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中國木建築(修訂版) 港版 內容簡介 「中國人用木頭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製版,然後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裡,一併寫下整個建築和工藝發展史。 當西方人用石頭寫下他們的建築故事時,中華民族在幾千年裡,卻一直利用遠比石材脆弱得多的木頭來支撐他們的家園。木頭的背後當然是有着另外的故事。」 一本由「木」引伸出來的書,訴說著作者一段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心路歷程。它是一本「中國木建築」,但又「不只」是中國木建築的書。 修訂版新增整理出一個有提綱絜領作用的詞彙表,以方便讀者細味全書。 目錄 序 前言 願托喬木 第一章 起家篇 建立一個家的態度有兩種,其一是將自然拒諸門外,其二是與自然共處一室 中國人將「家」托付喬木。家、庭並非一回事 木柱既然保留着自然氣息,樹
法蘭奇原為戰火遺孤,後由盲眼音樂老師養育,成長於西班牙小鎮。九歲時躲在船艙底部,前往美國,身上只有一把裝有六條珍貴琴弦的舊吉他。法蘭奇帶著眾神恩賜的天賦,展開絕妙旅程,一路見識二十世紀的音樂風景,古典樂、爵士樂、搖滾樂一路不絕於耳;沿途也以驚人天賦,影響眾多音樂明星:他替吉普賽吉他手金格?萊恩哈特翻譯;給小理查德寶貴的意見;頂替貓王上場表演;還為挑選二手車的鄉村歌手漢克?威廉斯出主意。法蘭奇自己成為流行音樂之星,出了唱片,大受歡迎,他的天賦卻也成了負擔。他發現,原來自己的音樂確實會改變他人的未來──只要有琴弦變藍,就代表有生命因他產生變化。在歌唱事業的高峰,法蘭奇銷聲匿跡,關於他的傳說只是愈演愈烈。數十年後,他再度現身,為的是改變*後一人的命運,之後隨即壯麗告別人生舞台。
歷史並沒有完整的結構。羅伯?卡帕的照相作品往往也沒有完整的結構,因為他相信歷史,相信照片的本質比照片的形式更重要。在20世紀動盪的20年間,羅伯?卡帕的戰地照片作品,成為他自己*的代言人。 圍繞在他身邊的只有這幾種人:軍人、酒保、美女、撲克牌友、藝術家、作家。他為蘇菲雅?羅蘭拍過照,也是海明威的好友。作家AlexKershaw為卡帕做傳時,用兩組名詞來形容卡帕:香檳與鮮血。 他是猶太人出身,於18歲那年前往柏林開始學習攝影。他早的成名作品,是在哥本哈根拍攝蘇聯共產黨領袖列夫?托洛茨基的演講。他的作品與其他人都不同:從距離托洛茨基不到一公尺的地方取景,可看出演講者緊繃的神情,但照片卻不甚完美。 這組照片奠定了他後來取景的方式。「如果你拍不到好照片,」他曾說:「那是因為你距離現場不夠近。」他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