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普里戈金在这本书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彻底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 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 免费午餐 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所有操作人员都警觉地坚守着工作岗位,核反应堆依然会发生灾难性的熔化事故?为什么我们制订得甚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如此频繁地出岔子? 迪特里希 德尔纳,德国*科学奖获得者,在此考虑为什么 假定具备所有的智能、经验和信息条件 我们却仍然会犯错误,有时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缘于他所谓的 失败的逻辑 :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某些倾向 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关系,还有线性思维 它们适合于过去的简单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复杂世界却有着灾难性影响。当今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因为每件事都有多重结果;我们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虑问题,因为所有的情况都
像艾滋病这样的疾病为何能够摧毁免疫系统?像纽约、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如何能够不间断地保障食品、医疗、服饰和数百万种居民必需品的供给?这类高度复杂系统的运作仍然是一个谜。但是通过霍兰及其同事在圣菲研究所和密歇根大学的工作,现在已经接近找到一种解答。 作为遗传算法之父和复杂性科学的先驱者之一,霍兰从一开始就处于复杂适应系统(CAS)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中心。 这部里程碑式著作为这一崭新领域首次提供了一种协调一致的综合,展示了霍兰的独特洞见。本书强调寻找支配CAS行为的一般原理,注重扩展众多科学家的直觉。书中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全部CAS的计算机模型。霍兰通过描述我们能够做什么,总结了如何增强对CAS的理论认识。他提出的若干理论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对付耗尽资源、置我们世界于危险境地的棘手的CAS问题。
彭加勒的《后的沉思》这部遗著收录了彭加勒在后的科学生涯中就数学和科学以及它们的哲学所发表的九篇文章和讲演,其中包含着他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见解。《规律的演变》一文就自然规律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空间和时间》讨论了相对性问题;《空间为什么有三维?》对这个问题作了新颖的解释;《无限的逻辑》讨论了罗素的类型理论;《数学和逻辑 分析了实用主义和康托尔主义对数学在逻辑中的作用的见解,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量子论》是作者临终前不久写的一篇评述性文章,论述了量子论及其应用,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观点; 物质和以太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世纪之交物理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后两篇《伦理和科学》及《道德联盟》论述了伦理和科学的关系,说明了科学在道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这些文章和讲演文笔流畅、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被禁止的知识》旨在向现存文明中科学技术与精神意识领域的正统观念发出挑战,出现在书中的受访者全都是名动天下的当代天才: 加来道雄,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不可思议的物理学》作者; 埃德加 米切尔,阿波罗14号登月宇航员,《探索者的道路》作者; 斯坦顿 弗里德曼,全球UFO调查员,《飞碟与科学》作者; 马里奥 博雷加德,意识-神经生物学家,《精神大脑》作者; 爱德华 麦考斯基,哲学家,《古埃及的精神技术》作者; 德隆瓦洛 默基洗德,精神灵修师,《生命之花的古老秘密》作者; 这17位受访者通过与访问者──同样是全球闻名的灵性导师──帕特丽夏 科莉的精彩对话,深入挖掘了长期以来被主流学术界蓄意隐瞒的一些关于科学与意识的真相,包括:1.弦理论与不可能的物理学,2.UFO及外太空
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伊利亚·普里戈金在这本《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珍藏版)》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 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本书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基础上,注重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深入浅出,以大量的实例详细介绍试验数据处理及试验设计的方法与应用,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学以致用,章节后还附有大量练习题,学生课后可以自主练习或自测。本书主要包括误差理论及离群数据判定、统计假设、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试验设计方法、产品质量控制理论与实践和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化工、化学、生物、轻工、环保以及新材料等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和本科及研究生的参考书目,也可以作为从事科研工作中需进行数据处理和试验设计方法及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管理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由大学生自然科学指南和心理学指南两册书合集而成:前者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几何学、化学和生物学,着重讲物理学及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后者则介绍了心理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领域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黄培云——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全程参考了这所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92岁的他,雅达散淡,娓娓道来:四处迁徙的少年时代,30年代的清华化学系,亲历“一二·九”,参加湘黔滇步行团,西南联大第一届毕业生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与赵新那喜结连理,回国后艰苦建校,粉末冶金学科建设,粉末理论的思维过程,他的口述中有生平积累的治学思考,也有对师友与亲人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 涉及人物:师长郑桐荪、吴有训、张子高、高崇熙、余瑞璜…… 同学姚依林、屠守锷、吕保维、陈新民、黄家驷、张培刚、汪德熙…… 岳翁赵元任一家人的铁闻,以及老先生两次归访之旅的趣事。
