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大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发掘了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从中梳理出历史文化的内质及特色。本书内容全面系统,论述精辟,具有说服力。同时,是把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寻找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难的症结所在,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村镇在保护、整治、更新与利用方面借鉴。
《瑜伽的力量》是瑜伽界知名学者、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关于瑜伽智慧的演讲集,涵盖了联结、整合、自我、灵性、梵、存在、智慧、喜乐等大瑜伽起始至今的全面信息,主要从人的五鞘和不同类型的瑜伽的对应关系(最初在《智慧瑜伽》中提出)、瑜伽哲学角度考察身心灵三重健康观念、通过现象层面阐明梵我合一的三个标准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演讲者所倡导的广义瑜伽的观念。 在这苍茫幻化的世界,脆弱的生命到底安于何处?王志成教授带给不确定尘世中漂浮的灵魂以内在力量。他谈瑜伽,也是在谈内心;他谈人生,也是在谈世界。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自身之内的身心灵的好的联结,一种有力量的联结。达成这种联结,我们的灵魂才能结束飘荡,心灵才能平静喜悦。这是瑜伽带给人们形体、面容、内心之美以外,能够带来
《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阐述了苏州古城的特色、地位与价值,苏州古城现状与潜在发展的需求,苏州街坊改造的实践与总结,古城可持续保护模式的探讨。书后附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大事记以及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适用于各级城市管理工作者、城市管理研究人员、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作者,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人员及大学生的参考资料。
城市形态与城市记忆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前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与频繁的更新不仅使城市结构丧失记录真实历史的功能,同时也给城市社群带来种种的记忆认知、认同问题。朱蓉、吴尧编著的《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从较为本质与深层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出发,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阐述了城市记忆的基本理论,并深入研究了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的时间观与价值取向,同时对城市形态中的记忆要素以及相应的表现原则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我国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较为科学、整体的发展新思路。 《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具有鲜明的学理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它既可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人员、城市管理决策者以及城
徐光编著的《旧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及欧美国家旧建筑改造设计经典案例的详实剖析,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旧建筑改造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当今,许多建筑作品都涉及旧建筑改造的内容,它给专业和非专业设计师们带来了关于建筑与结构、美学与经济、历史与文脉、继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本书力图通过对中外旧建筑改造设计中“新旧”之间关系的梳理,抽取出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理论性方法,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最为简明实用的指导性建议。全书自始至终都以生动形象的图解和实景照片来说明和强调“新旧”之间的协调关系,加之对案例中规律性认知的叙述和分析,其必定会博得广大设计者和相关院校师生们的喜爱。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法,是一部独特的北京城市发展研究著作,附有约200份图表和24幅珍贵照片资料,参考价值很高。书中以北京历史提示与西方迥异的传统中国城市理念,通过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发展形态、城市经济、人口变化、住房、交通、环境、旧城保护和社会区等发展情况,叩问本书的核心问题:北京是个怎样的城市?北京到底有多独特?北京的文化根在哪里?
本书论述的是几位才华洋溢的教授带领着一群满怀理想的职业旅游规划师、景观师,为改变祖国河山面貌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他们踏遍千山万水,尝尽酸甜苦辣,为一些曾经鲜为人知的“穷山恶水”地区找到了致富之路。书中经典的旅游策划范例,正是他们经历的漫长而曲折道路的缩影。
本书详细介绍应用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For Software,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原理进行软件过程改进和评估的具体方法,其目的是让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开发 管理人员应用CMMI的原理和方法来改进其软件过程,从而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软件开发效率。 本书将软件开发过程改进具体实施中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中的软件开发/软件工程模型(CMMI-SW/SE)规程转换成具体的类似于软件开发流程的可操作流程,便于软件工程帅理解和操作。在具体实施CMMI规程的软件过程改进时,软件工程师只要参照书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即可基本达到CMMI标准过程的要求。
《印象·上海街道背后:海上地名寻踪(续篇)》主要内容包括曹家渡和上海曹姓,“泾”是细长的河流,“可的牛奶公司”与“居尔典路”,“抛球场”和“盆汤弄”,“山穷水尽”说路名,“上海市”是怎么来的,“王家厍”还是“王家沙”,ParkesRoad与ParkRoad,保安司徒庙与金司徒庙,从真如寺说真如地区的地名,大王庙与舢板厂桥,东门外的商业街,董家渡与董其昌无关,法华镇河与种德桥路,法租界以领事命名的道路,关于浦东钦赐仰殿的传说和考证,湖南会馆与瞿真人路,黄道婆的故里——乌泥泾,黄浦江沿岸的渡口,徽宁会馆与徽宁路,火车站与地名,三林得名于东、西、中三林,等。
全书共分五个专题,从文献、考古、实际遗存等多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从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从秦汉都市水利与华清池到唐代曲江园林文化区、从西安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到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作者对古都西安的建都历史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对历代建都西安的城市布局和地理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多维的古都西安发展变迁史。
城市,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新区开发时,对地形地貌、风土特征、地域个性熟视无睹;旧城更新中,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简而言之,今天的中国城市面临着整体危机: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本书作者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或整合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