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这个词,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耳熟能详的词汇了。然而在日本,伴随着 城市规划 诞生的 社区营造 一词也已经被广泛使用以久。 社区营造 一词蕴含了市民或居民持续地为自己的社区进行营造活动的意思。社区营造在与粗犷又强硬的城市规划之间,时而争斗,时而互补的过程中,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通过社区营造为日本的城市增添了更多舒适宜人的场所。同时在这段历程中也诞生了许多 社区营造的工作 。本书整理了日本的社区营造方面工作的全貌,但在社会环境和城市规划手法与日本截然不同的中国社会,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本书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在条条框框地阐述 工作意味着什么 。书中收录的是,许许多多日本的社区营造专家们,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是如何从事相关工作的故事。
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方面 公共住宅、产业发展、环境(水资源和绿化为核心内容)和城市交通。这四个方面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在新加坡城市(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个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架构,又能在土地规划和建设实施上实现高度协调和相互支撑,体现出新加坡在规划上具有前瞻性和连贯性,而实施过程中又能保持动态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为了使城市物质空间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对城市空间进行局部、微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城市自身的能动性,避免了因大规模改变城市空间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本书围绕城市微更新这一话题,以理论结合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存量空间设计与改造实例,包括城市滨水空间改造、老旧工业建筑改造、老旧独立居住及办公空间改造、商业空间及商用建筑改造、城市广场改造、学校改造等项目类型,通过改造前后对比、局部初设图纸、高质量的实景照片,向读者全面展示项目改造过程。 本书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以及关注城市发展、对城市微更新感兴趣的人士参考使用。
《东京城市更新经验:城市再开发重大案例研究》在阐述东京城市形成演变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法规及再开发项目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12个城市再开发案例进行分析。阐明东京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和特征,呈现东京城市再开发举措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揭示确保再开发项目得以实现的政策支撑、资本参与、政府部门管控及专业机构发挥作用的项目机制。本书所探讨的是与城市决策、规划管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以及房地产等行业都有密切关系的综合性城市发展问题。
很多人都对城市区域的设计和重建感兴趣,但人们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开放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海伦?伍利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机遇和益处。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讲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在社会、健康、环境、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益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可供个人或社区日常使用的各种开放空间形式;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十六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包括伯明翰的维多利亚广场、克罗伊登的雷德格次学校花园,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庄园等。
《从城镇体系到国家空间系统》内容有国家系统研究的基本问题——进化与创新、研究国家系统的意义、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特征——农业时代、延续而来、我国“国家系统”现状基本问题、国家系统变革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变革、国家系统变革的微观基础、国家系统变革的方式——多体系联动进化等。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构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反思未来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发展的路径依赖。本书致力于从学理上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提供一种分析路径,力图超越个案,把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特殊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相联系,丰富和延伸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研究,为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和回答。
本书内容系统化讲解了城市与城市中的水系,滨水的处理,如何利用城市水系达到海绵城市设想。图书共分为四个板块,引言部分对城市和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水体在城市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城市水系建设内容,列举了唐宋元明清对城市水系建设的历程,并以西湖为例进行详述。第三章分析了当下城市水系建设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解决原则,第四章以案例的形式对解决方法和解决原则进行详细解析,对中国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意义。
丁士昭、杨胜军主编的《政府工程怎么管--深 圳的实践与创新研究》是《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 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创新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共 分为课题总报告、课题子报告、附录。本书主要通过 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现有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的深入 分析,以及对香港与几个典型的工业发达国家(美国 、英国、德国和日本等)政府公共工程管理体制和机 制方面值得借鉴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 管理手段的研究分析,对深圳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体 制和机制改革与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本书面向读者为:工程管理人员、相关行业从业 者,以及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可供国家和地 方各省市政府公共工程管理改革与创新参考。
王恒栋编*的《城市地下市政公用设施规划与设计(精)/城市地下空间出版工程规划与设计系列》为国家 十二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全书结合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现状,重点介绍了城市地下给水工程、地下排水工程、地下电力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地下环卫工程等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与设计理念,对我国目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城市地下市政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地下市政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与参考。
