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本书在体例上不采用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把园林的全部演进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好处在于 源 与 流 的脉络较为清晰,前因后果较为明确,读者易于把握到中国古典园林即使在 超稳定 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而缓慢的演进岁月中亦非一成不变的情况。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 现代中国园林之父 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 名园鉴赏 和 品园杂识 两部分。上篇 名园鉴赏 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 品园杂识 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日本历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同时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将中日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中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客观地看待园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成果。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日本传统园林艺术实际上是东方哲学文化、宗教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东方园林之树的重要分支,而古典造园文献是其造园技法、理念及象征意义等传播的重要载体。 本书采用解译、归类、图文对照、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书中所解译的日本造园古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造园书,原书不仅专业性强,且晦涩难懂。本书结合作者的专业背景,采取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对这些造园古籍进行解读和翻译,并按照风格、章法、象征、技法、实例进行归类,对于技法内容再按照池泉、筑山立石、茶庭露地等造园要素类型分别论述。 本书聚焦日本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毛华松*的《礼乐的风景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意义。
本书以不同时代及不同民族、地域为经纬,系统论述了旧约时代、古代、中世纪、伊斯兰、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勒。诺特尔式、英国规则式和风景式、美国、近代和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园演变历程。书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在各章前有历史大事年表。全书的结尾附有中外术语索引、人名索引,和中外庭园、公园、建筑索引。
郭风平编著的《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 系列教材)》按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分 章论述,主要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园 林类型、代表性园林以及风格特点。中国园林体系是 本书的重点。 《中外园林史(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可 作为高等院校园林、建筑、旅游、园艺等专业教材, 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 。
花园设计这项复杂的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巧7设计的步骤应该如何合理安排7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沟通设计想法、如何在保持项目完整的同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本书针对花园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为设计师提供了详细解答。 目前大多数花园设计相关书目只涉及花园设计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如种植的选择和硬质景观的创建。本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全面易懂地讲解了花园设计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避免了 设计说明 的误区。事实上.园主和设计师的客户同样也能够受益于本书,从而*好地理解设计师的方案。 在众多设计环节中,本书讨论了如何记录场地、如何判断客户对花园的需求及期望。如何展现建筑特色。如何考虑交通空间及道路布局、如何运用基本设计原理、如何种植设计.以及如何完成*终设计。书中清晰地讲解了各种实践环节,包括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赏园旨在体味超越花草、树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悦,即感受瞬间的永恒。 有些园林已不复存在,然而,即使它们已成废墟,或已被人遗忘,它们依旧能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获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空灵的境界。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从园林历史中学到的东西来解释已经成为历史的园林。 鸣鹤园当初只是清朝众多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然而,这里充盈的历史使它变成一种象征,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难题:在经历创伤的岁月里人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园林的毁灭敌不过人们的想象,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仍然在谈论我们今天的窘境。
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为什么我每天精心照顾可花总是死? 相信每一个园艺新手都会有这样的心愿:能有一本不抄来抄去,实际一点的园艺指南来带我入门。 这本《掌中花园》就是科普作家张辰亮(无穷小亮)的植物养护心得,除了如何养护植物,无穷小亮还介绍了这些植物的原生地环境和习性,一次性、全方位了解你想要养的植物。这也是本书不同于其他园艺书的亮点。 如何选择好看又好养的观赏植物?怎样做好植物不同阶段的养护?哪些植物造景只能短期欣赏,哪些可以长期炫耀?如何无压力养好捕虫堇、瓶子草甚至雨林缸? 关于这些很具体的问题,无穷小亮的也以讲述、手绘步骤图和实拍的照片等形式在这一版《掌中花园》中一一解答。 一起走入园艺的大门,获得属于自己的、更有想法的私家花园吧!
