦敦的4个事务所近期正在进行的46个项目中的某些项目进行评审。之所以选择这个小组,不仅因为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可以构成一个评审委员会,而且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由于在其他的专业领域有广泛的兴趣而为人熟知。 这一事实被后来的个别方案的讨论所证实:评审是理性、简洁而具有建设意义的。不同寻常的协同作用在一天之中有助于理解和专心评审的选择过程中明显
本书通过精美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介绍了日本新建筑的设计思想、内外装修等。透过这些日本特色建筑,感受新时代的日本建筑风格群。本书适合建筑行业相关读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