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共三章。章为电离层基础知识,主要对电离层及其变化特性、电离层垂直探测与电离图等作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为电离层参数的度量精度规则,对电离层14个参数、限量符号与说明符号作了解释说明并给出了这些参数度量的详细精度规则。第三章为电离图度量说明及实例解释,这是本手册的核心篇,分别按E层、Es层、F1层、F2层和其它电离图情况的顺序对度量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各层的度量参数定义和度量规则说明,以及对各层不同描迹情况进行分类定义并给出了对应的观测实例的度量解释;特别是对特殊电离图的度量方法进行了更多的举例和更加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写作是科技工作者的必修课,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研工作的全过程。针对目前研究生论文写作难,发表慢、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是必需的。 《测绘科技论文中英文写作》共分7章,第1章对测绘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测绘科技论文的特性和分类,以及科技论文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进行了概述;第2章分析了测绘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为例分析了文献检索的思路与方法;第3章主要分析了科技论文写作前的选题和构思;第4章是《测绘科技论文中英文写作》的重点,主要讲述了科技论文结构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第5章主要介绍了测绘科技论文写作中图、表、量和单位符号的使用方法和常见问题;第6章论述了论文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逻辑表达方法;
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能够为城市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定性、定量、动态、综合的信息支持,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数字城市建设。本书对城市环境遥感的框架体系、信息处理、典型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全书共分十章,从城市环境遥感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主要信息源和信息处理方法,总结了城市环境遥感的框架体系、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从土地覆盖分类、典型目标识别、变化检测等方面对遥感影像解译方法进行了研究。以遥感数据和派生信息为主,综合各种统计调查数据,探讨了多源遥感信息在城市热环境建模、景观生态分析、生态安全评价、人居环境评估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方面的应用。本书可供从事城市遥感、环境遥感、遥感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等方向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同时也可供从事城市规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重点介绍了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仪器的使用、工程实地测设以及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等内容,最后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本课程与地形测量、测量平差、全站仪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书适合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下地形测量的原理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下地形测量坐标系、回声测深相关的水声学与水声技术等原理性知识,海洋定位与导航技术、船载声呐测深及底质探测技术、机载LiDAR测深技术,水下地形测量主要误差来源及改正技术,海底地形模型构建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并从工程角度上叙述了水下地形测量项目的组织实施。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海洋测绘、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海洋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抽样方法广泛运用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调查之中。相对于普查,抽样调查具有费用低、速度快等特点。本书介绍了经典抽样、考虑空间关系的空间抽样和Kriging估计等理论。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各主要抽样模型的实际运用步骤。阅读本书只需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即可。本书供地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抽样调查、统计推断和监测网优化设计中使用参考。
《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统一宣贯教材:水表(第2版)》是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162-2009《冷水水表》和JJG686-2006《热水表》的统一宣贯教材。全书共分5章,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表的分类、各类水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水表的技术要求、检定方法、测量不确定度以及水表的型式评价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水表的选用和维护等内容。《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统一宣贯教材:水表(第2版)》可作为规程的宣贯培训教材,供相关计量检定部门、水表授权检定站和水表制造企业使用,也可作为科研单位从事相关检测研究和供水单位工程技术人员选用、维护水表的参考资料。
杨金中、秦绪文、聂洪峰、王晓红编著的《中国矿山遥感监测(精)》主要以“矿山开发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和“基于国产卫星的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动念监管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两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介绍了矿山遥感监测工作在理沦与方法研究、监管系统开发、综合研究及规划部署建议等方而研究成果与工作进展。本书可供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等专业教学、科研及生产的人员阅读与参考。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重点介绍了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测量仪器的使用、工程实地测设以及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等内容,最后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本课程与地形测量、测量平差、全站仪原理与应用等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书适合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共8章,系统阐述了GPS接收机的技术基础、系统设计方案、射频前端低噪声放大器电路、下变频器电路、射频前端电路;相关费电路;基带处理器电路和单芯片GPS接收机电路设计,对组成GPS接收机各部分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原理、内部结构、性能指标、应用电路以及在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本书突出新颖性、工程性和实用性,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方便使用。本书可供从事GPS接收机在导航、测量、无线遥控和遥测系统、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无线网络、无线安全防范系统等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GPS接收机电路设计与应用的参考书和工具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电子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之一。