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看似普通的建筑,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采访者们以一栋大楼为纽带,通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在大楼的住户、对大楼的管理者、对大楼所在区域的总规划师进行访谈,揭开建筑内部的日常生活与公共记忆。
我们研究古建筑,首先应当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建筑的不同构造,了解每种构造都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它们在整体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建筑基本形式、基本框架结构、建筑构架组合方式、营造技术、各种古建筑的起源、主体建筑的工艺和技术,在建造房屋时选择自然环境及严格的建筑格局、建筑法规,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适用于建筑专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研究人员。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方面的著作已有多部,角度不一,成果各异。本书则选择了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的角度,以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园林人物为纲,对其园林实践、园林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研究与理论提升,从而对各家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贡献、地位给予了恰如其当的评介,并进而“梳理出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隋唐至清代文人园林发展嬗变的轨迹,探究中国古典园林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底蕴。 全书共八章,一、二两章为背景研究,以下则选 取了各时期成就突出、特点鲜明的园林人物,诸如:山水风景园的创作者王维、文人园林艺术家白居易、明代造园宗师计成、多才多艺的园林家文震亨世家、造园艺术家张南恒世家、园林美学家李渔,分别进行考察,加以研究。全书八章分可独立成篇,合则为一个有着内在
树木盆景在我国盆景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独特的风韵的技巧。其表现的手法随着地区的差异,取材的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的以露根、虬干取胜;有的以叶形、叶色见长;有的以花、果取景。树姿则力求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色彩要丰富,风韵要清秀,这是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本书着重介绍盆景制作技术,将每件盆景的整个制作过程以图解形式加以介绍,有助于盆景爱好者和专业生产者在盆景创作中参考和应用。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涵盖了景观印象、空间规划、土壤选择、植物配色、花草养护等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是可以轻松管理的优美庭院打造计划;第二章是被称为庭院的骨架,给人立体感的庭院树木的使用方法;第三章是打造缤纷庭院的花草种植方法;第四章是增加实用性和趣味性,彰显小庭院魅力的妙招;第五章是让小庭院四季鲜花满满、反复开花的方法。书中还配有丰富而精美的手绘图片和实景照片;植物图鉴方便读者查了解植物习性和选择、搭配适合自家庭院的花草。
当代景观设计的一大优点是努力寻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景观设计重要的特点之一,对本书中所论述的专业——景观设计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本书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寻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也是这门极富创造性的学科中复杂的领域,因为在这里要综合解决景观设计中的许多基本问题。 就作品的选择而言,毫无疑问,本书是《世界景观设计》(World of Environmental Design)系列丛书中精彩的分册之一。本书选择项目的主要依据不仅是美学的和实用的标准,还在于项目的施工过程。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终认识到建筑与景观相协调的必要性不仅仅是要表明对环境的关注,而且更要创造具有吸引力的企业形象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设计已进入所有的商务领域,这一现象从本书中所介绍的项目中就可以略见一斑。
建筑向来被视为“凝固的音乐”。音乐的弦外之音具有广阔的想像空间,它借助音符传递另—种意蕴。建筑园林的文化象征恰如音乐的弦外之音,向我们传递着建筑园林表面意思之外的另一种含义,在不解的人看来,那是晦涩而又神秘的,但在文化追问下,被破解的“神秘含义”原来是文化现象的本义。对建筑园林文化象征的探索,可使建筑园林艺术爱好者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和理解,更为建筑师提供工程设计的魔笔。文化象征可以使建筑园林变得意味深长。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主要介绍林业主要产业树种的栽培管护、经营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全书按植物资源的特性和用途分成经济林、中药材、速生树种、能源树种、珍贵树种等类别进行论述。书稿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论述简洁明确,可操作性强。