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工程调试技术手册电气卷》共分1、2两册。第1册包括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高电压及启动调试三个分卷;第2册为电测量分卷。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分卷对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母线差动保护、发电机励磁系统及自动励磁调节装置、自动准同期装置、故障滤波器等的原理、检验项目、检验方法以及信号系统、厂用电系统、二次回路等公用部分作了详细的介绍。高压分卷主要介绍一些电工基础理论常识,如电介质物理基本知识、电气绝缘性能;电器设备通用试验项目的常规实验方法、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各种具体电气设备的试验项目、实验方法、安全措施、注意事项、标准判据等。启动调试分卷讲述机组启动试运各阶段电气调试方案的编制、试验项目、试验前应具备的条件、注意事项、试验步骤和方
《数理物理基础》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解决物理问题需用的重要数学概念、方法和定理及其运用条件;从线性变换入手,提纲挈领地将线性数学的有关内容连贯起来,构成有机整体。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公园:宜居社区的关键》涵盖公园的方方面面从公园的历史演变到公园规划、选址、土地购买、改造建设、设计、开发、融资、日常管理和治理;借助300张彩色插图和地图,阐述公园的起源和兴起,定义公园的角色及其演变,从城市和郊区居民公共福利投资的角度,探讨公园在城市和郊区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阐释了公园为什么和机场、高速公路及其他基础建设设施一样成为现代生活的核心,以及如何在促进个人幸福、提升公共健康、打造宜居环境、孕育文明社会和主导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亚历山大·加文(AlexanderGarvin)从事过城市规划、房地产、教育、建筑和公共事业等行业。通过本书,他阐述了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公园和公园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城市和郊区的功能,也不能很好地规划他们的未来发展。本书继承和发扬了
《公园:宜居社区的关键》涵盖公园的方方面面从公园的历史演变到公园规划、选址、土地购买、改造建设、设计、开发、融资、日常管理和治理;借助300张彩色插图和地图,阐述公园的起源和兴起,定义公园的角色及其演变,从城市和郊区居民公共福利投资的角度,探讨公园在城市和郊区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阐释了公园为什么和机场、高速公路及其他基础建设设施一样成为现代生活的核心,以及如何在促进个人幸福、提升公共健康、打造宜居环境、孕育文明社会和主导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亚历山大·加文(AlexanderGarvin)从事过城市规划、房地产、教育、建筑和公共事业等行业。通过本书,他阐述了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公园和公园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城市和郊区的功能,也不能很好地规划他们的未来发展。本书继承和发扬了
本书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双极型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及结型栅场效应晶体管三类器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等内容。
本书收录了自远古至近代的书法家、当代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及其他书法艺术造诣较深者,共有两千多条。
《超导理论》全面介绍了常规超导理论的几个里程碑的物理基础、概念、图像及主要推导,阐述了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几种高温超导理论等内容。
本书按照PLC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实际要求,对SIEMENSS7-200/300/400全系列PLC在工程应用中所涉及的各重要内容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全套书分“通用篇”、“提高篇”两册,本书为“通用篇”,书中以PLC在传统的开关量控制领域的应用为对象,内容包括:PLC基础知识与控制系统规划步骤,S7-200/300/400PLC的性能与特点、组成模块与硬件连接要求,PLC的选型原则与控制线路(硬件)设计,PLC指令系统与软件(程序)设计,S7工具软件使用与现场调试方法、步骤等。本书可以满足不同要求、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特别对于各类电气设计人员、工程设计人员,通过本书的学习,一般不需要再借助其他参考书,即可完成S7-200/300/400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PLC的培训教材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1959年,在北京市的总体规划中,新投入使用的北京火车站,计划在三年时间内,用内燃机车替代蒸汽机车,使北京站成为不再冒黑烟的车站。随着新的北京站正式投入运营,使用了半个世纪的前门东火车站被弃用了,此地成为仅用于为进、出北京的蒸汽机车转头、补给的简陋处所。然而,就在这块热土上,却点燃了中国铁路牵引动力革命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