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巡礼》是作者亲自访问历史性的住宅名作,而且置身于那些住宅中,在那些住宅的四周走动的时候,记下的所见、所思、所感而写成的笔记。《住宅巡礼》既像是旅行日记,又像是建筑的导览书,也像是素描和照片组成的田野调查笔记,如果您从《住宅巡礼》中能体会到那使我心脏扑通扑通地跳、紧张不安,而又雀跃不已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我的幸运了!
不同于经典建筑著作,这《漫画建筑进化论》是一份流行文化宣言,也是份关于B.I.G.开创性设计实践的真实纪录。正如书中所述,这是一个对于自由的建筑概念的实践,方法、过程、工具和途径是超乎想象的,并且作为其周围环境中应运而生的产物而具有一种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智能弱电工程设计与应用》依据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紧密跟踪当前弱电技术的发展,阐述了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通信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数字会议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互动式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现代教学信息化系统、一卡通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数字扩声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绿色照明与节能控制技术等,共计21个弱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融入了技术原理、设计思想、设计实例、设备与线缆的选型等。还专门介绍了奥运会、世博会大型活动智能弱电工程项目和大型数据中心、物联网和云计算、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泄漏电缆通信系统、检察院多媒体数字信息系统、电视演播厅工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修订版)》中英对照,按建筑年代,分类选编了古建筑彩画“样稿”作品100幅、彩画实物照片53幅,介绍了中国建筑各部位构件的彩画种类、式样及组合关系。此外还择录了各类墨线图100余幅,便于读者对中国建筑彩画从设计底图到绘制完成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使图集具有学习参考、运用研究、欣赏收藏等多种作用与价值。
《建筑快速设计:专题解析与策略》对建筑快速设计方法进行深入解析,并将解题策略分为8个专题类型,每个专题类型逐一进行理论阐述、题目视频解析、很好案例作品点评。书中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快题考试题目和近300份很好快速设计案例,方便读者参考阅读和自主学习。
疗养院和康复中心为那些需要接受慢预防、治疗和康复医护服务的病人而准备。此类医护服务的提供者关注的是患者行为和情感上的安宁与健康。为他们提供一个像家一样的治疗环境是设计者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何将有治愈作用的环境与健康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绿色建筑对设计者和医疗保健设计来说是不可绕开的趋势——也是本书讨论的内容。本书收录的18个项目将向我们展示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们是如何实现他们独特的设计理念,打造出像家一样的治疗环境。
《坠落的玻璃:玻璃幕墙在当代建筑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是作者的部著作,总结了其多年来对建筑围护结构问题研究的成果。帕特里克洛克伦生于1964年,成长于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城。198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南本德市的圣母玛利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理学士学位。1990年在伊利诺伊大学乌尔班纳分校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在芝加哥参与了几项建筑设计项目,并于1994年进入洛翰建筑事务所(LohaCaprile Goettsch),主要负责规划和对幕墙、天窗和天棚结构进行细部设计。1999年,作者获弗朗西斯普利姆交流学者奖学金赴欧洲从事研究。同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青年设计师奖”。
《建筑与都市:奥雅纳可持续建筑的挑战》介绍了奥雅纳工程咨询公司及其可持续建筑设计实践。奥雅纳身为全球领先的工程咨询服务机构之一,旗下拥有90多个办事处,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以环境工程和结构工程领域的先驱而闻名。奥雅纳不仅熟知各种绿色建筑评估系统,例如美国的能源与环境设计标准LEED、英国的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法BREEAM、澳大利亚的“绿星”环保评级和日本的建筑环境效能综合评估系统CASBEE,而且还自行开发出一套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方法体系。
《建筑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技术及应用》以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相结合为特点,融入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建筑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技术及应用》共12章,内容涉及地埋管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热源塔、工业余热、太阳能光热利用、分布式能源、相变蓄能等技术,着重阐述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协同运行机理、优化控制策略及其经济性等。不仅能使读者熟悉该技术基本原理,还能掌握其设计方法。
《原丹阳没骨花鸟作品精选》可以说是原丹阳没骨花鸟作品精选,书中展示了画家原丹阳的没骨花卉、没骨花鸟作品,绘画风格细腻,色彩稳重淡雅。其花鸟画画无论是折枝花卉还是小景花鸟,无不折射出她对深厚的绘画功力,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其作品融入了西方油画静物构图,形成了她淡雅娟秀、立意高古的艺术风格。
如果说,新古典主义使上海典雅,装饰艺术派使上海摩登;如果说现代主义使上海前卫,那么和俄罗斯建筑则使上海多彩 钱宗灏编著的《阅读上海万国建筑》试图对上海的经典老建筑做一番通俗的解读。
本书一共介绍了20世纪以来的205个瑞士及周边建筑案例。每个案例都在给出基本信息的同时,附上了额外的介绍。这些额外的介绍有些是技术细节,有些是文化背景,有些是设计感悟,有些是国情对比,有些是背后故事。这使得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一本瑞士建筑旅行指南,更是一本瑞士当代建筑案例合集。作为旅行手册,读者可以根据目录之后的“主题线路推荐”制定特色线路。作为建筑介绍,读者可以根据“阅读话题推荐”更深入地了解各个案例的来龙去脉。作为作品合集,读者可以根据正文后的“建筑师索引”了解该建筑师的重要作品。作为史料汇编,读者可以根据正文后的“年代索引”了解特定时期的瑞士建筑全景。但无论如何,本书大目的是让读者获得一个切入瑞士建筑的角度,无论通过旅行还是阅读,终建立对瑞士建筑的个人化理解。
本书以一项小型科研实验楼为基本示例,对照有关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阐述建筑工程方案与初步设计文件(说明书、概(估)算书、图纸)的编制框架,以及建筑专业设计文件的编制方法及深度。对从事设计工作不久,特别是初任设计项目负责人的建筑师,有较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本书提供的另两项示例为:高层住宅方案设计文件及高层电信楼初步设计文件。此外还将有关规定、资料附录于后。本书系《建筑施工图示例图集》的姐妹篇,二者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建筑专业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工具书。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邀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克里斯蒂安·克雷兹教授,于2015年秋联合开设了主题为“从概念到模型”的建筑学名师前沿设计课程。这一面向研究生一年级和本科五年级的课程由两个部分组成:“设计:概念与模型”和“模型:概念呈现”。 《从概念到模型(建筑学名师前沿设计课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国际联合教学丛书》全面展现了课程的提要结构、教学内容、学生作业以及学生反馈,并详细记录了克里斯蒂安·克雷兹教授四个重要作品的大尺度模型从基本信息解读、流程图纸绘制、模型制作组装以及最终成果展览的全过程。课程两部分从不同维度探讨和展示了模型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媒介推动从概念到设计的研究与工作方法。
Eric OweMoss是美国解构主义建筑大师,“莫斯建造手册”是美国亚洲艺术与设计协作联盟将于2008年推出的大型重要出版物。此书总共1200页,分为4册,每册为一个主题。将全面解析Eric OweMoss在设计,工程,建造和建构上的成就,其中95%的文献为首次出版,全细节展示其建筑项目的设计,工程及建造的过程和图解,以及图片文献,透过很多经典项目的背后去了解建筑师从未公开的设计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