目前研究表明,企业中的大部分知识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而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价值*同时价值流失多的也是隐性知识。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将隐性知识*程度地沉淀到企业内部,终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效益。鉴于企业隐性知识普遍存在的现状以及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张凌编著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丛书:基于认知地图的隐性知识表达与共享》将认知地图作为一套体系化的工具与流程,引入大型国有企业隐性知识管理,帮助企业挖掘隐性知识来提供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并给出实际案例,具有可操作性,紧密结合现代企业的决策环境,提出企业直觉决策情境下的认知地图构建、合并与分析体系,帮助企业沉淀和共享隐性知识,并且做出管理决策。 《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丛书:基于
以前医生建议吸烟,现在又说吸烟致命;我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认定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深信雷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恐龙,但这些事实已经通通被推翻。可见,事实并非一成不变。 但是,知识的变化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迹可循的。在众多领域,知识的进化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这种进化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书中,阿贝斯曼把我们带入了文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有的领域瞬息万变,有的领域的兴衰需要若干年,有的领域的变迁则跨越了几个世纪。 书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例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伯雷故事集》的统计分析里能学到什么?丈量一座山的高度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许多家长仍然告诉孩子要多吃菠菜? 《失实》一书是通往科学新世界的精彩旅途,让我们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反想过去,应对当
苏联历史地理学家约?彼?马吉多维奇撰写的《世界探险史》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地理探险通史,它详细记述了人类历史上横跨两千余年的两百多次探险活动,其中包括古代、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地理发现。这部历史地理学名著提供给读者的,除了相关历史地理学知识以及一千多名探险家——如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白令、库克、阿蒙森、塔斯曼等等的探险经历之外,它还弘扬了探险精神,并且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史和开拓史。
......
全球范围内专利数量的急剧膨胀引起各国对专利质量的关注,人们意识到专利质量在不断下降。专利质量过低,不仅降低竞争力、遏制创新、引起众多的权利纠纷,还会增加社会成本、浪费社会资源。很多发达国家的专利战略已经从关注数量调整为提高质量,我国才刚刚进入重视专利质量的新阶段。重视专利质量离不开评价专利质量,而评价专利质量的核心又是专利质量指标问题。首先,《专利质量指标研究》(作者:万小丽)将专利质量界定为专利技术对使用者形成竞争力的重要程度,为专利质量指标研究奠定基础。目前国内外对专利质量尚无统一定义。现有的专利质量定义要么只判断专利是否符合专利授权实质性条件,要么仅仅考虑法律效力、技术质量和经济效益中的某一个因素。本书认为,专利的本质是技术,专利技术的利用终要转化成产品,能否使专
《产业技术论》是一本从整体上考察技术的著作,可以称之为技术论的著作。技术论也是一个“大口袋”,既包括技术哲学,又包括技术社会学。日本的产业技术论已经被纳入到经济学里,中国由于学科的人为划界的原因,用技术哲学代替技术论,使得对技术整体的研究,要么是哲学 的,要么是社会学的。非此即彼的分类不应该成为研究的限制。技术是一个多面体,应该有多重视角,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说它是一本有关技术哲学的著作,其“哲学味”并不浓;说它是一本技术社会学的著作,还有点哲学味;说它是一本经济学的著作,但又与产业论的视角研究技术有所不同,因为它毕竟是从技术的整体来研究产业技术,而不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产业中的技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科学与技术、发明与发明权之争、并非每种发明都造福人类、评价发明的标准随时代而异、允许“无用”的奇情异想、“四大发明”的定型版本、“批”派、“挺”派、“新四大发明”选项等。
科技政策词汇的规范研究,是一项复杂、难度较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有选择地利用前人的文化积累,还要对不同词语的实用状况进行客观的描述,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内容的稳定性和趣味性,即不使人事和时势的变迁影响词汇的生命周期。因此这项工作需要在大量收集并融合各种资料后进行独立研编,作业程序繁复,智力投入较大,工作周期较长。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5年将“科技政策词汇规范研究”列入国家科委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研究工作者经过近4年的艰苦工作,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中词频较高的112条科技政策词汇进行了规范研究,对词汇的提出、演化过程以及所涵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较为完整的论述。研究工作者兢兢业业、反复斟琢,勤奋砥砺。每个词汇力争做到了定义准确、概念清楚、文字简练、叙述有条理,
本书在介绍系统安全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观点的基础上,重点地介绍了系统安全评价与预测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增加了一些反映该领域新进展的内容,如两类危险源的概念、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等。 本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理论联系实际,文字简练,各章都附有思考题,除可作为高等学校教材外,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或用于职业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