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是中国林学会针对当前防疫状态下,人员流动还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林业生产一线可能存在技术指导薄弱环节,利用学会较为全面掌握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势,抓紧谋划,迅速组织林业生产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编写。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针对性强,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对补充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造园艺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外国造园艺术的四个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品: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附有古罗马园林),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英国的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的园林,阐明了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造园艺术的内在规律,并对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作了开创性的穷根究底的研究。本书的精彩之处是关于中国古典主义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相比较的论述,作者认为对于两个园林体系的比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园林体系本身特点的比较,而应该放进各自的那个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二者的区别。 作者文笔优美,以轻松风趣的笔调畅谈造园艺术,可谓别开生面。
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主持编撰的这本《园艺植物的拉丁名》内容翔实、插图精美、赏心悦目,生动地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学拉丁名的奥秘。全书收录了3000多个拉丁词汇,并按字母顺序依次排列。这些词汇不仅蕴含了植物起源地及其最适生境的信息,还描述了诸如形状、形态、颜色、味道和气味等特质。每一个单词都有清晰的定义,并提供了发音指导。书中还有大量精致的植物插画。精彩的“植物猎人”专题带领读者回顾了诸如约瑟夫·班克斯和亚历山大·冯·洪堡等重要人物的探险之旅,展示了他们的发现对当今花园面貌的重要影响。“植物档案”专题也贯穿全书,揭示了这些植物学名背后隐藏的历史。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园丁们可以从有趣的拉丁学名中了解其蕴藏的丰富信息,园丁自身和他们的花园都将从中受益。
说起在我国留存至今的古典园林,则不得不提私家园林;在私家园林之中,又以江南园林为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誉。“古城的守望者”阮仪三教授在书中综述了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成就,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细致赏析了现存已不多的园林实例。本书还收集了著者对园林的论述, 读者感受古人的理想和情怀,品味江南的园林,重返园林的江南。 本书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研究的经典著作,展现了 一格的中国古典生活意趣,彰显了融古贯今的中式美学品位,亦是了解江南古典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的风雅读物,可称一部园林中的中国故事。阮仪三教授以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为窗口,呈现一派中国古典美学生活品位、趣味、韵味,值得品读与回味。
《庭院造景施工全书》一书图例清晰简明,工法细腻务实,语言浅显易懂,具有非常强的参考性与落地性,乃一本非常实用的造园施工入门宝典。书中共包含23道完整的工序与节点、40个经典的造园案例及精解,并对每个施工工法和工序进行了详细地图解,分别介绍了砌筑工程、铺装工程、草坪工程、围篱工程、木栈平台工程、水景工程、植栽配置等。对于造园师、花园花艺从业者、庭院项目负责人及大中专院校景观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园艺组)参赛选手等专业人士,甚至对面向大众的花园爱好者、DIY发烧友来说,本书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一本推荐工具书。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是“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系列图书紧扣“中国”这一主题,从自然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科学系统、面面俱到地为读者展现了全部中国本土观赏花卉植物,是一部极具知识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中国观赏花卉大典。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分为草本篇和木本篇2篇,介绍了530余种中国观赏花卉。每种均详尽地介绍了花卉名称、别称、主要分布地区、拉丁文,以及详尽的外表形态、繁殖及栽培管理要点。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所讲述的每一种花卉,都配有手绘彩色插图,包含整株图、各部位详细解析图。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在书后附有简明的内容索引,更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让读者朋友可以很直观、详细地了解中国观赏花卉知识,极具实用性,精美的精装装帧,更是适合家庭阅读与收藏。
