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於精神醫學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的近代史 精神醫師如何成為醫師,精神病人又是如何成為病人? 我們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將會決定我們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 「我想,一旦我能夠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瘋子,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病房的新進住院醫師在面對患者時的內心掙扎,或許也是我們的。所以涉及精神疾病的社會議題總是會有許多爭議 我們希望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理性、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 因為我們不確定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它是一種身體上的病,還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病?它存在於大腦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濃度的改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以及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之中? 但無論如何,受苦是真實的。 《兩種心靈》是一個人
黎巴嫩詩哲紀伯倫 綻放愛與哲思之美的不朽散文詩集 ★出版至今譯成超過50種語言,全球銷售破千萬冊 ★創「紀伯倫體」,融合西方奔放的浪漫主義精神,與阿拉伯神祕的古典文學色彩 《先知》1923年甫出版即席捲全球,西方世界一致評價這是「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被譽為是與泰戈爾「諾貝爾文學獎詩集」《吉檀迦利》齊名的登峰造極之作。 在書中,紀伯倫化身神祕先知阿穆斯塔法,以散文詩為形式, 悠然道出他對愛、婚姻、工作、死亡、自由 等人生大哉問的徹悟與洞見。 他用簡潔的文字和躍動的想像,乘載了深邃的人生哲理, 話語中不只充滿真知灼見,更滿懷對生活和命運的理解、豁達和慈悲。 關於【孩子】,人們常視小孩為自身意志的延續 他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