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设计和布线的角度分析研究了电磁兼容(EMC)和印刷电路板(PCB)所涉及的问题,全书内容共有9章。~3章介绍了EMC的基本原理、PCB中的EMC以及元件设计中的EMC,第4章论述了PCB中镜像面的原理与特性,第5章和第6章详尽地阐述了PCB中的旁路与去耦以及传输线的设计原理。第7~9章就信号的完整性与串扰、PCB走线终端以及PCB布线中的接地原理进行了论述。 本书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适合于那些涉及逻辑设计和PCB布局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测试工程师和技师,从事机械、加工、制造和兼容调试工作的人员,EMC顾问以及负责对硬件工程设计进行监察的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电磁兼容技术的基本知识、概念,以及、外电磁兼容技术标准,着重从工程实践角度阐述电磁兼容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应注意事项。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屏蔽技术、滤波技术、接地技术、线路板设计、电缆设计、瞬态干扰抑制、电磁干扰诊断与解决技术以及在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中的EMC技术。 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从事电气和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检验与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同时也可供电气与电子工程、无线电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自动控制、仪器与测量技术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海岸动力学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在河海大学2001年以来所使用讲义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这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英文教材。《海岸动力学》共分8章,内容包括绪论、波浪理论、波浪、波浪传播变形、近岸流、非粘性泥沙运动、粘性泥沙运动和海岸演变,每章后附有相关专业词汇的英汉对照表。《海岸动力学》入选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精品教材,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供高等院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以及其他相近专业开设海岸动力学双语课程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涉外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本题解与目前的教学大纲密切配合,分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静电场和静磁场、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辐射、狭义相对论、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六章,包含了246道习题和解答;其中有基本题、典型题、较难的题与联系实际的题。在题解中,既注重物理上的分析,也注意数学演算。有些题还给出了不同解法,甚至几种解法;并加以讨论。本书还收入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试题和1979~1988年间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国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 (CUSPEA)的有关试题。
本书全面讲述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场论、静电场、恒定电场、恒定磁场、静态场的解、时变电磁场、平面电磁波、导行电磁波、电磁波的辐射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电子信息类及相关专业本科或研究生的教材,用作高职高专教材时可适当节选,也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电磁场基础理论及应用的参考书。
本书是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工程电磁场导论》相配套使用的辅助教学用书。本书对《工程电磁场导论》中的每节后的习题,每章后的总习题以及思考题,无一遗漏地作了较为详细的解答。考虑到通信专业的需要,在每章后边增加了一些波的补充题。 本书的出版,对使用《工程电磁场导论》以及其他同类教材的教师和学生都将起辅导参考的作用。本书可作为电类各专业和自动化类各专业以及电大、夜大、函授类大学生学习电磁场理论的参考用书。
《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者杨慧春、张茹。《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包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两部分内容。电磁场理论部分介绍了矢量分析、静电场、恒定磁场、恒定电场、时变电磁场、平面电磁波等内容,全面阐述麦克斯韦方程及电磁问题的边界条件,并阐述了均匀平面波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特性;天线技术部分介绍了电磁辐射及天线基础知识,包括单极天线、阵列天线、引向天线、微带天线、抛物面天线等内容。每章末均附有习题,同时附录给出了一些常用的矢量恒等式以便读者查阅。本书内容精练,注重实践性和新颖性;物理概念清晰、文字易懂、图文并茂。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微波工程及相近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作为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地球的电离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线电通信。电离层环境的不规则变化会影响低纬轨道卫星以及卫星导航定位的正常工作。因此,研究电离层不仅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还有着实际的意义。这本由龚韵著的《基于Arecibo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电离层动力学研究》利用位于Arecibo,波多黎各(18.3°N,66.7°W)的双波束非相干散射雷达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位于低纬电离层E层和F层的大气潮汐波和行星波,讨论了中性风、电场以及双极扩散对Arecibo电离层午夜塌陷的影响。具体工作概括如下: 1.利用Arecibo双波束非相干散射雷达在2010年1月14日~23日的观测数据,我们分析了周期为24小时和12小时的大气潮汐波的传播特性和垂直结构。 2. 次报道了在低纬度电离层F层周期为8小时的大气潮汐波,并且分析了8小时潮汐波的垂直结构,讨论了观测到的8小时潮汐波的激发机制。 3. 次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