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阐述了漂移论的本质内容以及与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方面对漂移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动力。本书内容在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拉开了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玩猫狂人”薛定谔写给每个人的科学通识书。这本轻松而有趣的小书不到10万字,却是影响了整个世纪的“科学圣经”:·首提“生命以负熵为食”的观点·开启“生命即信息”的认知革命·推动“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直接启发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薛定谔的兴趣从纯粹的物理学,转向了对生命与心灵问题的思索。为此,他进行了两场跨界演讲,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系列演讲——“生命是什么”,以及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演讲——“心灵与物质”。这两场演讲后来被整理出版成《生命是什么》一书。薛定谔的演讲震撼了学术界,号召并激励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投入生物学研究,包括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这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为基础,结合我国业务中不同站类、不同观测方式实际情况编写而成。全书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观测业务要求、观测与记录、气象报告、应急加密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手册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编,通过举例、补充注释等方式对业务技术规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一步解释说明,旨在为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供参考。
这是我国部海洋文化学基础理论专著,已被有关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确定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基础课程专用教材。《海洋文化概论》主编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创建者。随着“海洋世纪”蓝色浪潮的兴起,海洋科技不断创新,海洋经济日趋繁荣,全球性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日益强化,海洋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数字煤矿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地质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实体建模关键技术并未取得实质突破,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和相应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造成了经济及财产损失,而且威胁着矿工人身安全,对企业、矿区、社会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及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本专著针对煤矿地质模型动态修正及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国家863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相关工作,研究了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动态修正技术及应用方法,为决策管理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及时了解煤矿地质状况、分析工作面周边环境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
神秘的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为什么那里能成为极地科研、探险和旅游的圣地?为什么那里会聚集如此多的极地动物?为什么那里会成为植物的“小人国”?为什么那里被称为“天然的极地冰川博物馆”?……本书是博物学者段煦多次前往北极考察的笔记,系统介绍了地处北极腹地的斯瓦尔巴群岛环境,以及那里的动物、植物、地貌和人类历史遗迹 ,作者力求以客观的笔触,为您揭开这片神奇岛屿的面纱,带您走进这片属于北极熊的土地。
两万五千年前,人类就开始用颜色明亮的石头、贝壳和骨头来装饰自己了。到了公元前4000年,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圆筒图章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几千年后,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约公元前1341-前1323年)的木乃伊上有143件珠宝护身符装饰品,上面镶嵌了红玉髓、青金石和绿松石等许多珍贵宝石。几个世纪以来,无论是作为品质品,还是具有魔法和药用功效的护身符、亦或是品质的装饰品,宝石与晶体都一直被尊崇与珍视。如今,宝石和宝石晶体仍然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稀有性以及毫无争议的美丽而令人们着迷。有谁能抵抗红宝石诱人而强烈的色彩、钻石的透明无暇、拉长石中的虹彩呢? 这本书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5年前出版的《宝石与晶体》升级版,内容更丰富、装帧设计更美丽。书中收录了将近150张由世界很好宝石摄影师艾瑞(Erica)卡和哈罗尔德·范·佩
本书在分析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圈闭与成藏地质理论,建立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揭示了四类原型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开发出陆相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和地震储层预测两项核心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效。 本书可供石油勘探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在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区、市)区域地质志和90年代初1:500万《中国地质图》及其说明书以及近年重要地区大量地质科研成果的编制、出版的基础上,经总结、概括提高,由集体编写完成的一部综合性地质专著。书中将全国划分为天山-兴安、塔里木-华北、昆仑-秦岭、川滇青藏和华南五个构造-地理区,前5章分述了各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后4章以构造及活动论观点对中国的沉积地层与沉积作用,岩浆岩与岩浆作用,变质岩系、变质带及变质作用演化,基本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分别进行了专题论述和规律性总结。全书,前有绪论后有结语,并附有各种插图、插表及图版。它是一本内容丰富、集资料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大型区域地质专著。可供广大地质勘查人员、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共分两编:第一编古生物学基础.在系统介绍古生物学基本理论、扼要介绍各门类化石基础上,重点突出含煤地层中常见的门类化石,如蠖类、珊瑚类、腕足类、双壳类、头足类、牙形石和古植物,并对遗迹化石、孢粉分析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编地层学和地质发展史,在阐述地层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我国各时代地层区划及地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各成煤期的煤系分布、聚煤规律和地质发展史,对全球地质发展史概况及古气候、古地理的一般特征亦做了概略介绍。该书贯彻少而精、突出重点原则,同时注意全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并吸取了国内、外研究成果。 本教材是高等院校工科地质类专业(少学时)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采矿工程、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球物理学、石油工程、地理科学等专业的教材,同
暂时没有内容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邱丙军主编的《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精)》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一切都是因为您,太阳呀!仅仅因为您的远和近,我们,被你牵引,从一个节气走向另一个节气。 对中国农村农人来说,节气,是一年当中二十四个自自然然的农事律令。 对中国城市市民来说,节气,是阴阳变化乾坤大转移中的一股暗暗流动的底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跟着太阳走一年》,体会、领受她们吧!以静静的、安详的、敬畏的姿态。 《跟着太阳走一年》作者三耳秀才的文字,既有浪漫之意气,又有现实之沉吟,不失节气之主线,尽显书生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