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
宋词与园林,都体现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趣味,它们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昆山一角和邓林一枝。相比于唐人开放、豪迈的审美追求,宋代士人处在历史文化的特殊阶段, 追求雅致、纤巧的美。翻开宋词,苏舜钦的沧浪亭、辛弃疾的带湖新居……已凝人岁月,成为宋人园林的代名词。本书即在宋词园林文献考述的基础上,讨论宋代园林与宋词在文化层面、生成层面、审美层面的异质同构与互动关系,并以园林为中心观照宋词中“石”“苔”“窗”“声”“香”等涉园意象的深层内涵,研究宋代词人生活与园林的关系,探索园林对词作内涵、词人心态的影响,探析园林幽居生活对宋代士大夫人格的塑型作用等。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 初利用自然山川,到叠石理水人工造景,运用“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巧于因借”诸多手法, 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将自然“天工”与“人巧”营造相融合达到的 意境。本书收录了罗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园林领域的成果,从文献记载与现存园林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故宫内四大花园、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为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辅以百余幅四季园林实景图片、手绘复原图、平面图、鸟瞰图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读物。
本书从菖蒲文化引入,分成上、中、下篇,重点介绍了日趋热门的观赏名草——菖蒲的文化渊源,种植、养护及造景实操知识,以及围绕着菖蒲衍生的周边。书中出现的菖蒲实景图均为原创,文图并茂,设计精美,文化性及实用性兼具。一书在手,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主要作者为菖蒲圈内的名人,“菖蒲造景非遗传承人”“菖蒲制香非遗传承人”人称“朱菖蒲”的朱长虹,多年来,她一直致力推广菖蒲种植艺术和文化,拥有一座有千盆菖蒲的菖蒲种植观赏园,本书是她多年研究菖蒲种植艺术文化的精品力作。本书出版后,将成为菖蒲爱好者的手中值得收藏和经常翻阅的“菖蒲大全”。
本书体例上采用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写法,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将近代上海公园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形象展示给大家。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出现公园的城市,也是近代中国公园最多的城市,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近代上海公园的往昔,了解近代上海公园的功能与这座城市的互动关系,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你是否了解中国热带雨林的美丽?不妨跟随我们的脚步,从世界走向中国,探访我国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优选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海南热带雨林。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热带雨林”类型的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这个“宝库”生动展现了多种热带特有、中国特有、海南特有的自然奇观、明星动植物和民族文化。如此珍贵的“绿色宝藏”,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人与雨林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让我们翻开读本,一起领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神奇魅力!
《福州古厝》于2002年初版,由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作序。全书详尽介绍了福州地区各类古建筑,包括坊巷村寨、祠堂碑亭、名人故居、寺院宫观、桥梁驿路等,深入探究古建筑所蕴涵的人文信息,阐发其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生动展现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更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珍视名城传统风貌与个性,在延续历史文脉中创新城市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对这座千年古城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是福州市多年持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展示和经验总结。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概览”,简单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八大要素、园林分类、发展历程、选园特色和造园手法等;第二章到第五章“园林山石景观营造”“园林水体景观营造”“园林建筑景观营造”“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分别从山石景观、水体景观、建筑景观和植物景观的角度入手,讲解了各章景观的营造艺术和营造技法,并提供了若干园林案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集中了书法、绘画、诗词、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本书除了介绍园林知识,还介绍了大量人文艺术相关内容,尽可能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做到轻松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书中介绍的古典园林知识点,尽可能融全面性与代表性于一体,包罗万象、重点突出。本书希望能为读者剖析中国园林要素的营造技艺,供读者品鉴世界园林
全书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诸多名品盆景的鉴赏与盆景素材的改造,内容分为了解盆景,包括盆景基础知识、盆景的种类、盆景的基本树形等;开始制作盆景,包括购买盆景、制作盆景的工具、盆景专用种植土、盆景使用的盆器、盆景制作的基本操作、盆景的日常管理、盆景的摆饰等;以及松柏盆景,杂木盆景,花卉盆景,果树盆景,选取了34个有代表性的盆景树种,逐一介绍它的基本制作与管理方法,每一树种的种植位置、上盆及养护要点,最后完成的作品,以及日常关键管理问答等。
造园,是一项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工作,需要依托大量的知识积淀,并博采众长。可以说,造园是一场让从业者需终其一生自我完善的修行。 对于造园风格,其实无所谓“谁比谁更优越”,只有“谁比谁更适合”。在经历大浪淘沙的众多方式中,“新中式庭院”逐渐被人们所推崇,这是大多数园主的选择。因为,中式庭院所呈现的魅力,与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和生活价值观是较为契合的。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新中式庭院景观特点、景观营造技巧、植物搭配和造园分享,既含具体的技法分析,也有实景的项目展现,希望能给造园爱好者或正待修建庭院的园主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讲解庭院中的花境绿化有关内容,共四章,首章为绿化的基础知识,介绍庭院中绿化植物的主要品类和选 择方法;次章为种植和养护知识,主要介绍不同种类、不同造景形式的植物的种植养护方式;第三章为花境绿化的 配植方法,如配植原则、配植方式、不同建筑小品和绿化的组合等等;第四章为绿化构造设计施工,介绍各种树篱、 围栏、花坛、花箱、树池、地被、菜地、景墙等花境绿化设施的设计施工方法 ,还有六个案例解析,为庭院设计师与施工员提供参考。
砾石花园为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的花园设计提供了一份充满生态学意义的解决方案。花园打造完成之后,就不需要太多的养护,是一种低维护花园。而且花园充满多样性:严肃或自由,单色或彩色,符合当地风格或充满异国情调。本书介绍了砾石花园这种不需要过多浇灌和维护的低成本花园。从砾石花园的发展特点、趋势,砾石花园的设计、建造和维护,适合栽种的植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
本书集中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国际竹藤等实践成果的转化。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组织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又重点体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理论根基就是我国古人的智慧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遵循,重在体现人民宗旨、人民福祉、人民创造和生态优先、人民至上、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以及对全球贡献。
你是否了解中国热带雨林的美丽?不妨跟随我们的脚步,从世界走向中国,探访我国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优选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海南热带雨林。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热带雨林”类型的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这个“宝库”生动展现了多种热带特有、中国特有、海南特有的自然奇观、明星动植物和民族文化。如此珍贵的“绿色宝藏”,随着国家公园的建设,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人与雨林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让我们翻开读本,一起领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神奇魅力!
