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与卡文迪什实验室》是就科学革命理论问题和从科学革命的观点观察卡文迪什实验室的贡献两个方面,着重分析和写出的。从纯科学史的观点研究科学革命,特别是现代科学革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来自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从科学革命的观点观察在现代科学革命全过程中起过主力军作用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及其科学家们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该项研究的具体化和深入。也许这两点构成了本书的特色。
本书是在借鉴国内有关实验数据处理和科技绘图方面的教材和专著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实验数据处理与教学经验编著而成的。全书共分四章,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实验数据处理和科技绘图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方法。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实验数据的测量及误差;第2章:Excel在数据处理和科技绘图中的应用;第3章:Origin在科技绘图中的应用;第4章:SAS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还可供从事数据分析、处理工作人员做技术参考。
本书系作者以20余年螺旋藻领域的潜心研究与开发利用为基础,汇聚螺旋藻形态变异与生产性状相关性、生产性状分子标记、新品系开发利用等国内外原创性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对推进当前螺旋藻研究和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内容包括: 1.螺旋藻及其产业概况; 2.螺旋藻形态学及其变异与生产性状的关系; 3.螺旋藻分子遗传育种及新品系开发利用; 4.螺旋藻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专为科研导师及指导教师提供关于道德标准的非正式课程而设计。本书论述了科研行为的道德基础以及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个人与职业性问题。它不仅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研究 无论是学术、企业还是政府背景 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科学学科。 第三版《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体现了自1989年版、1995年第二版出版发行以来的发展。第三版秉承了本书的一贯特点,即包含大量假设情景,为特定情况的思考与讨论提供指导。 《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但也适用于处于科学事业不同阶段的所有科学家。
翻译家郭宏安作序,陈筱卿翻译! 特别收录《论风格》、《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 布封的《自然史》全书36卷,堪称煌煌巨制。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了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的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其结构风貌,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布封这位人物的独到思想、怪诞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所有助益。
30年后,50年后,在世界上,科学技术将出现怎样的奇迹?人类将怎样生活?怎样深入地下、海底去开矿?机器人怎样管理整个工厂的生产?怎样跟相隔几千里外的朋友面对面谈话?那时的房屋、道路、桥梁、交通工具……又是什么样子?怎样……怎样…… 在李四光等编写的《科学家谈21世纪》这本书里,二十几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给我们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他(她)们给我们描绘了一幅21世纪美好的图画。 这些幻想故事,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可以启发我们更好地去想象未来的科学世界,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为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发愤学习。 《科学家谈21世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30年后,50年后,在世界上,科学技术将出现怎样的奇迹?人类将怎样生活?怎样深入地下、海底去开矿?机器人怎样管理整个工厂的生产?怎样跟相隔几千里外的朋友面对面谈话?那时的房屋、道路、桥梁、交通工具……又是什么样子?怎样……怎样……在李四光等编写的《科学家谈21世纪》这本书里,二十几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给我们回答了以上这些问题,他(她)们给我们描绘了一幅21世纪美好的图画。这些幻想故事,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可以启发我们更好地去想象未来的科学世界,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为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发愤学习。《科学家谈21世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早的国家之一。就科学技术方面来说,除了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以外,在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地学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也都曾经有着惊人的成就。从秦汉到明代初期漫长的一千多年里,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然而,到了明代中叶,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停滞。虽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科学技术也曾一度呈现复苏气象,但仍然是在传统的道路上继续踯躅缓行,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率先产生。与此同时,16世纪的西方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却发生了科学革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此后,中国与西方在科技上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国内学者和学生在国际学术界日益活跃,发表高质量的国际期刊论文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已经成为衡量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对于国内学者和学生来说,在撰写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投稿、与编辑打交道以及申请基金时,熟悉和遵守国际惯例日益重要。 本书比较系统地针对国内年经学者和学生入门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试图“对症下药”地释疑介绍和解释科学研究中成果报告的国际惯例和规范,力图为科坛新学者提供可靠且有用的信息。 本书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出版,共分2章。第1章讨论发表论文和做学术报告,包括:如何引用文献、如何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如何做学术报告。第2章讨论学术参与,包括:如何做国际期刊编委、如何申请研究基金、如何做研究及选择研究课题。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本书的特点是对科技政策体系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层次探讨,对科技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本书主要内容如下:,将系统论运用于科技政策体系的分析,剖析了科技政策体系的非线性特征和涨落作用。第二,对科技政策制定的环境和原则进行了分析,并论述了科技政策制定的程序及模型。第三,分析了科技政策制定的风险,并运用博弈论构建了若干数学模型,辨析了科技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博弈行为。第四,探讨了科技政策评价的类型及标准,研究了科技政策的评价方法。第五,透析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政策制定实践,并从中总结出若干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作用。第六,着眼新的国际背景与形势,对我国的具体科技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在跨国公司R&D国际
