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之一。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论述了生态系统的层级、服务、健康和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规律。本书还反映了生态系统研究的进展,首次较完整地概括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全貌。
《索结构体系、设计原理与施工控制》首先系统介绍了建筑工程中应用的索结构体系、设计原理、施工控制与工程应用等,包括张弦梁、弦支穹顶、索穹顶、张拉结构、索网、索拱、斜拉和悬吊结构、索桁架和预应力撑杆柱、车辐式结构等结构的组成特点、受力性能、设计理论以及典型工程应用等;然后重点介绍了索结构的找形分析方法和计算原理,幕墙和采光顶的索结构形式、设计理念及工程应用,索结构的动力性能、风致效应及断索分析,索结构施工张拉分析及施工控制方法、误差控制分析及索力测量方法;最后介绍了拉索(杆)与锚具设计、索材料特性及索节点的主要连接形式。《索结构体系、设计原理与施工控制》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索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人员参考。
《陈绍蕃学术文集》收录了我国有名结构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深教授陈绍蕃先生一生所发表撰写的学术论文、文章,主要涵盖钢构件的稳定、板件的相关屈曲、屈曲后强度的利用、钢结构塑性性能的利用、动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连接和节点设计等方面内容,其中部分论文是我国历次修订《钢结构设计规范》有关条文的依据。
全书共有九章和五个录,内容包括大气边界层的风、结构上平均风和脉动风的基本概念以及结构平均风荷载、风致响应和风振动力荷载的计算原理和实用计算方法。书中还结合外相关文献和规范介绍和探讨了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大跨屋盖结构静动力风荷载的分析方法及实际应用,并参考外文献和本课题组的研究,详细介绍和讨论了计算风工程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和应用进展,同时也适当介绍了风洞实验内容。录中列出的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的规范或建议的条文规定及注解,亦很有参考和应用价值。录五给出本书中涉及到的振动基础内容,便于读者在阅读有关章节内容时查找。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力学专业等研究生的,也可供设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研究》从独特的“古戏台建筑群”角度人手,通过建筑测绘、走访调研、对比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浙东地区民间古建筑群落背后所包含的地方文化特征。内容包括宁海古戏台建筑测绘成果、十个联保的古戏台的文化历史背景、建筑技术特征及文物保护现状、与浙江其他地域古戏台综合对比分析、民俗文化传承、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本书通过纵横两条线索对工程结构,主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剖析,通过十一讲的内容,横向贯通工程结构各门力学和结构的基本原理,将力学、五大结构串连起来;纵向贯通工程结构的来龙去脉,阐述工程结构的发展脉络。本书结合作者在靠前外五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和设计经历,畅谈切身体会,写成这本独具特色的专业书:融会且贯通、温故而知新。本书希望给予工程结构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宏观层面的引导,也适合期望了解和探索结构的灵魂——力学的奥秘的读者阅读。
混凝土是一种神奇的材料,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技术以及环境。它不同的颜色,材质以及元素都能被廉价地大批量地生产,又或者仔细塑造,混凝土的新发展以及其被赋予的新的理解方式正在影响着当代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当这种材料与文雅和现代主义的媲美时,混凝土又被公众重新重视。混凝土成为时尚杂志所熟悉的建筑材料,它被频繁地运用在商店、餐厅、朝拜圣地,甚至是一些郊外的房子。这种颠覆不是瞬息产生的,而是长期的积累。《混凝土建筑》从介绍材料本身的历史足迹为开始,然后查明其早期的使用者以及倡导者。作者侧重于人们过去对混凝土的态度,并讨论现在其价值的升温,及其作为20世纪公共建筑以及家居重新修整的材料的实用功能。同时有一个关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以及目前的技术发展的讨论。接下来是介绍目前的一些混凝土建筑项目。
《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结构设计指南》以工程实例为主,对模板、脚手架、基坑支护等临时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介绍,以帮助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临时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方法。《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结构设计指南》可供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根据压铸模具设计制造人员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从压铸工艺和模具设计两个方面,对压铸模具设计过程中的知识及主要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压铸合金及压铸件设计、压铸机及压铸工艺、压铸模设计基础、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设计、分型面的设计、成型零件与结构零件的设计、侧向抽芯机构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压铸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等。本书注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典型结构图例丰富,可供从事压铸模具设计及制造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学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混凝土是一种神奇的材料,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技术以及环境。它不同的颜色,材质以及元素都能被廉价地大批量地生产,又或者仔细塑造,混凝土的新发展以及其被赋予的新的理解方式正在影响着当代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当这种材料与文雅和现代主义的媲美时,混凝土又被公众重新重视。混凝土成为时尚杂志所熟悉的建筑材料,它被频繁地运用在商店、餐厅、朝拜圣地,甚至是一些郊外的房子。这种颠覆不是瞬息产生的,而是长期的积累。《混凝土建筑》从介绍材料本身的历史足迹为开始,然后查明其早期的使用者以及倡导者。作者侧重于人们过去对混凝土的态度,并讨论现在其价值的升温,及其作为20世纪公共建筑以及家居重新修整的材料的实用功能。同时有一个关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以及目前的技术发展的讨论。接下来是介绍目前的一些混凝土建筑项目。
地下结构混凝土受到地下水和土壤中硫酸盐的腐蚀,从而导致混凝土及结构性能退化,对地下结构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地下结构混凝土硫酸盐腐蚀机理及性能退化》是作者杜建民近年来从事地下结构硫酸盐腐蚀研究的总结,介绍了硫酸盐腐蚀的机理和混凝土腐蚀层厚度的检测方法,建立了多种环境条件下的腐蚀速率模型,提出了腐蚀损伤度的定义,重点论述了硫酸盐腐蚀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退化规律和预计模型,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和压弯构件的承载力与腐蚀损伤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与腐蚀损伤度相关的承载力预计模型。本书还对抗硫酸盐腐蚀的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研究生、本科生参考使用。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研究》主要以中国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探讨了该系统建筑的产生与演变、结构特征与抗震机理,对其结构基本构件、结构单体(局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拟静力、动力模型试验研究;对典型大木作结构中的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加固后的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建筑保护方面的问题,同时结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建造材料与结构特征,研究了其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对外有关遭受严重震害的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研究》可供从事古建筑保护领域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对古建筑有兴趣的人士参考。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研究》主要以中国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探讨了该系统建筑的产生与演变、结构特征与抗震机理,对其结构基本构件、结构单体(局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拟静力、动力模型试验研究;对典型大木作结构中的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对加固后的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性能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建筑保护方面的问题,同时结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建造材料与结构特征,研究了其相应的保护原则和方法,对外有关遭受严重震害的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与保护研究》可供从事古建筑保护领域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对古建筑有兴趣的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