本书以清代园林集景为研究中心,从文献、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考察清代园林集景的命名方式、意向构成、文学书写,深入探究清代园林集景书写范式、诗文题咏、审美特色、政治隐喻、文人心志等文学文化内涵,梳理清代园林集景的景观文化、地景文化与园林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清代园林集景的历史图景及文学概貌。
明清家族园林屡见不鲜,在时光流转中,或为权势所夺,或在历史巨变中倾圮颓败,能传承数代的较为罕见。明清郑氏家族以盐业起家,历经数代在扬州打造了独属家族又雅集文人逸客的“城市山林”。本书以郑氏家族园林相关文学作品为中心,考察郑氏园林的风貌及变迁,郑氏园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郑氏园林文学书写和艺术呈示及其折射出的人、园、文之关系等。郑氏家族以文传园,以画存园,也以园存人,以园传家。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视角,探析郑氏园林的价值与意义,既体现了郑氏园林与文学作为个案的特殊性,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学的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案例,又呈现出其作为园林文学研究的普遍性,为该领域的研究打开新的视角。
在西方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文艺复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古希腊、罗马时代园林曾一度辉煌。那时不祭神营建的神圣丛林、水神庙和住宅中的回廊内院,还建造了园林精美的公共体育馆,后来演变成柏拉图、伊卑鸠鲁等哲学家讲学的学园。在法国,地形是平坦的,开阔的水池与人工河代替了台地园中的流水阶梯,植坛不再是灌木而变为用花卉填满的图案,并用修剪的熏衣草等芳香植物镶边,以后发展成模样花坛群,其中许多图案来自阿拉伯。后来又出现了布置在高灌木前的花境及园路系统发展成纵横与斜行交错的林荫道并形成许多透景线,焦点处设置水池、喷泉和雕像,原来盛行意大利的规则式树畦在法国发展成高大乔木掩蔽的丛林区,于是创造出凡尔赛宫苑那样的辉煌作品。在英国则表现为对植物和草坪的偏爱,以及一些有地位的造园师不喜欢由修剪的灌木所组
无论你是要规划一个全新的花园还是寻找植物放入你现有的花园,本书都是一本给人启发且非常实用的指南,里面充满了将颜色融入你家花园的创意。本书第一部分“色彩基础知识”阐述了色彩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这些颜色为花园添彩。第二部分“色彩”详细探讨了11种颜色,重点阐述了每种颜色在花园中的实际应用,并介绍了如何将主色与其他颜色搭配以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相对于文字,图片能更直观地展示色彩。图片列举出了植物的主要色彩特征,附带植株高度、冠幅、光照、土壤以及花期信息。
《汉家陵阙》原载于《读库1304》,讨论的是中国汉代建筑,将主题放在汉代帝王陵墓上,特别是茂陵及其陪葬墓霍去病墓。在此之前,还对汉长安城以及其他陵寝进行了概览。 与大约同时期的古罗筑之洋洋大观(可见本系列之《万神殿堂》一书)相比,中国汉代建筑的地上遗存实在不多。本书将视野由地上建筑拓展到深埋地下的墓葬建筑,并且关注考古、艺术史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以墓葬建筑地下世界的间接资料作为主要素材,通过一系列地下地上的间接证据,营构出一幅神秘莫测的拼图。 因此本书的写作,可以看作是用通俗的语言来整合建筑史、考古学、艺术史等学科,对秦汉墓葬现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尝试。
本书详细论述了福建、私家园林的历史发展,勾勒出沿海地区的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及闽西、中国的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从亭台楼阁、山水花木等方面论述了闽台私家园林的特征与艺术成就,并选取保存至今的、有代表性的30个园林实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描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