科学的本质是批判,交流的本质是质疑。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作为原始创新的源头之一的作用,弘扬 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 ,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为科学家萌芽时期尚未获得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交流平台。该活动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举办。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采取对沙龙讨论全程现场记录的方法,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组织编辑了这本文集。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生产总值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首先滑坡、精神空虚,等等。为此,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本科生每年必须完成人文、艺术和社会道学领域中的8门课程,每门课程9个学分,共计72个学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有类似的规定。加强文化素质教
通过本书,笔者不是要系统介绍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历史和在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而是就该室在现代科学革命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说明,以期从中得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对现代科学革命和总的科学革命研究做深入的展开。特别是从一个在某次科学革命过程中始终起过重大作用的科学家和科学组织的具体事例角度,展开详细分析和说明的著作仍还是一个空白,也许这本书可以在这些方面具有新的特色,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
控制论是20世纪中叶诞生的一门科学理论,其影响力已经穿透学科的疆界,直抵今日众多热门的研究领域,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控制论都是一项具有革命意义的科学成就。
本书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对技术悲观主义作了系统的思考。 1.存在技术悲观主义吗? 提出这个问题看似幼稚,但深究起来却发现这是技术哲学理论研究视野中的一个盲点。因为在我们谈论技术悲观主义时,对它的本质、划界标准、产生背景、价值功能等并不清楚。历史地 分析,技术悲观主义古已有之。在古代,中国的老庄学派就把技术看做伤风败俗的“奇技淫巧”、道德沦丧的罪魁祸手。近代西方浪漫主义学派的代表卢梭更是在技术造就人类文明取得辉煌成就的欢歌声中,首先举起了批判的大旗。自卢梭以后,对技术的批判就不曾停止过,而且技术越发展,对技术的批判和指责越强烈。特别是20世纪的人文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环境保护主义、罗马俱乐部、后现代主义和相当一批科学家、技术专家乃至公众等对技术批判的呐喊
我们在现代化奇迹的包围中度过一生,而我们却对化学污染耿耿于怀;我们使用来自核电站的清 洁电力,却又担心核事故的发生……技术真的像我们许多人所想的那么危险吗?农药、酸雨、全球气温上升,以及核能带来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我们的管理机构正在给我们以适当的保护吗?本书将为读者提供*权威的科学信息和重要的事例。这些资料为人类认识和揭示自然奥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
本书是一部文集,是国外学者对公众理解科学和公民科学素养与态度调查的反思和批判,对于中国的科学传播(或者科学普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作者来自社会学、传播学、STS等不同领域,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他们从科学史、技术史、技术社会学、风险研究、技术评估、风险预知、风险沟通,以及媒体分析等各个角度,对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研究历史、调查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公众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问题、理解与信赖问题给出了反思之后的回答。既有理论论述,也有实证研究,还有案例分析。 本书对于中国学界来说,不仅是一份很好的营养,也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本书对于下列人士尤其具有参考价值:从事科学传播(或科学普及)的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从事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哲
本《指南》主要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与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共性的内容。其适用对象包括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企业科研人员和科技出版单位编辑等。《指南》既能为缺乏科研实践经验者提供指导,也可以供有经验的科研人员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本《指南》了解和掌握科研活动中有关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方面的基本要求;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可查阅《指南》的相关条目。
本书旨在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本书共有七章,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科学研究的发生方法论问题;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等。
人类飞上蓝天屈指算来不过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中蓝天上已经充斥着人类的飞行器,这些飞行器很多充满着传奇色彩。 日本自己研制的F一2战斗机到底有多厉一害?印军战胜美军的过程中有怎样谜一样的色彩?F一117为什么会退出历史舞台?台风战斗机为什么卸下航炮安装假弹?哪种战斗机能在海上跳芭蕾舞?这些问题在你手中的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如今的蓝天常常充满硝烟,当代的多次局部战争都是从蓝天上发起攻击。你知道美军空袭利比亚的战争故事吗?你知道俄军的战斗机“攻击”“小鹰号”航空母舰的惊险一刻吗?《航空传奇》由焦国力所著,打开《航空传奇》,你会从中看到上面提到的战争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