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天平山庄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各类建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奇石古枫融为一体,人文之胜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创作庭院作品的实践和心得,分别记录了下来,并从当今的视角审视当初,分享了自己亲自作庭和赏庭的无上乐趣。讲述了日本庭园的抽象和*之美,并且在讲解各个庭园作品的同时,还穿插讲解了各种造园细节和造园技巧,还将庭园与茶道、茶室联系起来,将庭园作为有生命的事物来审慎对待,打造属于庭园的永恒性特质。书中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而是充满了*性的造园方式的解析。这本集造园精华和赏庭心得为一体的小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造园和赏庭的态度、胸怀、技巧和乐趣,将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重森三玲的造园理念和精华。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物质空间,还是…一个无形的精神领域。赏园旨在体味超越花草、树木、湖水及岩石的喜悦,即感受瞬间的永恒。 有些园林已不复存在,然而,即使它们已成废墟,或已被人遗忘,它们依旧能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获得生命,在黑暗的年代创造空灵的境界。在本书中,我将通过从园林历史中学到的东西来解释已经成为历史的园林。 鸣鹤园当初只是清朝众多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然而,这里充盈的历史使它变成一种象征,昭示着一个永恒的难题:在经历创伤的岁月里人们该如何对待艺术?……园林的毁灭敌不过人们的想象,从久远的过去传来的声音仍然在谈论我们今天的窘境。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堀内正树著的《图解日本园林》主要向大家介绍日本园林的基础知识,除了介绍日本园林的样式及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识外,还穿插介绍造园的具体内容,也涵盖了建造及管理园林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日本园林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简洁但详尽地介绍了庭园造景的施工方法,适合景观设计师、园艺师以及园艺爱好者品读和借鉴学习。日本园林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截然不同。相比于西方园林设计附加的人工装饰性,日本园林一般不采用华美的布局,反而更加重视亲近自然,更加倾向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管理。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日本园林以自然为主题创作和发展了多样的园林风格和造园手法,在学会如何观赏日本园林的同时,对学习如何建造园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背后--历史艺术和审美》是作者李金宇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园林研究的得力之作。作者透过园林表象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努力去研究此表象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全书包括 明清时代背景下的园林 守园难背景下的世人心态与选择 园林背景下的女性与情色 园林景观背后的深层意蕴 比较背景下的扬州园林及其他 等五个章节。
本书是一本专题性随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浅显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以成都园林为代表的川派园林。是迄今为止部集中而全面地展现川派园林的发展历史、文化积淀、艺术风格以及建造技巧的随笔精品。书稿详细介绍了川派园林的地理概况、文化背景,梳理了川派园林发展的脉络,详细分析了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新都桂湖东湖、罨画池、菱窠等名人纪念园林的造园艺术特色;着意介绍了建成仅十余年,“集中而巧妙地将中国古典人文园林的造园手法用东方美学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集大成园林——易园”,简要介绍了芙蓉古城、三利宅院、南阳锦城等现代园林式住宅小区的艺术特色。作者在历数前朝往事、古今变迁之中,在成竹于胸、娓娓道来之中,通过对四川园林具体艺术手法的分析、研究,挖掘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造园中
《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教材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系统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风景园林建筑结构型式的分类方法、适用范围、体系特点以及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材料组成、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并配有实例分析和课程设计指导,图文并茂。全书共5章,内容包括概论、风景园林建筑结构、风景园林建筑构造、实例分析、课程设计。 《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教材内容广泛、知识新颖、应用性突出,可作为园林、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包括正文和附录两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园林史概论、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巾外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四章。 中国园林史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中国近代园林、中国现代园林三个历史阶段。内容主要针对各阶段园林的发展和特点作简明扼要的介绍,对各阶段的代表园林实例作生动详细说明,通过园林实例印证和加深对各阶段园林发展和特点的理解。 外国园林史介绍外国古代时期园林、外国封建时期园林、外国工业社会时期园林、现代西方园林四个历史阶段。 中外园林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介绍15位在世界园林发展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详细介绍其有代表性的园林理论或园林作品。 附录部分共收集了32个中外园林实例,主要作为选讲和课后阅读内容。 本书力求理论简明扼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园林实例来说明。本书可作为高职高
