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大题典”是一套大型工具性、综合性物理题解丛书。丛书内容涵盖综合性大学本科物理课程内容:从普通物理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近代物理到“四大力学”,以及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激光物理、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等。内容新颖、注重物理、注重学科交叉、注重与科研结合。 《分子、原子与亚原子物理学(第二版)》卷共4篇,包括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实验方法和粒子束。
《分子及凝聚态系统物性的计算模拟:从电子结构到分子动力学》主要讲述总电子结构到分子动力学的分子及凝聚态系统物理的计算模拟。属于我国近年来物理学方面前沿的科研成果。
《高分子物理及化学》这门课,不仅为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主课,也是其它非化工类专业的工科学生的必修课,本书正是为满足后者的需要而编写的。本书以高分子物理为主,但同时突出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理论及改性,这后部分对于非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高分子材料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时,要求材料具备专业应用特性及特殊功能。高子化学是这两部分的基础,所以前面又加了1章高分子的基础知识。这样综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非化工类学生需要掌握的系统知识,而且突出了交叉科学应用的特性。 本书也是高等学校专业教材,适用于非化工类专业的要求如印刷、包装、纺织、轻工等类专业的课程要求,本书课程重点不在高分子的合成部分,而是在高分子的性能及改性部分,所以本书的课程以高分子物理为主,其中包括四个主要部分:高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NMR)好似一棵长青树,枝繁果硕,迄今为止相关研究成果已获得5次诺贝尔奖。 第1次,美国科学家Rabi发明了研究气态原子核磁性的共振方法,获l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2次,美国科学家Bloch(用感应法)和Purcell(用吸收法)各自独立地发现宏观核磁共振现象,因此而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3次,瑞士科学家Ernst因对NMR波谱方法、傅里叶变换、二维谱技术的杰出贡献,而获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第4次,瑞士核磁共振波谱学家Kurt Wüthrich,由于用多维NMR技术在测定溶液中蛋白质结构的三维构象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同获此奖的还有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日本科学家。 第5次,美国科学家Paul Lauterbur于1973年发明在静磁场中使用梯度场,能够获得磁共振信号的位置,从而可以得到物体的二维图像;英国科学家Peter Mansfield
《分子共和国》的出版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徐光宪先生(他可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大师哟)挥笔写下了本书的“开国大典”,而书中内容都来自他和师生们的创作。从“单质一族”的氢气、氧气,到“无机城市”的硫酸、硝酸、二氧化碳,再到“有机堡垒”、“铁匠铺”……师生们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分子共和国”。他们所特有的学术敏锐,独特的观察视角,清新活泼的语言,加上良好的化学基础,构成了这组科普文章引人入胜的要素。 《分子共和国》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科普文章,同时也汇集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育成果的结晶。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让学生们学以致用,把化学带回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化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学院一贯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