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曾紀鑫話劇《永遠的船》、《土地無邊》、《擋不住的誘惑》、《尋找活法》、《人生是條單行道》五部,多數榮獲中國戲劇類獎項,並在《新劇本》、《戲劇之家》、《福建藝術》、《楚天藝術》等刊物發表,其中《土地無邊》入選中國中央戲劇學院編選的《劇本選》。 作為一名頗具影響的實力派作家、學者型作家,曾紀鑫的文化歷史散文、長篇小說在海峽兩岸產生了廣泛影響,他的劇本更是別開生面,不僅豐富了舞臺藝術創作,也是極具可讀性的文本。本冊所選劇作,立意深遠,內涵豐富,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曲折動人,拓寬了戲劇的表現路徑與藝術手法。
教習劇場(theatre-in-education, 簡稱T.I.E.)源於1965年的英國,它以劇場演出為核心,以教育目標為依歸,過程中強調觀眾的參與互動;透過演出的引導,過程中鼓勵參與者表達與溝通,並能夠同理與關心他人的感受,乃「寓教於樂」的*註腳。過去四十多年許多教習劇場團隊將演出直接帶到校園,為達劇場溝通的效能,每場觀賞人數限於25-35人之間;近年更朝向社區服務,與博物館、監獄、婦女團體、環保團體…等不同單位合作,發揮其「應用劇場」的雄厚潛能。本書將以教習劇場與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合作的兩齣戲《一八九五 開城門》與《彩虹橋》為例,從規劃演出製作、演員訓練、劇場策略的安排與學校的聯繫等,從導演角度來談教習劇場如何以歷史為題材,來完成「透過劇場學習歷史」的目標,內容並含括教習劇場基礎概念與台灣教習劇場的發展概況,提供對戲劇教
常任俠先生於東方藝術史論的研究成就,早為中外學界所公認。然而,詩歌與戲劇創作則為他治學生涯中與之並舉的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從時間跨度上考察,從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作者創作的劇本約有十餘部,劇評數十篇及中國戲劇舞蹈史學研究專著等,幾乎伴隨著他的治學生涯,直到生命的後。其貫通古今、融匯中外,著眼民族精神,追求雅俗共賞的戲劇創作藝術風格,誠為當世所罕見。學術價值如何,自待品評;而將這些歷盡戰火硝煙和政治運動劫難之後保存下來的文字進行搜集整理、結集出版,以為世人提供研究、欣賞的初衷,相信不惟作者之私念,更是文化傳承、社會需要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