《中国古建筑之旅 苏州古典园林》精选全国*价值、*特色的古镇、古村、古民居,古代建筑群,以当地的建筑元素为主体,进行功能性、历史性、溯源性的解读,深入浅出的解读,旨在让大家通过对当地建筑的了解,更能深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领略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建筑与旅游的完美结合; 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功能性和鉴赏性的完美结合。比一般建筑书更具有导读性,比一般旅游书更有深度。开启一段不一样的深度旅游、它所带给你的超乎你的想象。
陕西园林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它经历了由发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与中国园林发展道路相仿佛。史家认为,中国园林的初形式是三代以前*帝王狩猎之用的囿。而陕西丰镐的文之囿负盛名,它既是陕西园林之开端,亦可视为中国园林之肇始。中国园林史中影响*的秦汉建筑宫苑,均以陕西皇家苑囿为范例,娓娓道来。秦宫汉苑,堪为中国建筑宫苑之*,秦代兰池宫的兰池水景,汉代建章宫的“一池三山”格局,奠定了中国山水园发展的基础,甚至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的造园活动。至隋唐时期,自然山水园升华而为写意山水园,把诗情画意带进园林,真正达到了“园林无俗情”的至高境界,山水园林致于成熟。 中国园林史上,皇家造园活动长盛不衰,所占比例甚大,影响深远。陕西为12个王朝立都之地,皇家园林遍布八百里秦川。陕西的皇家被庙园林,独领风骚
《江南园林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江南园林。就研究的地域而言,主要是苏南和浙北地区,如扬州、无锡、苏州、湖州、杭州、绍兴、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就研究的时间跨度而言,由中国园林起源之初至明清时期。作者在搜集和占有手资料的基础上,吸收了学术界的相关成果,以江南地区园林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研究的切入点,对江南地区园林艺术史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具体包括江南地区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江南地区园林的发展进程、江南园林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江南园林的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与评价、江南园林审美分析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试图复原一幅江南地区园林艺术发展的绚烂历史画卷。
由孙余杰编著的《园林树木学》是根据建设部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园林专业《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全书主要介绍园林树木的分类、形态特征、分布区域、生态习性与应用等。适用于全国中等学校的园林绿化、园林设计和园林花卉专业,同时还适用于农、林、城市建设等相关专业及行业学生和职工工作参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人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见。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终和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久开”的审美旨趣。它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5000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亦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本书《园林史话》作为《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之一,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为您尽展我国园林之风采!
建成景观具有一种视觉创造力。历史上的园林与景观是无穷的可能性与设计灵感的源泉。我们痴迷于探究自然元素如何在不同的时问和地点被重新组合,目标是形成一本纵览历史上著名景观的图解参考书,为读者获取丰富的景观设计知识提供有益的指导。 我们从设计者的角度回溯了景观发展的历程,借助设计语言,如草图、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和透视图等多种方式有效进行了形式与空间关系的沟通交流。为此,我们在书中增添了许多系列性的插图,以便帮助读者建立动态的空间体验。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人工设计的景观是一种文化产品,体现了在特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下,它的设计者、所有者或者出资者的理想和价值观。研究景观历史能够激发当代设计师的灵感,帮助他们在目前社会环境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定位。设计师既可以摒弃
本书主要辑录并考订唐代园林别墅之空间位置、园主姓、造园时间等,并以简注今地名式确定其地理位置,园主则主要考证以官职、封爵、谥号、科弟、排行、地望及字号等相称呼之人物姓名。 本书辑录唐代园林为草创,重在私家园林,但个别州郡之游览场所因性质不同,归属产权无法准确判断,亦酌情录入,虽恐招至体之訾议,但或可资考证。 本书按唐代道、州(府)、县来编排。道及州府县次序大体依据唐李吉甫《无和郡县图志》。凡《元和志》关漏之州府县名,则据《新唐书·地理志》补入。两京地区采取先城内后城外之方式,坊里次序体依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未能确知为保坊(里)、乡、县、州(府)者,依次附列于该州(府)、道之后。 园林之空间位置自唐迄今虽无大变化,但沿革有古今,名称屡改易,地理志、方志之记载绘纭繁杂,
这是一本讲述亭子文史故事,并将 亭子 写到极致的专书。收录各地名亭130余座,涉及相关建筑、历史、诗词、楹联、书法等门类。作者通过实地踏勘 采风 ,穷尽相关资料,虽旁征博引,信息量巨大,但简繁得当,图文互动,引人入胜。 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将东西南北的亭子集中在一起,按照自己独特的分类方式,将其列为 北京园林亭子 古道上的亭子 泰安泰山上的亭子 御碑亭及其他碑亭 诸葛亮与亭子 蒋介石与亭子 各地名亭撷萃 等诸多专题,并详加介绍。其中的 苏轼与亭子 ,作者沿着苏轼当年的足迹各地寻访,采集和苏轼相关的亭子多达26座,可谓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