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内容共9篇,每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类功能或一种数据结构;篇中分章,每章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练习,除了通用的查询、显示、分析,还包括数据输入、编辑、维护,使初学者通过循序渐进式的练习掌握GIS基本功能、数据类型,对GIS产生兴趣,进而理解GIS原理。所有练习均采用ESRI公司的软件ArcGIS10.1forDesktop的中文界面,有专门的练习数据相配套,并附带试用版软件。本教材内容涉及空间、属性信息查询,专题地图显示,属性数据管理,地图布局,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校正、转换,空间插值,考虑成本的空间距离,缓冲区分析,叠合分析,邻域分析,空间统计,不规则三角网、三维多面体的生成,视线、视域分析,网络分析,地图注记,制图综合,基于元数据的搜索和维护及模型构建器等,涉及GIS各种数据模型、处理功能,并有综合练习帮助学习
全书共7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GNSS技术的概况以及全球四大导航定位系统;第2章介绍了GNSS测量的基础知识;第3章和第4章介绍了GNS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和GNSS测量数据处理;第5章介绍了常规RTK和网络RTK技术的应用;第6章介绍了GNSS测量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第7章介绍了GNSS测量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本书主要供高职高专工程测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测绘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以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监理、道路与桥梁、房屋建筑技术、市政工程技术、施工技术与管理、水文与水资源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自学教材或参考书使用。
本书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GLONASS、GALILEO、BDS等)的组成、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地球坐标系、天球坐标系和卫星轨道坐标系,瞬时坐标系和协议坐标系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各种时间系统及其转换方法,GNSS卫星运动理论基础,卫星在轨位置计算等理论与方法。本书还介绍了GPS、GLONASS和BDS卫星导航电文的结构和卫星信号的特点;GNSS静态定位原理和误差特点,包括单点定位、相对定位、伪距定位和载波相位定位;GNSS的误差来源和处理方法;GNSS实时动态定位和导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本书针对GNSS在大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介绍了GNSS控制网设计方法、外业测量方法和内业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本书利用GNSS钟差产品对星载原子钟的特性、模型以及预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设计了GNSS在轨卫星钟的性能监测和质量评估技术方法和路线,提出了基于开窗分类因子自适应滤波、频谱分析、钟差物理特性和ARIMA模型以及贝叶斯估计理论的系列卫星钟差算法,研究提出了自适应的实时卫星钟差改进模型,改进模型在处理周期项误差、自适应钟差模型选择、起点偏差以及观测*模型调整等多个环节上都提出了新的处理策略。 本书可作为大地测量专业本科生教材、天文学或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山西省综合地理信息中心、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黄蔚、蒋捷、郑新燕、王茜、卢卫华、崔洪波、卫东、刘清丽、卢轶、赵宝林、陶海超、顾娟、谢强、王军、白晓辉、张宪哲、刘红霞、王庆社、赵力军、张红平、刘丽芬、雷莹。
本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图的基本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以及地图学的发展前沿。全书共五篇十章。其中,前三章为第一篇??地图基本知识,包括地图与地图学、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语言;第四和第五章为第二篇??地图类型,包括地图的两大图种,即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内容、设计与制作;第六~八章为第三篇??地图制作,包括制图综合、地图编制、数字地图与电子地图;第九章为第四篇??地图应用,主要介绍地图分析与应用;第十章为第五篇??地图前沿,主要介绍地图学发展前沿与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力求模块化介绍地图学的理论和技术,而且针对地图符号设计、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编制,强调了相关软件的具体操作,使读者既能熟知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又能进行具体的地图制作实践。
本手册主要针对目前缺乏一套较为简明的CARISHIPS多波束测量数据后处理手册,力求对CARISHIPS多波束测量数据后处理流程、参数设定等进行简明扼要地说明,使用人员能够直接快速地学习和使用CARISHIPS软件进行多波束测量数据处理。另外,编者编写本手册希望能实现对CARISHIPS多波束测量数据后处理的规范化处理,提高测量数据后处理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成果的可靠性。本手册可作为测量单位人员和学习CARISHIPS人员的快速参考工具。
本手册主要针对目前缺乏一套较为简明的CARISHIPS多波束测量数据后处理手册,力求对CARISHIPS多波束测量数据后处理流程、参数设定等进行简明扼要地说明,使用人员能够直接快速地学习和使用CARISHIPS软件进行多波束测量数据处理。另外,编者编写本手册希望能实现对CARISHIPS多波束测量数据后处理的规范化处理,提高测量数据后处理的处理效率和处理成果的可靠性。本手册可作为测量单位人员和学习CARISHIPS人员的快速参考工具。
本书共分7个模块,分别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发展及应用、航空摄影测量相关基础知识、航迹规划的原理及无人机航迹规划的流程、飞马D2000无人机及大疆M300 RTK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作业流程,以及像片控制点的分类、布设方法及原则,像片控制测量的基本流程,RTK的基本知识及用RTK进行像片控制测量的具体操作,ContextCapture、Mirauge3D及大疆智图软件倾斜摄影测量数据处理流程,使用MapMatrix进行DEM及DOM制作,技术设计及总结的编写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职业院校航空摄影测量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测绘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本书阐述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原理和主要方法,覆盖了光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本书以图像的获取和存储、图像统计和描述、图像显示、图像校正、图像变换、图像滤波、图像分割、图像分类和遥感信息提取为纲,以“理论-方法-应用”为目,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本书是我国摄影测量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是作者多年来对摄影测量若干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吸收了国外摄影测量领域的资料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网平差的系统误差、配置法及其应用、粗差判断理论、联机空中三角测量、有限元、样系函数、摄影变换理论、数字影像基础、付立叶变换及分析、影像采样理论、航天遥感测图等。
本书是论述卫星测高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专著。全书共分十章。章介绍了卫星测高发的历史、数据处理进展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第二章至第四章系统地研究了测高卫星的误差模型及径向轨道误差的时域特征和空域特征。第五章讨论交叉点子差和共线平差的方法及秩亏现象。第六章介绍了整体求解法的解算原理。第七章阐述了卫星测高数据在地球重力场计算中的应用。第八章讨论了卫星测高数据在计算大洋环流、大洋潮汐和海面风浪场中的应用。第九章介绍了卫星测高数据在检测海山和反演无图海域水深中的应用。第十章介绍了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数据结构及其计算海平面时的取权问题。本书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理论与实际并重,可供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等专业人员和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