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按照22G101图集及相关规范、规程,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建筑类相关专业职业需求进行编写的教材,特别注重新图集对应知识点的更新、新老标准细节的区分,涵盖钢筋算量基础知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梁构件、柱构件、板构件、剪力墙构件、楼梯构件等内容。本书采用平法图结合示意图和三维效果图的创新性讲解方式,各章节均有对应的实际案例,计算过程详细,思路清晰,步骤明确,同时附有22G101图集的相关变化及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实例,与实际工程接轨,便于读者学习。本书在编写体系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知识点提取精准,能够有效帮助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方法,掌握岗位技能。本书不仅能满足职业教育层次的有关专业教学需求,同时也可供从事建设工程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类)》根据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的需要,采用模块式编写体例,满足土木工程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要求,以材料(砌体材料、水泥混凝土材料、金属材料、防水材料、保温材料、装饰材料等)为载体,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就业岗位群,围绕材料性能、规格及检测、管理的内容,采用现行的土木工程建设规范和建材标准编写而成。 《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类)》中除课程导人外,共分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砌体材料及其检测、普通水泥混凝土及其检测、金属材料及其检测、防水材料及其检测、保温隔热材料及其检测、建筑装饰材料及其检测等七个模块。为了满足学生后续职业发展需要,书中设置了部分拓展知识,各个学校可根据所在区域对学生就业技术技能的不同需求和课时自行安排。
本书是《灰作十问》读者涉及的知识体系的深化与总结。将“石、锻、解、方、技、固”串联起来,全面解读建筑石灰材料来龙去脉及配比工法。本书将系统整理传统营造的石灰技术体系,利用自主实验/复配成果解译传统灰作的技术机理,成为我国有关灰作的最权威的专著。资料主要源自多年的研究积累,特别是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地域营造谱系的传承方式及其在当代风土建筑进化中的再生途径(项目批准号:51738008)的成果之一。该书作为“灰作十问”的姊妹作是作为从事遗产保护的相关人员的工具书以及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文物保护修复等专业学生的辅助教科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四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
本书以疏浚砂制备的砂浆及水工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超细砂对砂浆、水工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规律研究。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明晰了蒸养制度对疏浚超细砂浆与水工混凝土的强度和孔结构的影响,提出了超细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揭示了疏浚砂水工混凝土的静动态力学特性。相关研究对疏浚砂的资源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
本书主要针对高寒地区过水建筑物抗冻耐磨混凝土技术、水工混凝土新型纳米抗冲磨涂层、混凝土表面保温抗冰涂料、混凝土表面保温耐候涂料、混凝土表面大面积冻融破坏快速修复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并给出部分工程应用实例。
《建筑材料试验指导》由彭玉林、李东方主编,本书主要针对水利、土木建筑工程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常规试验检测项目,从试验目的、主要仪器设备、试验方法步骤、试验结果确定、试验记录与结果处理、分析及讨论等方面提供系统规范性的指导。全书包括建筑材料基本性质试验、水泥试验、混凝土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综合性试验、建筑砂浆试验、烧结普通砖抗压强度试验、沥青试验、钢筋试验,均依据现行相关近期新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进行编写。 《建筑材料试验指导》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利与土木类专业的试验教材,也可作为大专、中等专业学校相关专业的试验参考书,并可供试验检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参考。
《钢纤维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就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通过梁柱节点梁端循环加载试验,量测了梁柱节点的裂缝开展和分布、破坏特征、钢筋应变、梁端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等,探讨了混凝土强度、柱端轴压比、节点核心区配箍率、钢纤维体积率及其掺入梁端长度对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梁柱节点受力特点及破坏机理,分别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和软化拉压杆模型、修正压力场理论以及混凝土八面体强度模型等钢筋混凝土构件抗剪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能够反映钢筋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梁柱节点恢复力特点的刚度退化三折线定点指向型恢复力模型;将变形与累积能量耗散指标相结合,建立了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工人职业技能评价标准》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
本标准系“上海市团体标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结合水泥基道路面层修补材料施工工艺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制定。本标准规定了地暖用水泥基自流平砂浆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标记、一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室内地暖系统填充及找平用的水泥基自流平砂浆。本标准由上海市建筑材料行业协会标准调研部归口管理,干混砂浆分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职业技能要求和评价方法;5.模具工;6.钢筋工;7.预埋工;8.混凝土搅拌工;9.成型制作养护工;10.质检员。
《可恢复功能波形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系统地阐述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关键受力构件剪力墙的可恢复功能抗震设计方法。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层建筑中一种新型组合剪力墙结构构件——波形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以克服平钢板混凝土剪力墙中钢板侧向刚度差、钢板与混凝土易剥离的缺点。探讨了波形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和破坏特征,建立了波形钢板与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震设计方法。从抗震控制及消能减震角度出发,利用结构“保险丝”原理,提出剪力墙破坏的损伤控制机制和可恢复功能抗震设计方法,以达到震后功能快速恢复的目标。书中关于波形钢板剪力墙、波形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混凝土与波形钢板界面粘结滑移、带可更换墙趾消能阻尼器的波形钢板及组合剪力墙有关的理论、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公
本书介绍了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遗产的保护技术。全书内容主要有以下8个章节:(1)绪论;(2)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构造特征研究;(3)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4)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法研究;(5)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典型残损病害及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6)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结构安全评估方法研究;(7)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适应性保护技术研究;(8)结语与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遗产保护工程设计、施工、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参考。
由夏志成和袁小军共同主编的这本《混凝土结构原理与应用》是根据国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针对军事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突出“原理与拓展相结合、军工与民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和其他相关规范、标准,结合编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 本书既可作为军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和人防工程师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在作者已取得的水泥砂浆固化土工程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分六章,包括绪论、土层性质变化对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水泥砂浆固化土试验方法与物理特性测试、水泥砂浆固化土变形特性的试验研究、水泥砂浆固化土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基于生长函数的固化土本构模型研究。 本书可供土木、水利、交通等部门从事科研、设计工作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土建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