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介绍的3位建筑师是: 弗兰克盖里、彼得艾森曼和札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是“解构主义建筑展”中资格老的建筑师,但是盖里本人对解构主义却不感兴趣,他甚至说“我不是一个解构主义者!那个术语确实令我很胡涂,……远在那个术语发明前我已经当了20多年建筑师了”。从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探讨动态构成与艺术包装的过程。彼得艾森曼被誉为“建筑师中的哲学家”,他在设计中经常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虽然他对解构主义也很感兴趣,但是他认为:解构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思想与建筑风格无关。全面分析艾森曼的作品,会发现构成主义对他的影响更多一些。札哈哈迪德坦率地说过:我的作品是受早期俄罗斯先锋派影响,尤其是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tch)的构成主义作品,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的画,埃尔利西茨基(el lissitzky)的
本书共6章,分别是:片区建设:从蓝图到落地、建筑小区:与人居环境提升深度融合、市政道路:不仅仅是“透水铺装”、公园绿地:将海绵“藏”入景观、内涝防治:告别“城市看海”、 城市水系:从“水墨画”到“水彩画”等内容。书中介绍了8个经典的案例,分别是: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应急管理局大院海绵城市改造、建行北院海绵城市改造、教育局大院海绵城市改造、淇滨大道海绵城市改造、桃园公园海绵城市建设、淇水大道易涝点治理、护城河黑臭水体治理。本书从鹤壁市基本情况入手,介绍了试点区城市建设情况和生态本底特征;并系统全面的展示了涵盖片区建设、建筑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内涝防治、城市水系等不同类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典型实践案例。
《工程做法则例》是由清政府颁布的关于清代官式建筑通行的标准设计规范,原书封面书名为《工程做法则例》,而中缝书名为《工程做法》,由于是由清朝工部颁布,所以也称《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全书共七十四卷,刊行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业图书。《工程做法则例》和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由官方颁布的关于建筑标准的的两部古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此两部建筑典籍称为“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本书以《工程做法则例》为基础,以“原著 难点注解 原典图说”的形式,书中配上原著提及的相关建筑实景图和建筑结构示意图片,图文并茂,将学术性和欣赏性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原著的阅读价值。本书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
本书分为9章:章分析EPC总承包模式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EPC项目的不同融资方式,并总结EPC合同中双方的义务及风险分配情况;第2章从EPC项目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探究项目组织结构、项目经理、联营体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实践;第3章围绕分包风险管理,重点分析三种分包类型的主要风险,并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建议性的风险应对措施;第4章立足于EPC项目投标报价阶段,分析EPC项目投标报价的特点和潜在风险;第5章至第7章则对EPC项目的分别分析项目设计、采购和施工阶段的风险及应对措施;第8章聚焦保险管理,解析保险的设计、投保责任分配、保险投保和维护等核心问题;第9章则是围绕风险量化,汲取国际上风险量化的先进思想和前沿实践,以炼化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分析国际工程EPC项目风险量化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