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通用术语;3风景名胜区;4城市绿地系统;5风景园林史;6风景园林设计;7园林工程;8管理。本规范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416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 91-2002同时废止。
针对国务院发布的 水十条 所提出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任务,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至二〇三五年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将作为我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工作的重要内容,系统总结了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选择不合理、控制参数不明确、治理理念存误区等共性问题,通过工程跟踪调查和技术应用验证,提出了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流域统筹 的城市水体治理及工程实施理念,明确了基于污染源调查和解析的技术选择需求,提出了匹配水体功能定位和水资源特征、基于技术效果与适用性评估的技术选择依据,形成了基于参数控制和误区识别工程实施技术要点,为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选择、工程实施、运维管理和效果评估提供全过程科学支撑。
本书是一位洞察敏锐的观察者在游历中所得的人生经验的集成。虽然每一件轶事都由简短的几页组成,但都富含深意,让人回味无穷,难以释怀。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园林、环境规划领域的教育家、作家和设计大师。他从许许多多的有关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的讲稿中精心挑选出了这些大放异彩的小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他保护地球的哲学思想。本书编译者与西蒙兹有着很深的友谊,对他非常了解,除了原滋原味地将西蒙兹的这部作品奉献给读者以外,还把与西蒙兹及其思想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全面地收录进来,以肆读者。读者们可以在书中跟随大师畅游世界园林风光。在欣赏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悟到园林设计的精髓和哲理。
园林景观工程质量通病: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管理不严而引起的质量问题。其特点是具有普遍性、反复性,且往往不容易引起重视。为了减少质量通病,主要从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和掌握质量通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施工实践技能两方面入手,即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和掌握质量通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施工实践技能。为了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控制景观工程质量通病,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规范,结合各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特总结出相关质量现象及原因分析、防治措施,供现场施工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园林苗圃学是主要讲述园林苗木繁殖和培育技术的实用性参考书。内容包括园林苗圃的建立、园林树木的种子生产、苗木的繁殖与培育、大苗培育技术、苗木出圃、育苗新技术、常用园林苗木的繁育技术和园林苗圃的经营管理等内容。本书旨在使读者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园林苗圃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林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园林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及园林绿化工作者学习使用
全书共十章,系统阐述了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园林植物与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生物等生态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学原理在园林中的应用、园林生态设计思想的发展等内容。注重生态学基础理论的介绍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本书一大特色。在阐述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时,书中大多以园林植物为例,并与园林规划建设实践相结合,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理论知识在园林规划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本书可作为高职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教材和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园林行业职业技术培训教材及广大园林爱好者自学用书。
本书在矿业开发密集地区景观生态格局及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景观生态破坏和景观生态重建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对景观生态重建途径及模式进行了论述,然后以河北省迁安市矿业开发密集地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书可作为从事矿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人员,主要是政府管理部门、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矿业类专业的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材。
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有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出了人与环境的共生观,也道出了景观设计“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完善和提高城市社区的环境质量,使人类和自然处于和谐的空间之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进入21世纪的景观艺术设计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本书的编写便紧紧抓住了景观设计的时代的脉搏,以全新的思维来审视景观设计,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本书的编写力求科学性、理论性、知识性、前贍性、实用性于一体,力求观点新颖明确、述理深入浅出、版面图文结合,可读性、可操作性强。本书从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发展人手,深入介绍了景观设计的类型、方法和准则,从景观心理学、景观哲学、人机工程学等多种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对景观设计进行阐述。
本书分五章,从景观与环境的关系谈起,继而引出城市景观的演变与发展,随之重点讨论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要素,景观与建筑组群及空间的布局关系,景观在日照、通风、降噪方面所起的作用,进而延伸至城市景观的分类及设计要点。本书的编排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力求为广大的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学生提供可依据的教材,为景观设计的从业人员提供可方便查阅的资料。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认识和创造美的历史,国内外几千年的园林史,就是一部关于创造美的演绎史。在洋洋大观的园林类型中,各种思想的交织与融合共同塑造了中国园林的民族形式。因此,在园林艺术理论架构中,本书以美的认知、创造、应用为基础形成主线,力求全面、系统地对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进行阐述和分析,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环境方面对美的需要。 园林艺术是融入了各类艺术形式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对园林专业而言,它具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双重性,是主干和必修课程。 本教材适宜各类院校园林、观赏园艺、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教学需要,同时还可作为城市规划、旅游、环保以及从事园林行业的社会工作者的参考书。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在城市扩张和更新的过程中,人们对景观环境问题倍加关注。但在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起步较晚,而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本书通过对我国与发达国家规划设计控制体制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吸纳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探讨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以使城市景观的形成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改变和缓解当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的文化丧失、特色危机、千城一面等景观症结。本书后,以天津市传统风貌区、海河两岸及五大道地区为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管理的实证剖析,并结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管理,提出了“管理导则”的概念,作为城市景观设计控制实施方式的尝试。 城市景观规划管理机制和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颖和复杂的课题,本书是对此进行研究的一个新成果,对
本书为“高等院校园林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内容包括园林的历史传统和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对园林的影响、中国园林艺术的思想渊源、中国园林的审美元素和地域特色、园林意境的创造及艺术手法、园林的布局艺术等,逐层演进,解读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适应当前园林艺术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供园林、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使用,可供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园林科技工作的人员学习参考。
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与智能活动研究,已进入发展新阶段。设计与人类认知和智能相结合,能够使设计更科学、更适合人类。设计的很重要部分是与视觉相关的,而视觉研究也是认知神经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关于视觉的研究普遍的将视野局限在了中心,对于周边视野的认知机制尚未完善。本书通过一套可以120°呈现图像刺激、在fMRI中使用的宽视野成像系统进行物体认知识别研究,使得关于人类视觉的研究更加接近客观世界,为人类视觉认知、艺术与脑科学以及设计学等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数据支撑。本书适用人群为认知神经科学、视觉认知、宽视野物体识别相关研究者。
随着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与智能活动研究,已进入发展新阶段。设计与人类认知和智能相结合,能够使设计更科学、更适合人类。设计的很重要部分是与视觉相关的,而视觉研究也是认知神经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关于视觉的研究普遍的将视野局限在了中心,对于周边视野的认知机制尚未完善。本书通过一套可以120°呈现图像刺激、在fMRI中使用的宽视野成像系统进行物体认知识别研究,使得关于人类视觉的研究更加接近客观世界,为人类视觉认知、艺术与脑科学以及设计学等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数据支撑。本书适用人群为认知神经科学、视觉认知、宽视野物体识别相关研究者。
风景区和园林的规划设计,不是单纯的构图和技巧问题,而必须体现一定的艺术意境的主题,表达某种审美观点。景观艺术要达到一定层次,才能产生超出景物以外所表达的精神境界。脱离文化,景观只会是画布上呆板的色彩,无法体现任何精神境界。中式园林对人文精神的融合是至为关键的,在设计中要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须把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神韵体现在现代园林之中,将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和美学精神以传神的手法反映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中。 因此,攻读风景园林和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和从事景观计划的建筑师、规划师、园林师,必须有关于景观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学习景观文化,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加深对中国风景名胜和造园艺术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有更广泛的接触,使设计者能
本书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着“缺乏系统化机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相应的理论和对策。这是一个复杂的、涉及面较广的课题,如果没有一种全面综合的认识方法,就很容易在研究中顾此失彼,陷入片面的境地。因此,本书在对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系统理论与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结合起来,以便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研究框架理论,并探讨能够对目前实践有所帮助的对策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科研和有关高等院校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