《园冶》在中国古代造园目前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全书共分三卷,第壹卷分相地、立基、室宇、装折四篇;第二卷全志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其中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四篇,为我国造园艺术之精华,并附图235幅。《园冶注释(第二版)(重排本)》由我国造园学的创始人陈植先生为《园冶》一书所做的注释。陈植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着手注释工作,还与许多知名学者,如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祯、建筑科学院的刘致平、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及杨超伯等人,相互切磋,分别增补、订正,力求作到真实反映《园冶注释(第二版)(重排本)》的特色。《园冶注释(第二版)(重排本)》对于今天的园林设计人员和园林专业师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野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东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双双复重丽。 全书共分总论和实例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介绍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等。实例部分共介绍15个园林实例。包含黑白照片约500张,墨线图300幅,文字约5万字。本书是研究苏州园林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建筑目前的重要著作。 本书适用于建筑、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
唐代园林在魏晋六朝园林发展的基础上走向兴盛,名园遍布大江南北,出现了大量以园林景观、园林生活、园林情趣为题材内容的文学作品。本书主要从唐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入手,考察唐代文人自然观的嬗变及其园林意识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进而从园林游宴、园林营造与园林题咏等与文人相关的园林活动中展开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的具体研究,呈现唐代园林文学创作景观,*后将其置于整个唐代文学的宏观视野中,考察园林书写对文学观念及创作理论的影响,深层发掘园林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沟通园林与文学,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微观论证与宏观阐释相结合,努力拓展唐代文学研究的新思维与新领域,为当前唐代园林与文学的研究探寻出新的路径。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约5200亩(约3500,00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六个皇帝在150年的时间里不断经营修缮完成。基鼎盛时期是康、雍、乾三朝。园的总体布局和主要景观,也都是在这一时期所完成的。 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无比杰作,在中国造园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造园艺术曾经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被西方人称为〔万园之园〕。它曾经作为人类文化艺术之瑰宝,存在了100多年。 为了更广泛地介绍圆明园当年的盛况,此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为圆明园的保护、宣传和研究提供了历史艺术鉴赏的参考。
本书是作者总结自己30年来的设计经验,记述自己的理念与设计手法;从思考方法与设计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对风景园林各个要点的认知、解析;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并配以几幅图片,阐述作者自己的理解。本书是作者总结自己30年来的设计经验,记述自己的理念与设计手法;从思考方法与设计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论述对风景园林各个要点的认知、解析;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并配以几幅图片,阐述作者自己的理解。
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独树一帜,至今仍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中国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园林中*特色的部分,它映射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和表现。
本书追溯了中亚和远东七个主要地区的建筑发展历程。前两章包括印度、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后五章包括中亚、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尽管千百年来这些地区的历史错综复杂,但不可否认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相互影响。这些联系和影响不仅仅是风格、形式或技术上的,也是品味、宗教观念和精神上的,这正是作者称之为"多样性的统一体"的原因所在。其中,印度教与佛教的传播是两个很为重要的因素,这倒不仅仅是因为该地区大多数的古代建筑都是宗教建筑。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建筑与雕塑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远东地区,很为复杂和精巧的结构往往更多地出现在朝南的农业地带,它证明了一种有意识地追求与自然界相联系的观念,这在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的传统寺庙园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马里奥·布萨利卒于1988年,生前是罗马大学印度和中亚艺术史的
《江南园林图录》是在东南大学测绘图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并配有现状照片与说明的一本古典园林图集。书中主要展示了江南园林中的庭院特色与景观建筑的各种类型,重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情画意,可以使读者充分领悟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变化与造景手法。 本书由刘先觉与潘谷西教授合编。全书共收集有38处实例,包括苏州、无锡、扬州、杭州、南通等地。测绘图有143幅,含平、立、剖面及大样图,照片有139张,文字分析简明扼要,测绘图准确细致,可供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作参考,也是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古建保护专业学生以及从业人员的良师益友。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理论为主,从对园林“母本”——自然的研究入手,在纵向上,从自然自身的演替变化史中总结生命进化和大地变迁的一般规律,探索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变迁,找到各种设计语言的源头;在横向上,把自然分成了四个层面,深入研究每个层面的内涵和外延,确立了景观学科领域新的自然观视野。第二部分以实例为主,以新的自然观来解读世界范围内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思潮和实例,同时结合作者实际参与的多个具体项目,探讨中国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过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寻找“在大地之上诗意栖居”的永恒之道。
陕西园林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它经历了由发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与中国园林发展道路相仿佛。史家认为,中国园林的初形式是三代以前*帝王狩猎之用的囿。而陕西丰镐的文之囿负盛名,它既是陕西园林之开端,亦可视为中国园林之肇始。中国园林史中影响*的秦汉建筑宫苑,均以陕西皇家苑囿为范例,娓娓道来。秦宫汉苑,堪为中国建筑宫苑之*,秦代兰池宫的兰池水景,汉代建章宫的“一池三山”格局,奠定了中国山水园发展的基础,甚至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的造园活动。至隋唐时期,自然山水园升华而为写意山水园,把诗情画意带进园林,真正达到了“园林无俗情”的至高境界,山水园林致于成熟。 中国园林史上,皇家造园活动长盛不衰,所占比例甚大,影响深远。陕西为12个王朝立都之地,皇家园林遍布八百里秦川。陕西的皇家被庙园林,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