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 普通高等院校 十三五 规划教材》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上立足于城市空间这条主线,从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入手,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城市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不同编制层次的要求,从理论指导、编制内容、思考过程、设计方法和实践案例方面进行详细展开,梳理了城乡规划设计的编制过程。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的教学用书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科普小书。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却未必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甚至说不清它的定义,至于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当然有兴趣知道,但该如何寻求问题的答案呢。我们需要研究历史,还需要借助不断涌现的新科技,我们关心城市的发展,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关心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关心我们的所有生活。 从探究未来城的问题出发,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城市人口增长模型、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城市的层级结构、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城市的 脉搏 (在每日、每周、每年等周期中的表现)、城市向外的蔓延及向上的延伸(摩天大楼)、走向智慧城市的大转变等方面。 作者以 预测未来城市 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名,实际上带我们概览了城市科学研究的思想、手段、难题和前景。 作者列出了所有城市可能有的几大类别,深入研究了
乡村与农村是同一个概念吗? 城市化的快速导致 乡村病 来临得这么早吗? 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今天的乡村? . 《中国乡村地理》立足于我国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充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围绕乡村地理学的基本问题,系统构建现代乡村认知框架;意图以多学科的视角,阐释乡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立足农业大国的历史与现实,突出乡村地域系统的区域分异;基于乡村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强调乡村地理学对关联学科的基础应用。 《中国乡村地理》分11个章节。*章概论,重点阐述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相关研究理论方法及发展简史;第二章乡村与乡村地域系统,重点阐述乡村的概念、乡村地域系统及乡村分类;第三章乡村与自然地理环境,重点阐述乡村与自然地
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 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 ,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 大问题 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小菜场上的家(第四辑)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实验班2015年建筑设计作业集,是小菜场系列第四本,该系列前三本出版后,在中国的建筑学校引起了较大反响,成为建筑专业出版的范本。 《小菜场上的家 4 》主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 2015 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3 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以及围绕这个活动所进行的教学讨论的梳理和总结。该实验班由张斌、王方戟和庄慎三位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组织指导,内容包括任务介绍、成果展示和教学讨论。其二是张斌老师及其研究生团队对田林新村共有空间的调研,包括其历史沿革、空间物理特征、居住状况、社群结构等多个方面,试图发现日常生活是如何以一种微小、临时、往复的方式,*终重塑整个城市空间面貌的。 序 让建筑学成为日常生活研究的学问 课程介绍 作
本书选取近年来我国各城市中*前沿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案例,邀请项目主持人主笔完成,每个章节聚焦一个案例或围绕某个主题的多个案例,从空间规划或社会治理的研究视角,通过案例概况、实践内容、经验总结与问题反思等方面对案例进行全面介绍,重点突出社区空间改造与社会关系重构的互动思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与发展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住房发展规划工作综述,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的编制要求,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重点技术问题,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的国际经验等,并将《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导则》和国内部分城市的住房发展(建设)规划成果作为附录,供相关单位在编制城市住房发展规划时参考。 《城市住房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可供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房地产管理、建设、开发和设计工作的读者使用。
本书以徽商、晋商的典型传统民居为例,采取实例分析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商人民居进行比较研究,并基于文化形貌理论,从而提炼出乡镇聚落建筑空间形貌以及环境装饰艺术的典型特征、主要内容,以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旨在提升现代乡镇聚落空间的设计水平。
本书是英国学者论述系统方法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应用的代表作。书中对如何应用系统方法进行规划资料的收集、规划预测、规划模拟、规划方案的量化评定以及规划的实施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本书深入浅出,易读易懂,可作为研究系统规划人员的入门教材,也可供城市和区域规划设计人员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城市设计教学既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空间形态与场所营造的理论理解和设计技巧,还要掌握规划控制与设计控制的导则制定与完善能力。《城市设计导论》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本书力求建立宽广的视角,讲授城市设计的概念、形态、环境、社会与政策等学理内涵,并以此对应形成了本书的五个章节。*章,概论;第二章,基于空间形态维度的城市设计;第三章,基于整体环境关系的总体城市设计;第四章,基于社会空间矛盾的城市设计,第五章,基于城市管制的城市设计。本书编写中力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握城市设计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观点,突出城市设计知识提供的系统性、综合性;突出城市设计的社会性与城市设计的政策性内容。
香港,一座自然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都会,若能地尽其用,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 实属不易。然而香港却位于全球宜居城市前列,拥有可与海南和台湾相比的生物多样性, 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维持超过40%土地面积的郊野公园,开山填海养活750万居民。香 港人面对困难、局限和掣肘时,唯有勤力打拼,这种 香港精神 背后体现的正是 精细 化城市管理和先进可持续的规划理念 。
中国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水平低下抑制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扶持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方向,农村污水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水处理的直接经济效益与当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密切相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直接效果就是环境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通过居民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可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污水处理既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可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书介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我国几个典型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经验,并详细介绍
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的总体背景下,认识特大城市(包括巨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面临的挑战、城市问题与政策间的互动等,是非常重要的。为给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丁成日编*的《世界巨 特 大城市发展--规律挑战增长控制及其评价》侧重于研究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特大(巨大)城市的发展经历和综述*新的理论研究,来认识市场机制下特大(巨大)城市发展规律和与政策间的互动 ,以深刻认识人口增长、城市面临的挑战、政策对策之间的互动为前提,以理论认识为依据,以国际发展经验教训为参照和启示。本书适合城市规划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蔓延式的开发如狂潮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领悟了能源、气候变化以及社区营造之间的关系。而回应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危机的挑战,需要对好的城市主义、可再生能源、前沿环保技术、绿色科技以及整合的基础设施这多个方面进行谨慎的融合。卡尔索普先生坚信,我们的文化、经济和环境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那么接下来的50年,变革也会同样剧烈。而《气候变化之际的城市主义》这一本激进的著述也基于这一信念。他在书中用实际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创新的设计策略和前瞻性的政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气候变化之际的城市主义》有力地论证了低碳经济必须依靠土地利用、公共政策以及科技三方面的创新与整合,而并不是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土地利用改革或者某一可替代能源。作者通过其事务所开发的模型模拟了美国2050年的不
现在,在经济、社会、环境、生活等各个领域,我们正面临着时代的大转折点。紧凑型城市就是象征这样的时代新潮流的城市形象。虽然原理简单,但是具体运用所要求的从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这一点,与以前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并无别样。‘或许答案并不是可以轻易地获得。然而,从近年来的新城市建设、城镇建设的潮流中,使人感觉到实现紧凑型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可能:本书努力采用世界各国和日本的*潮流以及广泛的学术成果,并就其基本观点和理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书是一本全面展现当代广州国际移民区社会空间景观的科学专著,通过采用城市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对珠三角地区的全球化地方响应和政府管治以及其间出现的中非社区互动与关联等各方面问题进行了全面解析,系统呈现了广州国际移民区丰富多彩的社会空间景观。本书可作为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出入境管理、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管理者的参考读物。
忽视政治对规划影响的规划理论与从事实际工作的规划师不相关。在《写给从业者的规划理论》中,迈克尔P布鲁克斯成功地填补了规划理论和实践之间长期存在的空白。通过瞄准实践的镜头,他考察了当代规划文献中的主要理论,并且就其对规划师工作的可能作用方面,评估了这些理论。《写给从业者的规划理论》还描述了对规划实践的新方式反馈策略,这种方式是建立在以前理论的优点上,揭示了规划师如何利用政治过程使规划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