地热是新能源家族中重要能种之一。本书从地热地表显示温泉、火山、喷泉等现象的描述,进一步引申到与地热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并结合全球地热资源分布规律以及地热勘探、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现状加以介绍。全书着重以我国地热资源当前开发现状和近期发展趋势分析做了详细阐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可供从事和关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各类读者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或作参考用书。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轨道确定》围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轨道确定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总结、对比了各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精密定轨方法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北斗卫星精密定轨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单系统精密定轨、多系统融合精密定轨、精密定轨后处理、低轨道地球卫星辅助北斗卫星精密定轨,以及实时轨道确定等方面对北斗卫星精密定轨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密轨道确定》可作为高等院校大地测量、导航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为从事导航卫星精密定轨特别是北斗卫星精密定轨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2版)》系统地讲述了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测量平差系统的误差理论、假设检验和可靠性理论,介绍了当代摄影测量平差在理论和技术发展中的新成就和主要动向。如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稳健计算机视觉,利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粗差的启发式搜索等。书中重点讨论了偶然误差的减少、系统误差的补偿、粗差的检测以及不同类型误差的区分等问题,既有较完整的理论阐述,又有较具体的应用实例。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均列出主要参考文献。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第2版)》,在录中补充了必要的矩阵代数和数理统计知识。
作者在大量收集国际、岩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地质公园的有关资料,提出了岩溶地貌的综合分类,对华北干旱一半干旱岩溶地貌的形成条件、演化过程和地貌组合进行了探索,并以房山岩溶地貌为典型案例,对其地质背景、形成过程和古岩溶发育、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对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本书可供从事岩溶地貌研究的科研人员、地质公园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对地观察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的前期研究成果,旨在解决对地观测系统的时空基准与遥感成像模型、地球空间要素关系模型与空间信息表达、海量空间数据库中地学知识发现及其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从而揭示对地观测数据——空间信息——地学知识的转化机理。对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对地观测数据获取、信息处理与知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支撑航天技术有重要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定位(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GNSS)相继问世,为空间定位导航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性的变化。GNSS技术广泛的民用和军事需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的发展。自1994年开始启动北斗卫星导航(BDS)建设以来,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经历了试验、区域、三代的迭代升级,优化完善了星座布局,与美国的GPS、欧盟的伽利略(GALILEO)以及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共同组成GNSS。GNSS以其全天候、高精度、覆盖等优点,在导航定位、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壳形变监测和地球动力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信息和智能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和信息与智能产业的重大支撑技术,与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同时也对GNSS高精度数据处理的空间准确性、应用时效性和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GPS,包括系统、信号、接收机、测量,以及用以估算位置、速度和时间的算法。全书分为四部分:部分介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框架,包括坐标系、时基参考和卫星轨道,并概述GPS、GLONASS和Galile0系统;第二部分描述GPS的重要技术——位置、速度和时间估算;第三部分讨论富于创意的GPS信号结构;第四部分阐述从信号中提取有用测量量的处理技术,并探讨射频干扰和信号阻隔所带来的挑战。本书所附光盘包含有在世界各地采集的GPS数据,学生可用此数据进行上机实验。章后提供配套习题,要求学生通过MATLAB编程来分析GPS数据。本书可作为工科专业高年级或研究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应用工程师的自学教程。
雷达干涉测量(1NSAR)是近十几年来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一般理论日益成熟,应用前景颇为看好。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雷达遥感和INSAR技术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力图兼顾入门性和前沿性两方面,首先阐述本书的学科背景以及INSA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介绍雷达遥感的相关知识和SAR影像主要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模式、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一般步骤等,并进一步探讨高程提取的理论精度、立体视觉与雷达干涉成像的联系与区别,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干涉成像的原理。在数据处理和相关的算法方面,着重论述了复数INSAR影像对的自动配准、抑制干涉图噪声、相位解缠和数字高程信息提取等关键技术和实施算法等。对于每一个技术环节,尽量兼顾多种算法或实施途径,并进行分析对比,给读者提
本书共分12章,章为概述,介绍测绘学科的发展简史和基本内容;第二章至第五章介绍测量仪器和测量的基本技术;第六章介绍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及精度估算;第七章介绍小地区控制测量的施测与计算技术;第八章和第九章介绍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方正和地形图的应用;第十章介绍工程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与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介绍道路工程测量;第十二章介绍桥隧工程测量。在本书附录中,提供了导线计算和道路缓和曲线计算的计算机(器)程序。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的土木工程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测绘工程专业等的基础技术课“测量学”的教材,也可供工程勘察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