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章,并附有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主要内容包括:气体,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溶液与相平衡,介绍溶液与相平衡所遵循的局部规律和普遍规律;电化学基础,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电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表面现象,介绍发生在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如润湿、曲界面两侧压力差、毛细管现象、吸附等);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介绍这两类重要物质的定义、分类、命名、主要作用以及它们对表面现象、分散体系性质的影响;分散体系与高分子溶液,介绍分散体系分类、典型的分散体系(如溶胶、凝胶、乳状液、泡沫、高分子及其与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
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前沿学科。它不仅与化学中各个分支学科密切相关,也和生物、材料、物理、信息和能源等学科互相渗透。 本书重点从原理和方法上系统地介绍配位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联。全书共六章。第1 章简述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和超分子化学的关联,第二3 章分别研究配位化合物结构与成键的量子化学原理以及其结构和谱学研究方法。第4~6 章用现代化学观点分别讨论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成键规律、物理化学性质、反应活性与结构的关系。
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抽象、公式应用灵活、逻辑思维富含哲理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令初学者 爱怕 交加的基础理论课程。爱者,是因为它充满挑战性的丰富内涵,是因为它令人着迷的奇思妙想;怕者,则往往源自于它抽象的概念,公式应用的千变万化及基本原理的令人费解。 作为一名初学者,如何将这些害怕心理消除于萌芽之时,除了来自于教师的启发引导之外,习题演算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
《钙钛矿发光材料与器件》旨在深入理解钙钛矿材料,内容涵盖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性质、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以及薄膜与器件的制备工艺,共十一章。章介绍了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物理性质,第二章介绍了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第三章至第六章介绍了近些年基于钙钛矿材料的单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现状,第七章介绍了金属离子掺杂对于钙钛矿材料性质及其器件性能的影响,第八章介绍了几类非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及其衍生材料,第九章介绍了一些制备白光钙钛矿材料及器件的研究,第十章介绍了钙钛矿发光器件中用到的电荷传输材料种类,第十一章介绍了各类钙钛矿发光器件的工作稳定性。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系统阐述物理化学(不包括结构化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物理化学的部分研究前沿,紧密结合物理化学在能源、环境、材料、生活和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每小节之前,提纲挈领地列出该节核心内容及实际应用提示,既一目了然,又便于复习和记忆。阐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本书的量和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物理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旨在尽可能精炼地介绍物理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选材深度适中,叙述简明扼要,案例紧跟前沿,强调对物理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过程的理解,以使读者掌握物理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本书在每一章中还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实战练习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以便能将其灵活应用到各自的科研工作中。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是有机电化学合成领域的一本专著,系统地介绍了这一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本书的内容是绿色电化学合成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分12 章。首先介绍了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电合成反应器、电极材料、隔膜材料、性能评价方法等内容,然后重点阐述了有机电氧化、有机电还原、有机电氟化、金属有机电合成、间接电合成和特殊电合成的原理与方法,最后介绍了工业上应用的电解槽、电极材料、隔膜材料以及有机电化学合成的技术和工艺。书中编有不同类型的有机电化学合成实例,每章末均附有参考文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进入21世纪后,北京大学对本科化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开设了基础和中级两个层次的专业课程。本书即是这次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全书以精练、通畅的语言介绍量子力学基础、分子光谱基础和统计热力学基础的内容,注重理论本源及应用,而不追究数学细节。书中不乏编著者独到的心得,让艰深的中级物理化学知识更易于学习掌握。以本书为教材在北大讲授,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 《中级物理化学(第2版)》的1版于2012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第2版大大扩充了1版的内容,并新增分子光谱基础的介绍。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对高等学校教师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物理化学实验及其数据处理(化学化工类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在编排上首先以验证性基础实验为主,系统地涵盖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结构化学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通过基础实验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实验原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实验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添加了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注重实验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与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物理化学的新进展、新技术与实践应用。 《物理化学实验及其数据处理(化学化工类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引入了当今世界上著名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处理软件之一,即科技工作者广泛使用的Origin软件对物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对一些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与优化,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理论与计算化学》回顾了理论与计算化学发展的历程,揭示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理论的发展对整个化学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分析了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了前景和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和战国家科学思想库略性措施,建议了促进学科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对学科涵盖的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 化学中的统计力学、微观反应机理和反应动态学、材料科学中的问题. 生命科学与药物化学中的问题五个专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要前沿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探索和讨论。
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绪论、物理化学实验的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实验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综合及设计实验、附录。结合目前各院校教学设备情况选编了44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关键词、目的、基本原理、药品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思考题等。本书力求能够更好地反映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和培养研究型人才,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上进行更新,注重内容的新颖性、综合性和趣味性,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医学、药学、食品、环境等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实验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实验(第2版)》这次修订在物化实验选题上进行更新与补充。在实验选题的内容中,注意选用不同方法、不同仪器和不同难度的实验。注意提供更多思考题讨论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选题后面,增加了计算机程序。
