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并且这一社会成本在局部范围内已经超过部分市民的承受能力,在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安定。这是城市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认真反思的牵涉到千百万民众的重大政策导向问题,值得城市社会学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进一步深思。 本书从社会学意义上探讨了社会成本概念,从个人家庭、邻里社区和社会发展等不同层次对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更新社会成本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东西方城市更新社会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书适合社会学、规划学等相关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阅读,同样也适合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及所有对城市社会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简述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现状及相关理论。以全国人口三次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对南京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机制,并结合中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比较,从静态、过程等主要方面探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异同,为我们更科学地研究我国城市空间发展与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证案例与理论支撑。 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是关于研究城市色彩专项规划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城市色彩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我国城市色彩研究的三个难题、美国的孟塞尔颜色体系、城市色彩三要素理论、城市色彩的文化原型分析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科普小书。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却未必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甚至说不清它的定义,至于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当然有兴趣知道,但该如何寻求问题的答案呢。我们需要研究历史,还需要借助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我们关心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关心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关心我们的所有生活。 从探究未来城的问题出发,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城市人口增长模型、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城市的层级结构、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城市的“脉搏”(在每日、每周、每年等周期中的表现)、城市向外的蔓延及向上的延伸(摩天大楼)、走向智慧城市的大转变等方面。 作者以“预测未来城市”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名,实际上带我们概览了城市科学研究的思想、手段、难题和前景。 作者列出了所有城市可能有的几大类别,深入研
《城市地下空间抗震与安全(精)/城市地下空间出版工程防灾与安全系列》结合了著者近年在地下大空间结构抗震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下结构历史震害案例、分析归纳了震害特征与破坏机制,详细介绍了在大规模地下空间结构高性能数值仿真技术、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及大跨度地下空间结构的减震控制与安全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全书依托具体工程实例,对地下空间结构的抗震设计、数值分析和减震技术方面的诸多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了剖析,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都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地下结构设计、施工、建设管理以及防灾减灾工程的科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上海市武康路——一条重要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性整治实践为契机,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前期必须研究的三方面问题——城市化和区域特征的形成过程,建筑和环境的形式特征,以及区域人文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将“历史”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有机结合,使历史研究成为保护规划和保护更新实践的切入点。全书梳理了武康路及周边区域的演变过程,展示出该区域从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最初的城市化到今天面临新一次“转变”的发展过程全景,为相关的保护规划和实际整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支撑,并结合武康路保护性综合整治工程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的保护规划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书可供建筑、规划、历史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广大建筑爱好者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