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是什么?智慧园区做什么?智慧园区怎么做(如何实现)?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作者在15年以上信息化和智慧园区研究实践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行业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规划、实现和展望三个层面构建了完整的智慧园区建设、管理和应用体系。本书从智慧园区概述出发,论述了智慧园区关键技术和规划方法,探讨了智慧园区的基础资源、开发建设、招商服务、运营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公共服务、园区智慧大脑等各功能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展望了智慧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本书可以为智慧园区学习者、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城市更新正在逐步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而城市设计作为塑造和干预城市空间的重要技术手段,早已摆脱了单纯的美学控制功能,走向更加广泛的公共政策范畴。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制度建设中城市设计相关制度安排的缺失,使得城市更新的空间质量、过程效率、多元价值难以得到保障。英国著名学者马修 卡莫纳教授于2017年提出的城市设计治理理论为破解这一局限提供了新思路。 《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治理:英国实践与中国探索》从分析设计质量对于城市更新的价值,以及城市更新中设计思维与规划思维的差异入手,回溯中英城市更新运作环境的演进历程,系统介绍英国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治理的基本理论、政策体系,对中英两国城市更新中具有城市设计治理性质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引导工具、激励工具、知识工具等十五种城市
作者山崎 亮通过归纳整理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从事社区设计的约翰 罗斯金、威廉 莫里斯、阿诺尔德 汤因比、奥克塔维亚 希尔、埃比尼泽 霍华德、罗伯特 欧文、托马斯 卡莱尔为代表的早期 社区设计 师的思想,作者从英国的社区设计和社会主义者出发,阐述了自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发生的历史变化,期间以罗斯金为代表的诸位先驱们如何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到社区设计之中,以及这些理念和实践对于例如山崎亮经营的studio-L等当代社区设计工作室和社区工作者们带来的影响和启发。书籍内容详实脉络清晰,包含大量考证和引据,有志于社区设计工作,对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作为研究英国社区设计发展的历史的参考文献之一,本书收录的内容对当代的社区设计师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随着城市的全球化竞争,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的新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新的集体生活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关注点。本书试图将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解读其对城市空间和经验的影响来采取真正的批评立场。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渗透着乌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种具体的城市转型过程。这本书一开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赖以建立的技术现实,从使我们能够监测基础设施内发生之事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连接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似乎被激活了。这种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城市的新控制论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对城市空间增长演变的效用检验。2.1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首先分析讨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治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工具和实施效用,试从空间规划体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对城市空间增长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以国内外*新理论研究动向和成果为基础,并在中国当前 新常态 下的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总目标的分析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增长阶段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体制设计;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
很多人都对城市区域的设计和重建感兴趣,但人们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开放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海伦?伍利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机遇和益处。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在社会、健康、环境、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益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可供个人或社区日常使用的各种开放空间形式;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十六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包括伯明翰的维多利亚广场、克罗伊登的雷德格次学校花园,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庄园等。
《十年十划》精选天津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建筑分院十年来的十个城市规划项目,如天津文化中心、滨海文化中心、天津热电厂、河西八大里、泰安道五大院,义乌异国风情街、西开教堂等城市设计实践。 以项目为主线,从方案构思、发展、完成等各个方面剖析设计者的思考全过程,对环境、地域、城市、文化、技术等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尝试呈现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践行 规划、建筑、景观 的全过程一体化设计的思想理念,深刻地认知到继承、传统在现代互联网思维语境下精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本书是一本认知和欣赏建筑的经典图书,同时是一本了解建筑史和探索隐匿于各类建筑中的视觉线索的向导性读物。便于携带阅读,内容专业详实: ■ 汇集了从古希腊至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结构特征。 ■ 对鉴别不同类别的建筑特征给予专业的建议指导,并将此与历史长河中的类似风格特点进行比照。 ■ 提供便于理解的视觉指导建议,通过精致丰富的细节线描图结合专业文字讲解,详尽地解读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特征。
本书是在作者多年科研成果和吸收国外成熟理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较为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建筑物空调负荷的构成和计算方法。全书共分8章:建筑物空间特性与冷负荷计算步骤、设计工况、蓄热与峰值不同步性和热分层、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通过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渗风与通风、内热源的散热、湿度的应用。本书内容详实,既有较全面的理论分析,又有相当丰富的数据和较多的计算分析例子。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从事制冷空调研究的科研人员、设计院的设计人员阅读,亦可供大专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师生参考。
这是一本由专业人士创作的面向普通大众的读物,它披露了现代建筑学中的种种失败现象,向读者解释了这一灾难性事件的前因后果。 现代建筑学为何会走上一条这样的道路?因为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建筑师都是现代主义运动的拥趸。马尔科姆·米莱探讨了建筑学中的灾难在20世纪20年代的成因,剖析了这一小部分的建筑师是如何力图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中掌控建筑行业的。 米莱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建筑学是如何招摇撞骗的,它以一系列子虚乌有的神话、歪理邪说、陈词滥调为基础:从对勒·柯布西耶的膜拜到悉尼歌剧院的惨败;从建筑师对桥梁设计的笨拙干预到其所学与所用的脱节。本书以批判的眼光披露了这一系列的现象,生动有趣,发人深思。
本文集主要收录和整理郑时龄先生论文70余篇,分为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上海的城市与建筑、上海世博会建筑、建筑与城市、随笔和访谈等几个方面。其中建筑批评学理论是郑时龄先生的核心建筑思想,也是填补了建筑批评的空白。上海的城市与建筑系统而全面,比较全面剖析上海的城市发展
本书严格按照市政工程国家、行业标准编写而成,书中重点阐述了安全总论、市政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制度、市政工程通用安全技术要求、市政各单位工程施工安全技术、市政施工人员安全操作、市政施工机械安全使用、市政重大灾害抢险救灾预案与现场急救等内容。 本书可供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参考使用,同时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系统、扼要地介绍了建筑热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在设计上的应用。本书叙述深入浅出,文字简明;基础部分着重说明物理概念,简化了繁杂的数学推导;应用部分增加了近年来我国颁发的规范以及有关热环境的部分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本书可使读者掌握依据气候条件进行设计、改善室内环境及节约建筑能耗的原理与方法。 本书内容有:热环境因素及传热的基本知识,建筑保温和节能,围护结构防潮,建筑防热及建筑日照与遮阳等。书末附有大量设计使用的参考资料。
本书汇集了美国50个州150多位建筑师、工程师、客户、承包商、建筑领域的经理、官员、标准咨询师等职业人士所贡献的专业知识和手资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部分为当今美国的建筑工作室在设计中所需的实际技术数据;第二部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美国建筑规范中对图纸的规定,承包商、建筑经理、客户三方对图纸的要求,图纸完整性的具体内容、图纸实例研究及其他建筑设计中必然会涉及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于涉外建筑项目的管理规定和需注意的问题。本书对了解美国建筑行业的全貌非常有帮助,是想拓展视野和领域的建筑师及在校师生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工具书。
设计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衣着打扮、我们的交流方式、我们的购物习惯,还有我们的行为举止。设计师应该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制定战略,而不该仅仅只负责落实。为此,设计师需要学会理解并解决错综复杂、难以预见的问题。 《给设计师的研究指南:方法与实践/一点设计》正是帮助你实现这一创新过程的指南。有了《给设计师的研究指南:方法与实践/一点设计》,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研究方法的用语和策略;学会让自己适应陌生的环境;学会与非设计师人员合作的技巧;从各类来源中找到并运用事实,以此来证实或推翻自己的观点;用系统性、有洞见的方法做明智的决定;运用研究工具找出新颖的、意想不到的设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