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在体例上不采用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把园林的全部演进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好处在于 源 与 流 的脉络较为清晰,前因后果较为明确,读者易于把握到中国古典园林即使在 超稳定 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而缓慢的演进岁月中亦非一成不变的情况。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日本历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同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将中日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中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客观地看待园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日本传统园林艺术实际上是东方哲学文化、宗教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东方园林之树的重要分支,而古典造园文献是其造园技法、理念及象征意义等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书采用解译、归类、图文对照、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书中所解译的日本造园古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造园书,原书不仅专业性强,且晦涩难懂。本书结合作者的专业背景,采取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对这些造园古籍进行解读和翻译,并按照风格、章法、象征、技法、实例进行归类,对于技法内容再按照池泉、筑山立石、茶庭露地等造园要素类型分别论述。 本书聚焦日本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花园设计这项复杂的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巧7设计的步骤应该如何合理安排7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设计想法、如何在保持项目完整的同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本书针对花园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设计师提供了详细解答。 目前大多数花园设计相关书目只涉及花园设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如种植的选择和硬质景观的创建。本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全面易懂地讲解了花园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避免了 设计说明 的误区。事实上.园主和设计师的客户同样也能够受益于本书,从而*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方案。 在众多设计环节中,本书讨论了如何记录场地、如何判断客户对花园的需求及期望。如何展现建筑特色。如何考虑交通空间及道路布局、如何运用基本设计原理、如何种植设计.以及如何完成*终设计。书中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实践环节,包括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赏园旨在体味超越花草、树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悦,即感受瞬间的永恒。 有些园林已不复存在,然而,即使它们已成废墟,或已被人遗忘,它们依旧能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获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空灵的境界。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从园林历史中学到的东西来解释已经成为历史的园林。 鸣鹤园当初只是清朝众多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然而,这里充盈的历史使它变成一种象征,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难题:在经历创伤的岁月里人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园林的毁灭敌不过人们的想象,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仍然在谈论我们今天的窘境。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论古道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志为鉴,可以知得失。修志的意义就在于此。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文化强国、生态强国的时代,在行进中,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急切呼唤文化建设,如何深化园林文化,提升园林文化影响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苏州园林风景绿化志丛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我非常乐意为这套即将陆续出版的志稿丛书再序言几句,面对博大精深的园林历史文化,我们要敬畏它,保护它,同时也要利用好,建设好,既为当代造福,也使这些宝贵的财富完整地传给后人。由此,我们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历史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2012年即将过去,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在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之际,党的十八
我国古典园林经能诗善画的饱学之士的目营心构、名工巧匠的精心构筑,园中浸润着“能主之人”的审美理想、感慨隐忧,园林犹如其心态的物化。信步其间,品味主题意境,实乃一种精神享受。园林都为“可居、可游、可赏”的优雅的文明实体,反映了中国农耕民族“生活典型”的模式,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一种富有生态意义的生存哲学。 奉书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深入的文化解读,围绕每座园林的建造背景、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奇闻趣事等展开叙述。作者知识渊博、文笔优美,可使读者对中国古典园林所蕴含的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更加深入。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是西方欧洲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园林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典范,它代表着这一封建君主制时期欧洲园林技术与艺术的成就。张祖刚编著的《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内容包括巴黎凡尔赛宫苑规划设计、皇家大道、阿波罗雕像水池喷泉、十字形大运河、北园、南园、林园、宫殿、礼拜堂、剧院、线廊等。全书图文并茂,是一部全面介绍西方欧洲园林历史文化优秀实例的专著。 本书可提供广大风景园林工作者、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专业师生以及广大风景园林艺术爱好者等学习参考。
本书是我国造园界的老前辈、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植先生的遗著。本书是对我国造园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总结,它的出版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植先生已决心着手写作《中国造园史》,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1989年,陈植先生病逝,此书未能终完成。2005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组织国内专家在忠实于原稿的基础上,对书稿作了整理和审定,并正式交付出版社编辑出版。全书分十章,共67万字。 本书不仅可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及管理人员学习和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本书包括风景园林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职业风景园林师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风景园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从东西方自然观差异看风景园林发展趋势、国家公园及其影响、职业风景园林师的实践范围、如何创办成功的风景园林企业九讲内容。适用于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
这是一本为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园林设计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而编写的书籍。其特点在于作者将园林语言的发展、类型、造园造景艺术、建筑装修以及文化意蕴等进行了分类剖析。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中国的园林历史、园林建筑和园林文化三大园林语言构成要素,并帮助读者加深对园林语素的理解。本书全方位、多层次地集了大量的园林素材予以归类,其中包括叠山理水、植物、铺地、家具、建筑、陈设、色彩等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实用要素,以及点景、借景、框景、对景等园林设计时必须兼顾到的理景原则的论述。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行到园林设计的启发和灵感,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亦会有相当实际的帮助。
本书按照编年史和谱系学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了从先秦至新中国共十个历史时期,二千余年来的时代背景、风景园林营造活动、著名人物、论著。尤其是,本文经过文献考证和遗存调研,甄选出200余处经典的风景园林案例,包括历史名胜、私家园林、衙署园林、寺观园林和书院园林等多个类型,就历史沿革、相地立基、环境因借、建筑布局、掇山理水、植物配置、装饰陈设、品题点景等方面的历史特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可供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等相关专业人士购买阅读。
古猿被大猩猩从食物丰盛的密林甥深处逐出,猿人跟在猛犸象之后觅食,原始人在贝壳遍地的海滨求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人类开始在世界各地定居的时候,他们对所出的环境想些什么?他们又用什么东西来安营扎寨?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因而想以此为出发点来探索各种建筑空间意识起源的奥秘。读一读有关造园的书籍,就会使人油然联想到身边这个世界。在莽莽森林之中,夜行的人们依赖什么来把握前行的方向?草木散发出的芳香不是与方向有关吗?芳香确实可引人步出迷途。在炎炎烈日之下,靠着绿荫的遮护,人们可以舒畅自如的呼吸,倘有解渴的甘泉,那就宛如置身于天堂中一样了。《旧约圣经》中描述的伊甸园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不仅养育了人们,还使人与自然相互谐调,融为一体。此后,任命进一步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