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绪论、物理化学实验的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实验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综合及设计实验、附录。结合目前各院校教学设备情况选编了44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关键词、目的、基本原理、药品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思考题等。本书力求能够更好地反映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和培养研究型人才,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上进行更新,注重内容的新颖性、综合性和趣味性,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医学、药学、食品、环境等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实验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结构化学等共12章。根据学科的发展和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当强化了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的内容,简单介绍结构化学、光谱学的相关知识。全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次是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第二层次是深入提高的内容,用星号标出,供教学选用;第三层次是拓宽知识面的内容,用小字印刷,供学生阅读参考。本书每章后还附有英文小结及部分英文习题,供双语教学使用。 本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土壤及植物营养、环境资源、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农药、植物保护、生理生化、畜牧兽医等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供生物、林业、医学、轻工等专业的本科生或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结构化学等共12章。根据学科的发展和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当强化了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的内容,简单介绍结构化学、光谱学的相关知识。全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次是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第二层次是深入提高的内容,用星号标出,供教学选用;第三层次是拓宽知识面的内容,用小字印刷,供学生阅读参考。本书每章后还附有英文小结及部分英文习题,供双语教学使用。 本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土壤及植物营养、环境资源、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农药、植物保护、生理生化、畜牧兽医等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供生物、林业、医学、轻工等专业的本科生或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本书是郭子成等编著的《物理化学》(上册,ISBN 978?7?122?16027?0;下册,ISBN 978?7?122?16025?6;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2月)教材的配套学习参考书。全书的章节安排与教材同步。每章包括四部分内容:本章小结(重要概念,知识点,主要公式及适用条件);思考题及解答;习题及解答;概念题(填空题与选择题)及答案。本书还给出4套样卷,作为学习者自测之用。 本书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可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物理化学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学习指导》的每一章都由四部分组成:(1)基本公式和基本概念: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本章所涉及的公式和概念。(2)例题:针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解答和分析,阐明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定义和概念。({)思考题解答:解答本章后附的思考题。(4)习题解答:解答本章后附的习题。对一些特殊的习题,有选择性地进行了详细解答。希望通过这种编写方式对提高读者理解、掌握物理化学知识的能力有所帮助。另外,考虑到准备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读者的需要,本书的后面附有从1999年至2009年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试题中所有与物理化学知识有关的试题和答案。本书的后还附有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以来共5套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部分的试题和答案,以供准备考研的读者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量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全书共8章,具体内容包括数学预备知识,量子力学导论,Hartrwe-Fock方程及自洽场计算,单电子和双电子积分计算,组态相互作用计算,微扰理论,耦合簇理论和约化密度矩阵理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量子化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和大学高年级学生的教科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由袁爱华和罗士平主编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以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教材为基本系统,同时参考了国内外众多院校的物理化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写而成。 全书共十三章,前十二章均包括教学基本要求、内容精要、典型例题解析、训练题和参考答案五个部分。第十三章为综合练习,由综合自测题和考研模拟试题组成。 本书既可作为工科有关专业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复习物理化学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考研参考书,通过书中大量的典型例题、真题剖析和综合训练题的学习,可引导你抓住本课程考研试题的重点及热点并得到综合能力的训练。采用本书备考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各章分成六部分: 基本原理及公式——简要地介绍了本章的基本原理及公式。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主要依据高等学校工科本科的教学基本要求,并注意到基本原理及公式和有关概念的更新;同时努力全面、准确贯彻国家标准,力争内容处理上的标准化、规范化。 考试重点及热点——在收集研究了国内几十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近几年硕士生入学物理化学试题的基础上,结合编者历年拟定本校硕士生人学试题的体会和多年的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经验,归纳出若干条考试重点及热点(出现概率较大的考点),供考生备考时参考。 典型例题——选编了具有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实验》分绪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常用仪器操作训练项目及附录七个部分,在实验项目选择上,注意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和设计实验的目的。《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实验》增加了常用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和Origin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实例,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意识。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实验》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类及近化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理科物理学和天文学。“九五”规划教材。本书是在原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和特色,但在章、节标题及具体安排上突出了材料、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包括绪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质,化学键和分子结构,氢和氧的化学,碳和氮的化学,能源化学,环境化学,界面化学,晶体和非晶体材料,金属材料和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电学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等十二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材料、电子等类专业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的教师及广大科技人员参考。
潘剑锋等编的《燃烧学(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介绍了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燃烧实验诊断技术和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并给出若干燃烧学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其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全、紧、新”三个字,即燃烧学基础知识全面、与工程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微尺度燃烧及爆震燃烧等内容新颖。全书围绕并服务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满足目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宽口径专业教学的要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化学实验则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在内容、方法和设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变化。为充分反映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迫切需要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科研成果,如果能将这些成果适当地转化为学生实验的内容,就可使学生从实验中领会科学探索和研究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鉴于以上认识,由张洪林教授等为主编并联合八所院校几十位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经过多年辛勤劳动,精心选材,精心设计,编
