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本书按照浙江省建设厅深化城市更新改革项目的要求展开,共分为 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三个部分。*部分根据 需求的重要性 即聚焦上级部署和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重新认识 城市更新 的内涵,明确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项目建设。同时分析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和新阶段城市转型的需要来重构城市更新的核心价值理念。并提出新阶段城市更新应坚持的原则以及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从 改革的系统性 和 内容的创新性 探索城市更新的方法论。按照 谁来做 怎么做 的系统思维模式,分别探索城市更新的主体、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发展的路径。第三部分主要突出的是城市更新的 成效显著性 和 成果示范性 。通过引用国内外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同时,分析当前城市更
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风峪沟内的店头村,是古晋阳城陆路驿道通往西部城市的 个村落。该村依山而建,凝重质朴;村落周边山水相拥,村内建筑独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10年,该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也是太原市迄今为止申报成功的 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公布为 批中国传统村落。王崇恩著的《店头古村研究》一书即是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结题成果。该书在开篇中较为详细地从历史环境、军事战争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店头村的历史脉络发展,并从店头古村的村落布局、空间特点、营造技术、村落环境和景观、装饰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问题热议不断,却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代表性的“单纯强调保护”和“片面追求发展”两种 思想不断交锋,其背后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与利益的博弈。如何以今人的视角审视历史、思考未来,如何以今人的行动把先人的遗产演化为后人的财富?这是城市转型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王新文编著的《积极保护--基于问题导向的济南老城保护与 新》作者以既有问题为导向,以地域规划实践为示例,系统阐述了“积极保护”的规划理念,鲜明提出“该守的守住、该放的放开”和统筹保护、原真保护、整体保护、重点保护、有机保护、特色保护等观点,旨在解决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三条道路”。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问题热议不断,却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代表性的“单纯强调保护”和“片面追求发展”两种 思想不断交锋,其背后折射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与利益的博弈。如何以今人的视角审视历史、思考未来,如何以今人的行动把先人的遗产演化为后人的财富?这是城市转型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王新文编著的《积极保护--基于问题导向的济南老城保护与 新》作者以既有问题为导向,以地域规划实践为示例,系统阐述了“积极保护”的规划理念,鲜明提出“该守的守住、该放的放开”和统筹保护、原真保护、整体保护、重点保护、有机保护、特色保护等观点,旨在解决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三条道路”。
本书是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杯四校(广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城市设计竞赛的作品图册集。本书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学生作品,以广东省肇庆市宝月台塘片区旧城更新城市设计为基本
当前旅游综合体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引领旅居生活方式的潮流,推进了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开发呈现出文化主题的鲜明性、产品开发的落地性、开发模式的品牌性、消费配套的全面性、经营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营销推广的创新性等特性。目前旅游界对此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旅游规划与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理论研究与案例解读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本书由吴必虎主编。
《旧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与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及欧美国家旧建筑改造设计经典案例的详实剖析,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旧建筑改造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策略和设计方法。 当今,许多建筑作品都涉及旧建筑改造的内容,它给专业和非专业设计师们带来了关于建筑与结构、美学与经济、历史与文脉、继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本书力图通过对中外旧建筑改造设计中“新旧”之间关系的梳理,抽取出应对这些挑战的一些理论性方法,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为简明实用的指导性建议。 全书自始至终都以生动形象的图解和实景照片来说明和强调“新旧”之间的协调关系,加之对案例中规律性认知的叙述和分析,其必定会博得广大设计者和相关院校师生们的喜爱。
本教材在我国建筑行业实施“营改增”后编写,在大量工程实例的基础上,结合广西自治区工程消耗量定额,结合识图、材料、施工和计价等知识于一体,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识图和计价能力。本教材共分5章,第1章 市政工程基础知识;第2章 市政工程施工图识读;第3章 工程量清单编制与计价基础知识;第4章 工程量清单编制实务;第5章 招标控制价编制实务。教材附录中还附有计算实例,方便该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市政工程专业的课程教材,也可供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借鉴、参考。
本书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本书所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即那种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内集中了相当多的历史建筑的地区,以及以场所和地区为指向的各种城市设计与规划方法。许多城市都有以浓郁历史文化氛围见长的街区,它们营造出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构成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这些街区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都与城市整体密不可分。来自北美和欧洲的个案分析展示出多样性的城市振兴策略及其成果,从这些历史街区的经验中所获得的方法与思考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小城镇、村落,它们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宝贵的遗产。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空间结构布局和文化脉络的科学保护,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有的造成了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0月公布了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务院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些均对我国历史文
本书是《小城镇建设设计丛书》中的一册,书中分为绪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保护与申遗、保护规划编制、文物古迹的保护、保护规划实例和国内外遗产保护概况等七个部分。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观念着手,并以此为中心,贯穿全书,指导保护规划编制和保护工作实施,以使人们能够清楚认识保护的科学概念,更好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 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参考书,适用于从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和小城镇建设的各级管理人员、建筑师、规划师和广大群众阅读,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对于荆州城市史的研究填补了相关空白,是部从建筑学角度全面描述荆州(江陵)古城城市史的相关理论著作。同时在研究角度上体现了一系列新的视角,广泛地运用了相关史料,对于城市史研究的社会性与实用性进行了新的探索。 本书可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