本书主要针对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这一社会热点需求进行探讨,通过几个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体系和发展历程。其中,上海外滩源33号改造工程为紧邻保护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上海爱马仕之家改扩建工程为紧邻保护建筑的地下室拓建和保护建筑的内部结构置换工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既有建筑增设地下空间这一类工程的设计、施工要点,核心技术发展和先进装备研发,为今后城市更新中的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本期《国土空间规划经验与实践》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在梳理各层级编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同济在各地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探讨不同视角和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经验,意在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初期,形成案例范本,多层次解读国土空间规划,讨论实践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以供规划从业者参考与讨论,为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给更多的思路与有利的借鉴。
开展创新生态治理研究,助力上海创新发展是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的重要使命。在上海市科委和同济大学的支持和关心下,在郑惠强教授、尤建新教授的指导下,中心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已形成由陈强、周文泳、蔡三发、任声策、常旭华、卢超、许涛、邵鲁宁、马军杰、薛奕曦、赵程程、钟之阳、刘笑、曾彩霞、尤筱玥等三十多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 2019年1月,中心开通微信公众号 爱科创 ,至今已发文100多篇,其中原创78篇,吸粉超过1500位,阅读量突破10万次, 爱科创 已形成初步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而今,同济大学出版社将 爱科创 一年间形成的成果集结成册,命名为《创新生态与科学治理 爱科创2019文集》,正式出版,供各位同仁参阅。
《上海市建设工程结构创优手册》作为指导建设工程结构评优的专门书籍,是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监理单位质量监理人员、监督机构质量监督人员的用书。
由徐敏生主编的《市政BIM理论与实践/BIM应用实例解析系列/建筑信息模型BIM丛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市政行业BIM应用的意义和现状分析、企业级EIM实施和应用介绍、市政行业各专业FIM技术应用探索、国内外BIM标准介绍以及实际工程B1M应用案例分享,并对BIM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市政工程建设行业希望了解和开展BIM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对于正在实施BIM技术的专业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全面回顾了深圳市绿色建筑领域发展情况,聚焦2018年度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着重展示2018年度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各项成果与措施经验,梳理分析发展特点,揭示未来发展趋势,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眼世界,为从事绿色建筑领域的组织和个人提供详实可信的参考资料,也为持续推进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书全面回顾了深圳市绿色建筑领域发展情况,聚焦2018年度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着重展示2018年度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各项成果与措施经验,梳理分析发展特点,揭示未来发展趋势,立足深圳,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眼世界,为从事绿色建筑领域的组织和个人提供详实可信的参考资料,也为持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经理应知、应会的相关基础知识。全书共分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经理基础知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经理部与项目经理责任制、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资源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采购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环境管理、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竣工管理。本书从实用角度出发,内容翔实,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经理参考学习,也可供市政公用工程其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智能 与住宅和社区联系在一起时,表明这些场所的功能或与信息技术有关,或受其影响。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一直对住宅与社区给予极大关注,随着21世纪数字革命的持续发展,他们考虑到新的经济现实,将创新数字家电产品集成进这些场所之中,这种做法有助于促进未来几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系教授阿维 弗里德曼在本书中通过多篇发人深省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些概念及其应用,其中选取的建筑项目来自全球各地,均辅以精美的全彩照片、详细的图表,以及技术方面的信息。本书全面调查了几个关键主题,包括建筑与自然环境及其生态属性之间的关系、流动性与运输的问题、便利设施与住宅的混合、区域供热和其他能源问题、依据居民生活方式规划绿色开放空间等。本书立足于住宅与社区的建筑设计,探讨了当前社会、经济、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与管理》为国家 十三五 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与管理》结合上海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实践,系统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目标、意义、技术基础、关键技术和实施方案,分析了地下空间信息化的特点,探讨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的基本构架,涉及的技术方法和基本的管理与服务功能等。本书适用从事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拓展参考书。
本书介绍了城市的来历以及城市从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到智慧化的整个过程;从技术、管理、建设等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智慧城市;从系统构成、人才、政策等方面讨论了智慧城市如何能够在新时期发挥其作用,达到人、环境、社会和谐共存;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Pv6、数据安全等多个技术视角,探讨了如何利用已有的技术和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针对智慧城市的不同应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典型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
本书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进行编写。书中以图表为主要形式,系统介绍了市政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全书共分九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量清单计价基础知识、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的编制、土石方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道路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桥涵护岸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隧道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市政管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地铁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等。为体现实用性,书中还特别增加了市政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的典型实例。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市政工程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辅导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