本书依据现行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编写,内容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溶液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量子力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共十三章。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提炼成约1100问,大多是选择、填空形式,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的基本定律、基本原理、基本公式及基本计算方法。书后附有答案及简要说明,学生学完一章后,可对照本书进行复习和检查,以达到牢固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其他大专院校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药学等专业学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研究生人学考试的参考书、对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六章,分别为化学热力学、化学热力学的应用、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统计热力学基础。每章都分为五个部分:复习指南、内容提要、要点及疑难点解析、例题解析、自测题。本书还给出了八套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拟试卷。 本书参考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物理化学教材,量和单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化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物理化学和准备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作参考,也可作为从事物理化学教学的教师参考。
碳硫分析属于分析科学范畴中的高速分析系列,快、准、简、廉的碳硫高速分析方法对钢铁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书共20章,第1~7章较集中地介绍了碳硫分析的新理论;第8—12章介绍了仪器的理论创新及碳硫分析仪器;第13—20章重点讨论了方法原理的创新及新方法。 本书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生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讨问题,具有新颖性和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钢铁、机械、地质、环保等理化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教师、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考。
本教材是根据2010年*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近化学专业化学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全书所有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制(SI),专业名词则尽可能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公布的《化学名词》一致。 全书分上、下册出版。上册包括气体pTV关系和性质、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六章;下册包括电化学、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胶体化学和动力学五章。书中列举了众多物理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科研生产中的实例,将有助于读者对物理化学原理和定律的理解。此外,与本书配套的含有全部习题详解的解题指南与本书同步出版。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类、材料类、制药类、环境类、化学类、生化类等化学类和近化学类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科研和工程
本书根据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到的热力学规律,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定量地或半定量地阐明物质的性质、物理和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全书共7章,分别介绍无机化学热力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热力学稳定性和反应的自发性、晶格能及其应用、离子型化合物的热力学性质、水合离子的热力学性质及离子型化合物的溶解性、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键焓及共价键型物质的热力学性质、配体场稳定化能及过渡元素化学的热力学性质等,特别是对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常出现的与实验数据相关的元素电势图、自由能-温度图、自由能-氧化态图、电势-pH图、溶解度-pH图作了较深入的介绍。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无机化学选修课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
本教材自2003年8月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特别是相关高校师生的厚爱,并被许多高校选作教材。本教材于2006年初人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教材在编写及修订过程中贯彻如下指导原则: (1)注意对传统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物理化学许多传统教学内容中,某些定义、原理、概念的表述近20年来已作了许多更新,多半是采用IUPAC的建议或ISO以及GB中的规定。例如:热力学能的定义,功的定义及其正、负号的规定,反应进度的定义,标准态的规定,标准摩尔生成焓及标准摩尔燃烧焓的定义,混合物和溶液的区分及其组成标度的规定,渗透因子的定义,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转化速率的定义,活化能的定义,催化剂的定义,胶体分散系统的定义等,本书参照相关标准作了全面及时的更新,以
本教材共12章,第1~6章介绍了物理化学实验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误差分析、有效数字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室的防火、防爆、防触电等知识以及事故发生时的急救知识;温度、压力、流量、电化学和光学测量的实验原理与技术,一些现在常用的新型仪器等。第7~11章涵盖了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与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等方向的39个实验。第12章收集了物理化学实验常用数据表45个,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可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和工程、生物科学与技术、食品和轻化工程、环境科学和工程、资源科学和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研究生、从事化学实验室工作及相关科研工作的人员参考和使用。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多酸化学的基础知识及研究进展。全书共分8章,对多酸化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围、多酸异构体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讨论了Keggin结构。杂多配合物,1:11系列,1:9系列杂多配合物异构体及过氧杂多配合物异构体的合成方法,结构表征方法。全面讨论了核磁、红外、极谱、杂多配合物异构体的电化学及热化学研究法在杂多配合物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杂多酸异构体的氧化还原性质,热分解动力学,多酸的催化化学。另外,还介绍了杂多酸在分析化学、材料领域、医药化学领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本书是结合著者的研究工作和研究心得写成的。 本书可供多酸化学、固体化学、合成化学、催化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教学参考书或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教材使用。
本书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重点阐述的同时,及时地引入相应的例题讲解,便于读者加深对所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本书既介绍了对物理化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生平,又引入了与学科发展趋势相关的前沿内容,拓展了教材的知识面。全书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及ISO国际标准的规定,采用SI制单位对物理量进行表示与运算。 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气体的性质与液化、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量子力学概论、统计热力学初步七章。下册包括相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平衡、电解池与极化作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界面化学、胶体分散系统与高分子溶液七章。随后,将要与本书配套制作的有:学习指导,多媒体课件,视频公开课等。 本书既可作为化学化工类、材料类、制药类、食品与轻
本书是根据1995年原国家*《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而编写的,突出了“21世纪物理化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本书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尤其是结合教学基本要求,注入了一些已成熟的现代方法,涵盖了“物质结构研究方法”的前沿与进展,形成了本书的特色。本书理论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推理与叙述严谨,注重科学素养、创新思想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全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热力学、相平衡、化学衡、电化学、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研究方法等内容。 本书可供工科院校化学、化工、能源、环境、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作为教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