本书根据普通院校理工科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化工、材料、制药、生物等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编写而成。全书共分4章。第1章介绍了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误差和数据处理。第2章为实验项目,共编入了14个实验,涉及常见的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和结构化学等内容,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取以培养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技巧,进一步加深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目的的经典实验。第3章是相关实验技术及常用仪器仪表的简要介绍。第4章为附录部分,附有各类物理化学实验的参考数据。 本书编写精练,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材料、制药、生物等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
本书是由孙世刚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上、下册的配套参考书。在编排上,仍以与教材一致的章为单位,每章由“主要公式”、“例题解析”、“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解答参考”、“自我测试题”六部分所组成。罗列主要公式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方便;例题解析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将原题与解答分开旨在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演算习题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检查演算结果提供必要的帮助;自我测试题主要用于对自己每章所学知识的检验。
本书是在1985年出版的《物理化学》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全书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适当更新了部分内容,并增加了例题、思考题和练习题的数量。上册共六章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溶液、化学平衡、相平衡和统计热力学初步。下册共六章包括化学动力学、电解质溶液、可逆可池、不可逆电极过程、表面现象、胶体及大分子溶液。 本书不仅适用于师范院校的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而且对其他理工院校的有关师生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根据工科课程体系的特点编写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全书共分8章,含45个实验项目。主要实验内容包括:物质热力学性质的测定、电解质溶液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测定、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的测定、界面与胶体性质的测定、结构化学实验等。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科学地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本书第1章详细介绍了实验误差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方法。在第7章还介绍了与实验相关的仪器设备的使用知识。为方便使用,本书后一章收录了有关的物理化学常用数据。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与化工、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冶金、矿物加工、采矿安全、成型控制、生物工程等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是根据1995年原国家*《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而编写的,突出了“21世纪物理化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物理化学》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尤其是结合教学基本要求,注入了一些已成熟的现代方法,涵盖了“物质结构研究方法”的前沿与进展,形成了本书的特色本书理论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推理与叙述严谨,注重科学素养、创新思想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全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热力学、相平衡、化学衡、电化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研究方法等内容。 本书可供工科院校化学、化工、能源、环境、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作为教材
本书分绪论、实验、附录三部分。其中选编了23个实验,内容涉及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等。每个实验均写有实验目的、预习要求、实验原理、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思考题和参考资料等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制浆造纸、皮革工程、材料工程、硅酸盐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化工、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使用,也可供工科类的高职高专院校师生参考。
近年来,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光催化反应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非均相光催化:有机合成、降解、设备及应用》是关于纳米光催化技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催化剂的设计及制备、相关设备及应用的一本专著,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纳米光催化技术领域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书中简要介绍了纳米半导体晶体结构和光催化基本原理,以光生氧化-还原态机理为主线,系统地阐述了氧化钛光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光催化有机合成、光催化降解及反应器设计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非均相光催化:有机合成、降解、设备及应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为光催化反应理论研究、二氧化钛本质规律的揭示以及相关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非均相光催化:有机合成、降解、设备及应用》适于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
本书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遵照*近期公布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增删。全书重点阐述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需要也适当介绍了一些与学科发展趋势有关的前沿内容。各章附有扩展阅读资料和参考书目,使教材更精练而又拓宽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为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到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同时也为了便于自学,书中编入了较多的例题,每章末分别有思考题和习题,书末附有习题答案。全书采用了以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所规定的符号。 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共14章。上册7章,内容有:气体,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和统计热力学基础。下册7章,内容有:化学动力学
根据《*立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于2011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的主编会议,启动了新一轮教材编写工作。 物理化学习题集是《物理化学》的配套教材。物理化学是理论化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在解题时也不知如何下手,为了加强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需要提供习题的解题过程。
力学的发展与数学物理方法的发展是并行的过程,弹性力学更是如此。从力学的问题处理程序角度来看,只要将力学模型上升到数学模型并终归结于偏微分方程(组),并确定适当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余下的工作就是对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及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用于指导实际设计。但常见的情况是,基本方程已建立起来,但求解非常困难。就弹性力学来说,其基本方程体系早在19世纪就已臻完善,然而其求解花费了一个多世纪,还远未完善。 弹性板壳理论是弹性力学应用理论的重要分支,弹性板壳理论虽然使方程得以简化,但即使对各向同性板壳,解析求解仍有很大困难。复合材料的应用,给弹性力学带来了新课题,也带来了新挑战。复合材料结构的各向异性、耦合效应、横向剪切效应等新力学特点反映到控制方程,不仅使控制方程个数增多(多为偏微分方程
本书分三部分共八章,内容主要包括单中心催化剂的概念及产生背景,单中心催化剂与酶催化剂的相似性,单中心催化剂与负载型均相催化剂的区别;微孔开放结构作为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工业重要反应过程,如烷基化反应、酰化反应、硝化反应、醇脱水反应、MTO反应、烯烃选择性氧化及环氧化、烷烃末端基团选择性氧化及氨氧化等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微孔SSHCs在大宗化学品合成、医药及精细化学品合成、生物质转化及尼龙合成的绿色化工开发中的应用;介孔开放结构作为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再生资源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等过程中的应用,负载型介孔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应用;手性纳米多孔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在非对称加氢、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后讨论了多核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的本质、性质及其在加氢、氨氧化反应中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