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問:昨天還熱烈被提倡,到明天就完全改觀的善、與犯罪僅有一線之隔的善,到底是什麼? 盧梭說:遵循慾望衝動而活是奴隸,遵循自己制訂的法律才是自由。 康德說:頭上有燦爛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世上是否存在普遍正確、良善的行為準則?究竟「法」是什麼?道德又是什麼? 何以讓千年以來的哲學家為此爭論不休? 西元前三九九年,蘇格拉底因犯了「不信奉國家所承認的諸神,並且讓年輕人腐化」的罪,而被判死刑。後,蘇格拉底堅持遵從雅典國法,接受判決。蘇格拉底的死,成了西方法學家不斷討論的主題:人是否有遵守法律的義務?即使是惡法,我們也必須遵守嗎?又是誰賦予法律強制力? 為了探討「法」的起源及概念,本書整理網羅千年來哲學家的論述。從霍布斯、洛克、盧梭到康德,這些形塑近代國家概念
法律如何從原始與野蠻過渡到文明與理性? 本書一頁頁掀開法律史,映照人類社會發展的縮影; 在時間的長河中,引領我們探索現代法律的緣起。 法律是人類文化歷史的縮影,本書是部完整闡述法律在西方文明中如何演進的故事,告訴我們人類如何從茹毛飲血的野蠻世界,一步一腳印地發展出高度精緻化的文明和複雜的社會結構。故事的焦點置於普通法系的起源與發展,並著重在公民之間的私法關係上,同時強調商業的發展是法律的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相信現代社會的法律必須以法律史為基礎,就像人類不能孤立於自己的傳統一樣,而法律的發展必須與基本的社會事實有關,不能和人類的整體生活分離。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山間小溪一樣流暢的筆調,將這一題材闡述得扣人心弦,。 《法律的故事》從這樣宏觀的
陳文茜針對社會各種現象的書寫《只怕陳文茜的》討論了非常廣泛的議題,如兩岸、族群、三一九槍擊,也針對三二七之後的新民主運動有感而發。《只怕陳文茜的》共分八輯:分別為〈給族群〉、〈給暗殺〉、〈給廣場〉、〈給兩岸〉、〈給老人〉、〈給小人物〉、〈給大官〉、〈給自己〉等,附錄:〈兩種回憶的遊戲──陳文茜對談李敖〉。內容為陳文茜評時論政之文字,有對歷史的追索,對兩岸情勢的分析,對政治人物的褒貶,還有對小人物生存情狀的關切,與自身的感懷。在政治與文化兩個範疇間,陳文茜以其獨到的經歷與視野,蔚成一家之言,精彩的言論與書寫,讓人看了心有戚戚焉。在序文〈山頂人生〉中,陳文茜寫道:「正因為只有這支筆,是我出生到現在,從來不變的精神力量。從來不變的家,從來不會失去或死去的親情,它像我的親人。在
跨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歷政治與經濟的混亂震盪後,台灣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崩解,並在內向瑣碎的爭論中喪失了面對未來的準備與宏觀的視野,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面對此一現象,毅然慷慨陳詞期能振聾發聵。「沒有關懷,不會有視野。」從台客說到企業文化,楊照自生活細節中觀照社會現象,旁徵博引中外歷史,從意義之海的滔滔洪流中,揀取如砂金般閃耀微光的觀點,在現今價值紛亂、速食淺薄的社會中提供一點指引,期許讀者以開闊的視野與胸襟,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原油價格高騰、狂人格達費垮台、911恐怖攻擊事件……看似遙遠的世界火藥庫――中東,其實正一點一滴地影響你我的生活! 揭開21世紀序幕的,是震驚全世界的「911恐怖攻擊事件」。往前回溯則有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波灣戰爭」。在此之前若提到中東,便感覺那是月下一片沙漠的遙遠國度,和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但70年代「石油危機」的發生,讓人們首次體認到中東的重要性。 還記得嗎?由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失敗之後,原本1桶20美元的石油價格,在2008年一度飆升到1桶140美元的高價。這是因為中國、印度等國的崛起,造成能源需求高漲所致,「石油危機」再度到來,中東產油國開始出現「油元集中」的怪現象。 就這樣,與世界經濟不景氣正好相反,中東諸國的景氣始終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近「伊斯蘭金融」、「杜拜驚奇」等詞彙也傳遍全世界,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