虞金龙教授的《我眼中的英国花园》不仅以风景园林设计和实践的专业人士的视角对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英国园林发展的脉络、风格演变和经典设计做了系统阐述,更从历史、人文、自然这三个维度将英国园林和花园的美好全面展现。 带读者从历史“时间轴”上了解英国园林和花园是本书的亮点。《我眼中的英国花园》的另一精彩之处是虞金龙教授将这些花园、园林,及它们所属的古堡、庄园、乡舍与“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是一次别院空间设计的旅行,百种植物搭配,美丽庭院法则,让您愉悦地沉浸在大自然中。书中不仅全面剖析了设计亮点,还对植物软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图片精美清晰,文字简洁精炼,收录的庭院案例更是精品中的精品。《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欧式新贵》会让您发现打理庭院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学问,就是和植物们做游戏,让您的生活更丰富更有趣。《私家庭院设计与植物软装:欧式新贵》为欧式新贵,你在书中不难发现案例中有偏向欧美乡村风格的庭院,也有像欧美林园的规则和对称的特性,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庭院……
你在游览园林时,是否常常走马观花,不知重点?你是否已经去过许多园林,却说不出它们的区别?古人云,“游亦有术矣”,游览园林,自有一套欣赏它的方法。 本书从10个对于园林的欣赏角度出发,引导你发现园林的艺术之美所在。从园林中的山水花木、诗文题对,到造园家对园中布局、空间、路线的精妙构思,细数与园林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书中200余幅全彩插图,从江南到北方,从蜀中到岭南,囊括了各地园林的高清影像,让你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也仿佛身在园中,尽情欣赏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细节。 当然,你 可以将本书当做一位“导游”,实地探访书中所介绍的园林,去直观感受中国园林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永恒之美。
《乌有园》第五辑共收录21篇文章。“开卷”篇收录的曹汛先生《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此次出版经过细致校订,修正了过去若干已发表版本中的文字谬误,并优化了注释,以更好地呈现原文风采。“研究”篇收录6篇文章,主要着眼于“技艺”的方法层面展开论述,其中《非空非非空》一文将复杂空间生成的方法于对“剖碎”概念的探讨相结合,见解尤为精彩深刻。“作品”篇聚焦“技艺”的营造层面,共收录董豫赣、王欣、钱晓冬/沈旸、金秋野6的大小作品12件。“赏玩”篇重点关注工具,通过历史考证与田野调查,将传统木器制作中的重要工具进行全方位呈现。“教学”与“专题”篇中的文章延续了前几辑的基调,各自展示出笔者独特的教学或研究方法论。第四辑收录的《一方池鉴》一文也在本辑中得以完整收尾。第五辑在整体装帧上也作了
作为辅助替代治疗方法,森林疗养的素材和手段都依赖于森林。森林的舒适,绿色的镇静效果,负氧离子和芬多精,五感刺激,无条件接纳的环境,森林中的自然隐喻,土壤微生物等等,都可以变成疗养课程,服务公众的健康管理。除此之外,森林树木资源支撑着森林疗养实践中草本茶、草木染、药浴、手作精油等疗养课程,是最不可忽视的疗养素材和疗养手段。按照实践中这一需求,著者将常见树科,在森林疗养中的压用潜力进行梳理,以资作业疗法、芳香疗法、药草疗法等类型森林疗养课程编制。
曾宪烨编著的《树木盆景造型技艺详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树木盆景造型技艺。对造型技法都一一用实例加以解释,对常见的20种造型形式都举例进行分析。并且对树木盆景的栽培管理、主要树种及配盆装饰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谓是集树木盆景造型之大全,对树木盆景造型技艺的普及、对盆景的发展具有较大大的意义,值得盆友们参考学习。
《我眼中的英国花园》为作者带领团队长达十多年对英国园林的实地考察、研究与复盘,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及众多花园主进行交流,对英国国民自然信托基金会等组织管理的城堡、大宅及花园的保护及运营模式进行探讨,英国园林考察的一些体会及记录的图片的总结。 本书为下册以公元与植物园、个性化花园、小镇花园为主。本书对英国园林发展和历史做了梳理和介绍,针对每一个花园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具体介绍。图片精美、文字精练、直观生动,可读性强。为读者展现了英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与传承,通过作者团队的照片和文字,呈现丰富的游园体验。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清代建筑的营造方法及其则例进行研究后发表的学术专著,是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之一。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主要内容包括清代“官式”建筑各部分名称、比例、功用和做法的注释,以及标示建筑物立面、剖面和局部详图的图版和实物照片,并附有作者根据民间工匠秘本而编订的《营造算例》等。《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自1934年出版以来,一直是是中国建筑史学界和古建筑修缮单位一部重要的“文法课本”,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清式营造则例》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