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挖方与填方边坡;5.锚杆;6.锚杆挡墙和岩石锚喷支护;7.重力式与扶墙式挡墙;8.桩板挡墙与抗滑桩;9.坡面防护与绿化;10.边坡工程排水;11.验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编号为GB/T 51351 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4结构计算分析;5截面设计;6结构构造;7异形柱结构的施工及验收。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17年12月1日实施。原《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同时废止。
本标准适用于在江河、湖泊建设的涉及泥沙影响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及水运、渠系工程泥沙设计。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基本规定;3.普通减水剂及高效减水剂;4.引气剂及引气减水剂;5.缓凝剂、缓凝减水剂及缓凝高效减水剂;6.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7.防冻剂;8.膨胀剂;9.泵送剂;10.防水剂;11.速凝剂;附录等。
本书根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既有玻璃幕墙安全使用性能检测鉴定技术规程 修订计划的通知》(川建标发﹝2016﹞669号)文的要求,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多次专题讨论,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行业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修订原规程。本标准共分为8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为: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玻璃幕墙材料的检测,玻璃幕墙构造和结构变形检查、检测,玻璃幕墙结构承载能力验算,鉴定评级,检测鉴定报告编写要求。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84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G52-92和《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符号;3 质量要求;4 验收、运输和堆放;5 取样与缩分;6 砂的检验方法;7 石的检验方法。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砂的种类增加了人工砂及特细砂,同时增加了相应的质量指标及试验方法;2 增加了海砂中贝壳的质量指标及试验方法;3 增加了C60 以上混凝土用砂石的质量指标;4 将原筛分析试验方法中的圆孔筛改为方孔筛;5 增加了砂石碱活性试验的快速法。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原材料;5 施工;6 温度监测与控制。
本标准与EN 1932-2001《External blinds and shutters-Resistance to wind loads-Method of testing》(建筑外遮阳产品抗风性能试验方法)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如下: ——删除欧标中正向额定荷载和反向额定荷载定义,增加抗风性能的定义。 ——增加试验原理一章。 ——对遮阳窗试验装置的风路调节系统及风管口的尺寸要求进行了简化。 ——遮阳篷试验方法中引入了残余变形的概念。 ——增加动风压试验方法作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星芝骄遮阳系统设备有限公司、浙江正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名成智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基本规定;3.普通减水剂及高效减水剂;4.引气剂及引气减水剂;5.缓凝剂、缓凝减水剂及缓凝高效减水剂;6.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7.防冻剂;8.膨胀剂;9.泵送剂;10.防水剂;11.速凝剂;附录等。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与美国建筑制造业协会标准AAMA2603-2002《铝挤压材、板材的有机聚合物涂层的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AAMA2604-2005《铝挤压材、板材的高性能有机聚合物涂层的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和AAMA2605-2005《铝挤压材、板材的超高性能有机聚合物涂层的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的附录8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和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东阿蓝天七色建材有限公司、江阴利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香港成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中茂金属建材有限公司、方大新材料(江西)有限公司、浙江墙煌建材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7)归口。 本标准由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苏州中材建筑建材设计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港创瑞博混凝土有限公司、深圳港创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机械施工有限公司、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宏图管桩有限公司、辽宁兴荣昌地铁管片有限公司、北京建工混凝土构件有限公司、杭州市政华浙地铁管片有限公司、浙江省天河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嘉盛水泥制品有限公司、陕西天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拉瑞永固混凝土有限公司、河北众鑫源桥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构件分公司、成都金炜制管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市政管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代替GB 16308-1996《钢丝网水泥板》。 本标准与GB 16308-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补和修改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将代号修改为产品标记; ——修改了原材料部分要求; ——力学性能及试验方法调整为与GB 50204-2002一致; ——修改了检验规则要求; ——修改了判定规则和出厂证明书。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97)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明、吴楠峰、王希哲。 本标准委托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负责解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6308-1996。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1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适用范围、结构体系、配筋形式;2 抗震及非抗震的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3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构造、连接节点、施工要求等。 本规程由建设部建筑工程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归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关于开展第三批团体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建协函[2019]4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全景成像测量设备;4.全景成像测量;5.设备部署、数据采集传输及存储归档。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业协会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技术与BIM应用分会、由金钱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金钱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路58号,邮编:350009)。
本标准与美国ASTM C 568-03《石灰石技术规范》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石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60)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国家石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中材人工晶体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环球石材(东莞)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文波、周俊兴、陈军营、黄龙林。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美巢集团股份公司、北京首钢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公司、北京瑞镒立得科贸有限公司、汕头经济特区龙湖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堡密特建筑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作宝、张增寿、刘京丽、任伟峰、张经甫、霍兰平、任刚、张琳、张永明、熊少波。
本标准代替GB/T15231.1~15231.5—1994《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为GB/T 15231.1~15231.5—1994的整合修订,除了将GB/T15231.1~15231.5—1994标准的5个部分调整为整合后标准中各章的内容之外,还对少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与补充。本标准与GB/T15231.I~15231.5—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吸水率”试验方法; ——增加了“抗冻性”试验方法; ——将“抗拉性能”简化为“抗拉强度”,取消了“抗拉比例极限强度”和“抗拉弹性模量”的试验方法; ——对用连续玻璃纤维或纤维织物做增强材料的GRC试件的抗弯性能试验方法进行了专门 规定。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泥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5)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墙体屋面材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西安天洋建材企业集团公司和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深圳市富斯特建材有限公司、广州新绿环阻燃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材料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玲、高宝林、薛天牢、李会强、李巍、付志洪、罗云峰、周炫。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