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容,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在本书的作品中,可以窥测曹仁容老师深知在绘画艺术上的创新,如传移模写,就不是创作;如如实描写,就不是艺术要旨。所以,他在每幅作品的主题确定和内容选择方面,都加强环境的烘托和形象的刻画,充分调动绘画艺术表现手法来努力突出主题;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不同的特点,适当地予以夸大和强调、删减和变移,以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感,达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设计中易用性的运用包括控制器与显示器的对应关系以及控制器运动方向的设置,这与空间刺激-反应相容性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者采用Simon任务等范式研究刺激-反应相容性中的冲突控制与调节,以及这一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过程的神经机制。本书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与认知控制的角色出发,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刺激-反应联结学习调节认知控制的神经基础,以期揭示刺激-反应相容性的内在心理机制与神经基础,为认知科学和设计学提供经验性证据。
康亮、何向玲主编的《园林工程(第2版)》是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是在2008年出版的《园林工程》基础上重新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土方工程、同林给水排水及管线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种植工程等。 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园林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教科书,同时也可作为园林绿化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为环艺及景观相关专业的教材。作者团队经过多年对中原传统村落的调研,提取在地性特色,从理论及设计实践深入景观改善与创新设计研究。本书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乡村景观风貌建设,丰富和保留地域特色,从学术思想和设计过程引导学生加入乡村振兴,注重乡土情境。将前沿的绿色、生态、可持续理念纳入景观专业教学,通俗易懂地讲述了从经典学术思想到设计展开过程的方方面面,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景观绿色设计的精髓要点,并在理论引导的同时,尤其注重 乡土情境 这一专题背景下的项目实操细节,帮助同学们理性形成科学、线性的设计逻辑。本书可作为大中专院校园林学、环艺、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辅导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乡建人才技能培训的专业用书。
本书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和认知控制关系的探讨。学习和认知控制是心理学、设计学和人因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书中通过多个实验来探讨刺激-反应联结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下习得后,如何帮助人们解决当前任务中的冲突,并采用脑科学的方法,对这一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进行研究,期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经验证据和启发。本书适用于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和设计学专业师生及研究者。
20世纪后期,大都市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失学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促使大都市区治理研究应运而生。本书论述了全球三大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大都市区,重点把握大都市区在城市规划、行政区整合、公众参与和管理组织体制构建上的总体思路,摸清了国外近年来在大都市区治理的三种模式及其基本特征,从大都市区治理改革的背景与治理模式间的客观联系出发,考察和解析了大都市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以及大都市区治理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本书对我国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专业的研究者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垃圾问题是一项关乎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作者秉持着批判和反思的立场,重新审视城市中的垃圾问题以及可持续设计的方向。本书的目的是为研究者和设计师提供另一种视角,重新思考“人-垃圾-社区”的关系。作者希望通过对物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分析,让人作为人,空间作为空间,深刻反省一下人与空间究竟是何种关系?人与垃圾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什么才是适合现代人的居住环境?我们该如何构建可持续城市?书中引用了前沿设计理论,深入到不同语境下的行为模式,并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一种行动研究方法来思考社会发展中的垃圾问题。本书旨在帮助新一代设计师和管理人员成长,使他们具有责任感并能够承担可持续性城市的设计。 本书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工业设计和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包括研究
本书运用现象学的“还原法”、环境心理学的交互作用论和非线性科学的混沌理论以及分形几何自相似性,把城镇环境中的奇特“斑块”还原为“点状”景观,然后,进行混沌运动视觉吸引的“定点”分析,从而,探索景观吸引点对人的环境意象的认知规律,揭示了景观吸引点不但在人居环境中担负着显性物质功能,而且还具有隐性精神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论证,得到建立景观吸引点网络结构主要方式以及环境秩序化营造的主要模式。以此结论为导向,列举了大量实例,论述古人运用景观吸引点手法,创造具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的有效性,并诠释风水学人文建筑的本质,消除人们对它的误解误用,为保护乡土建筑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在景观吸引点的控制下,将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营造重新统合起来,着力于塑造城镇特色,为新时期城乡环境
如果你有一小块地并且有一个园艺专家的朋友,当他们看到你拿着铲子的时候,你会被告知,你做错了什么。种植指南固然有用,但在设计户外空。间时,一定要摆脱“规则”的观念。 这个绘本是给那些寄情于门窗之外的读者而准备的。本书意在助你远离“园丁委员会”的各种规劝而进入一个充满创意的世界。铅笔素描或彩色涂画是没有风险的,但是画画是一件伟大而冒险的事情的开始。人们问花园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打开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
城市生态规划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至今没有定论。本书初步建立于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城市生态规划方法上,提出和运用了融景观生态学方法、因子生态方法、生态制图方法和城市社会区域分析等于一体的新型生态规划方法。书中通过对我国常德、温州和北京等城市的生态规划研究,提出了城市生态规划的编制程序及编制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使用,亦可供有关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景观设计在我国作为设计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学科系统来研究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发展却很快,并且是相当热门的科目。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类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人文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类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人文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在区域概念中,它反映的是居住于此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作为符号它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意识形态。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设计与艺术,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全书共分8个章节,主要对景观设计综述、中国园林景观类型及设计思想、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现代景观设计的要素与设计观等内容作了介绍。该书可供
本书对园林建筑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和介绍。从园林建筑的基本概念、中外园林建筑发展的历程到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的构图原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尤其对现代园林中常见的园林建筑小品,园林中的亭、廊、花架、榭、舫、园林大门以及服务性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手法进行了重点介绍,并分别附图和彩照加以说明。 本书可供园林工作者、建筑设计人员及大专字校园林、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和认知控制关系的探讨。学习和认知控制是心理学、设计学和人因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书中通过多个实验来探讨刺激-反应联结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下习得后,如何帮助人们解决当前任务中的冲突,并采用脑科学的方法,对这一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进行研究,期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经验证据和启发。本书适用于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和设计学专业师生及研究者。
如果你有一小块地并且有一个园艺专家的朋友,当他们看到你拿着铲子的时候,你会被告知,你做错了什么。种植指南固然有用,但在设计户外空。间时,一定要摆脱“规则”的观念。 这个绘本是给那些寄情于门窗之外的读者而准备的。本书意在助你远离“园丁委员会”的各种规劝而进入一个充满创意的世界。铅笔素描或彩色涂画是没有风险的,但是画画是一件伟大而冒险的事情的开始。人们问花园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打开这本书,就可以找到答案。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四部分:一、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设计,必须要实现规划设计过程中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的互动,使风景园林专业自始至终充分地参加整个规划设计的过程;二、要节约和控制居住区交通用地,特别是居住区静态交通用地,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居住区环境建设,改善居住区园林环境;三、针对目前居住区园林绿地控制指标的不完善,提出了把居住区建筑数量与园林绿地数量结合起来的“绿地比”指标;四、根据建筑密度的不同,初步研究了低层住宅(包括别墅和低层集合住宅)、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在园林环境上的差异。这些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居住区园林环境的实际,对我国今后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建设有可借鉴之处。
本教材基于本科阶段的“生态公园规划与设计”“雨水花园生态实验”“遥感与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的教学积累而编写。这些课程是以“生态景观”为教学核心,围绕生态理化实验和3S技术实验,详细地讲述了相关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生态实验基础为主,讲述土壤结构实验、植物抗性实验和3S技术实验。下篇以设计课程应用为主,通过两个课程案例的分析,讲述生态实验如何支持设计课程的教学。教材面向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环境设计及其相关学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配有实验视频,可以通过在线途径进行直观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